浙江省2021年高二语文学考课内现代文阅读考点整理归纳(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2021-06-09 手机版


 《雷雨》整理

【文学常识】

1、《雷雨》是(曹禺)【作者】创作的(话剧)【体裁】,课文节选部分叙写了三十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而展开的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

2、曹禺是中国现代剧作家,1933年写出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他的代表作还有(《日出》)(《北京人》)(《原野》)。

【课文理解】

1、对鲁侍萍的“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一方面,鲁侍萍相信命运,认为自己命苦;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她对黑暗的不公平世道的诅咒和反抗。

2、从周朴园给侍萍一张五千元支票的情节,可看出周朴园怎样的心理状态? 

答:①表现了周朴园想用金钱赎罪从而求得心灵的安宁的自欺欺人的心理状态。②体现了周朴园急于用金钱来解除对他的名望、地位和体面的威胁的紧张、恐惧的心理。③体现了周朴园的虚伪自私,表现其金钱至上的腐朽丑恶灵魂和阴险狡诈的性格特征。

3、侍萍撕支票这一举动,可看出侍萍是怎样的心理状态及性格特点?

答:“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这个动作与周朴园想用金钱来“赎罪”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鲁侍萍这个劳动妇女的骨气和内心的极度悲愤。

《(物种起源)绪论》整理

(一)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下列问题。

我现在刊印的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不能在这里为我的一些叙述提出参考资料和证据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正确性能有所信任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这里我只能举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用少数事实来作说明,但我希望这样做通常可以把事情说清楚,没有人比我更感觉到有把结论所依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资料在这里详细刊印出来的必要,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做到这一点,因为我十分清楚:本书中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任何一点不能引用事实来作证,而每一论点显然往往会引出一些与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只有对于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地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但这里不可能这样做。

1.“只有对于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地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但这里不可能这样做” 这句话中“叙述”和“比较”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为什么?

答:不能。“叙述”能使人了解得比较全面、具体,但还不能表现本质;“比较”能使人鉴别感性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以掌握事物的本质,体现了作者的严谨。

2.从“这个‘摘要’必然是不完善的”“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详细刊印”“与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等词句中可以看出达尔文有怎样的科学精神?

答:可以看出达尔文严肃、审慎的态度和谦逊的精神。

(二)阅读课文第5段,完成下列问题。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的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1.分条列出这段文字提出的三个观点。

答:①物种是演变而来的,否定了创造论。 ②物种是演变而来的理论由于种种原因,仍然难以令人满意。③肯定外部环境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2.文中如何证明“外部环境是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但不是惟一原因”?

答:举动物方面的啄木鸟,植物方面的槲寄生的实例。

3.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答: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一个方面。

林黛玉进贾府

一、阅读P142—P144 (“一语未了……让他们去歇歇。”)(1—13)

1.对王熙凤的出场,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手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或”先声夺人“。

作用: ①造成悬念,吸引读者;②写出了凤姐泼辣、无礼、放肆的性格;③暗示在贾府中特殊身份和地位——深受最高统治者贾母的宠爱。

2.文中为什么要极力铺写王熙凤头饰和裙服?

具体表现她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表现她对荣华宝贵的无厌追求,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

3.“天下真有这样标致……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句话集中体现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有人说此语一举四得,试分析“四得”的内容。

赞黛玉,捧小姑,拍贾母,悦夫人。

4.王熙凤见黛玉这一段精彩的表演,可归纳为“笑、哭、喜、问、吩咐”等几折,请概括王熙凤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暗示了她在贾府威重令行,敢于“放诞无礼”的身份地位。②表现了她机变逢迎、逢场作戏的性格特点。③揭示了她喜好弄权以显示自己精明能干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P149—P150(“贾母因笑道……一拥争去拾玉。”)(14—24)

1..宝玉问“可曾读书”,黛玉的回答与前面回答贾母的不同(她回答贾母的话是“只刚念了《四书》”),试分析原因和作用。

原因: 黛玉从刚才与贾母的对话中,得知贾母并不主张女孩子读书,所以她此时改了口。

作用:表现了林黛玉处事的机敏和细心。

2.宝玉为何说“颦颦”两字“两妙”?

①这两字写出了黛玉“眉尖若蹙”的特征

②由这两字可想到画眉,由画眉之墨可想到黛玉之“黛”字,与黛玉名字有关。

3.这段文字运用哪些描写手法塑造了宝玉怎样的性格形象?

语言、动作描写。背叛封建束缚,渴求男女平等,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形象。

三、阅读P148(“一语未了,只听外面……却难知其底细。”)(25—30)

1.在宝玉亮相前为何先写黛玉心中的“疑惑”?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先抑后扬,与下文眼中宝玉形成鲜明对照,更突出宝玉的神采。

2.黛玉眼中的宝玉是怎样一个人物?

眉清目秀、英俊潇洒、善良多情年轻公子。

3.黛玉初见宝玉与下文宝玉见黛玉均有似曾相识之感,这有什么作用?

①说明两人灵犀相通,表现两人心灵上的默契,②既呼应首回“木石前盟”的故事,又为后来两人的爱情埋下伏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四、2014高三会考题。阅读P142—P144 (“一语未了……让他们去歇歇。”)

1.脂砚斋评点王熙凤出场:“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这“第一笔”是指文中哪句话?它勾勒出王熙凤什么样的形象特征?

第一问: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第二问:恃宠放诞。

(共3分。答出第一问给1分,只答“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也给1分,只答“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不给分。答出第二问给2分,答出“恃宠放诞”或“放诞无礼”,给2分;只答“泼辣”或“直爽”,给1分。)

32.文中加点词“竟”有什么表达效果?

加强自责语气,突出对黛玉的关心,讨好贾母。

(共2分。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2分。)

33.选文主要从谁的角度来叙述?这样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林黛玉。

第二问:①刻画了黛玉细腻敏感的心理,②从林黛玉来看贾府主要人物,③从林黛玉角度来展示贾府人物关系。

(共3分。第一问答出“林黛玉”或“黛玉”给1分。第二问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2分。)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