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优质课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1-05-29 手机版


教师出示苏轼诗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四日夜记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题西林壁》

一、文化常识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父亲苏洵;其弟苏辙。)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2726首;词398首,散文4800余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石钟山:

石钟山,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景观。她像一座玲珑剔透的天然美景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江西九江市湖口县双钟镇。

  自古有上下石钟山之分,其南临匡庐,北镇长江,俯瞰鄱阳湖,烟波浩淼;眺望长江,白浪滔滔,江湖交汇,水分两色,天然汇成了一幅壮观奇妙的,天工造化,叹为观止。

石钟山,海拔57米,全山面积为九万平方米,是喀斯特熔岩,第四纪冰川遗迹,控江扼湖,为“八省通衢”集亭、台、楼、阁、塔、榭、舫、廊等20多种古典建筑为一体,是典型的江南园林。联合国专家称石钟山集风光、古迹、名胜、园林于一身,堪称世界之最。

石钟山在历史上使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 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 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提诗、攥文,以记胜抒怀。 

二、听名家朗诵,理解本文

三、文白对译

原文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译文:

《水经》上说:“鄱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座山)的下面紧挨着深水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

原文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原文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译文:

到了唐朝李渤才开始寻访它的遗留下来的踪迹,在水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一敲,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继续)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原文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

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发出声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惟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原文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译文:

元丰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出发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府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县,因而能够看一看人们所说的(名叫)石钟的山。

原文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译文:

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发出硿硿的声音,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原文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译文:

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发出硿硿的声音,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原文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译文:

我正心惊害怕想要回去(的时候),却(听到)巨大的声音从水面上传来,噌吰噌吰地响着像(击)钟(敲)鼓一样连续不断。

原文 

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译文:

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它,原来山下面都是石洞和裂缝,不知道它们有多深,细小的波浪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产生这种声音。

原文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窽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

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这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窽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称这座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原文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详;

译文:

凡事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猜测来判断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吗? 郦道元看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够详细。

原文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译文:

(那些)读书做官的人终究不愿驾小船在夜晚停泊在陡峭的山崖下面,所以没有人能够了解(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原文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译文:

(至于那些)渔夫(和)船工,即使知道(这些)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原文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

可是(那些)知识浅薄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以为弄清了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慨叹郦道元(说法)的简略,并且嘲笑李渤(见识)的浅陋啊。

四、合作探究:

文言文知识整理:

古今异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古:往,到。今:适合,舒服。

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

自以为得其实

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

词类活用:

⑴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⑵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作状语。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 

⑷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词多义:



自以为得之矣

(自己  代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从  介词)



崆崆焉(相当于“然” 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兼词,“于是” 即“到那里”)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才。副词)

始舍于其址  (当初。副词)



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代词)

所在皆是也    (这样。代词)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遗留。动词)

使人遗赵王书(送给。动词)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这些句子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 

名词(形容词)+否定词+动词+代词 

主    语               谓语  宾语 

注意:古汉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句)

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通假字: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含糊,重浊而模糊。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扣=叩,敲击。 

至莫夜月明:

莫=暮,晚上。

汝识之乎:

识=志,记住。 

研习思考:第一自然段

朗读第二段,思考:

夜游石钟山,作者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

苏轼实地考察,有没有遇难而退?

结果如何?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朗读第三段,思考: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

表明写作意图。

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五、课堂练习

下列加线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C  )

A.桴止响腾(fú)    无射(shè)

B.栖鹘(hú)        磔磔(zhè)

C.石穴罅(xià)    窾(kuǎn)坎镗鞳(tà)

D.汝识之乎(shí)  噌吰(shēnɡ)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 C  )

①自以为得其实  ②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③自以为得之矣  ④得双石于潭上  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A.①⑤⑥/②/③④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⑤/②/⑥              D.①②③④/⑤/⑥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B  )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D.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六、拓展提高

纪年法

王公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

干支纪年法   东汉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七、作业布置

研读苏轼的文章,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自选角度,写一篇研究性文章。

你还能分享这节课其他的收获与感悟吗?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