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节选)》优质课教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1-04-04 手机版 | ||||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21岁的沈从文怀揣着热烈追求与梦想来到北京。然而迎接他的是当时中国黑暗天地和上流社会的腐朽堕落的生活。当他回望故乡那轮明月时,感到依然清澈明亮,这引发了他的乡情,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残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墓石的正面镌着沈从文的十六字真言: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墓石的背面是沈从文的姨妹张充和女士所写的挽联,联语简明扼要: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沈从文也是中国以本土为创作题材可以与世界文学比肩的一代文学巨匠。 二、主要内容 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1、故事梗概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 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整体感知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边城》第三至六节。 第三节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节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她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从此象征着爱情的“鱼”的意象维系着傩送与翠翠的关系。 第五节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竟渡时巧遇大老天宝的情景。祖父拿天宝试探翠翠,但翠翠心念所系,全在傩送身上,以至魂不守舍。祖父猜到了翠翠的心愿,看到了翠翠对爱情的执著。这种情感上的执著,以及拒绝其他选择和外来诱惑,让爷爷担心会导致不幸。 第六节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这四节小说,时间的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更是跌宕起伏、引人人胜。 3、端午节场面 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和捉鸭游戏,印证了这里的民风淳朴,而正是在这热闹的游戏中,小说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等人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爱好,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做好了铺垫。此外,端午节的热闹又极具地域色彩,给人展示了一种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 三、边城之美 1、风景美 湘西的自然风景美——青山、月夜;豆绿色的水、落日、薄雾、白云 2、风俗美: 风俗方面写了两个节日——端午和过年,重点写了端午节。 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其乐融融。新年也是军民、官民同乐,舞龙、耍狮子、放烟花,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另外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生活氛围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人人均有君子遗风”。这种氛围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 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的人情美。 (1)爷爷与翠翠的爱 A.爷爷爱翠翠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教育翠翠要坚强。给翠翠讲她父母的故事。牵挂翠翠的婚姻大事。为翠翠吹笛唱歌。 B.翠翠爱爷爷 (P22: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语言) C.爷爷与翠翠的隔阂 (P20)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而翠翠爱恋的是二老,并不情愿爷爷对大老有好感,如果是二老送的,翠翠断不会说出此话。 (2)翠翠与傩送纯真的爱; 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翠翠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 傩送: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年幼的则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 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早晨的露珠一样,清新而健康。 二人感情的发展脉络: (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也要来找你好不好?”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从这些对话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所以骂他“悖时砍脑壳的”. ( P19)在她知道是二佬派人送她回家时,“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 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而后“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爱情让人回味无穷。 (3)爷爷与乡邻的感情; A.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是令人羡慕的友情。 B.爷爷与过路人 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C.爷爷与顺顺: 顺顺慷慨大方地送鸭子、粽子给爷爷。 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 (4)大老二老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 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但翠翠内心深处却深爱着傩送,天保自知爱之无望,为了成全弟弟,坐水船外出不幸遇难。傩送虽然在面临爱情和金钱的抉择时选择了爱情,但在大老意外死后,哀伤悲痛并对哥哥存愧疚,未能向着翠翠再靠近一步,并只身下了桃园。 二人在爱情的抉择上都表现出了浓浓的手足之情。 小结:“淳朴的人性美”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与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见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隐含了对现实生活古老美德和价值观失落的痛心,是对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希望。 在边城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自然的,这里的人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造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这种人生形式是优美的,他们含蓄而毫不伸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的人生是优雅的,安详的。这种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们有爱、敢爱,爱的深沉,爱的彻底。 完成于1934年的《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般的边城世界,人们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每个人都过着一种“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的生活,就连吊脚楼妓女的性情也浸染着边民淳朴的情操,那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朱光潜评价道:“它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郁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 《边城》是一曲描写湘西人民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 《边城》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但是,作者也清晰地意识到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描写的是理想化的现实。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后人。 四、主题与人物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淳朴的翠翠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矜持羞涩。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其关怀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有为外公担忧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傩送,感情纯洁真挚,对于爱情羞涩又执着,结尾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着心上人归来。 孤寂的翠翠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 天保和傩送为了她而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似乎与她无关。 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死,她却并不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等待到什么时候。 历经沧桑的爷爷 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女儿女婿的悲剧在老人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不敢直接告诉孙女天保兄弟的选择。“温和悲悯的笑”表现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走其母的老路;对于天保的死,他既难过又自责,而对此引起孙女的悲剧,他更无能为力,又无人可以诉说,因此,他在孤独中死去。 痴情的天保 痴情、豪爽、慷慨。既大胆表露爱情,又爱惜手足之情,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中,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 多情又孤独的傩送 英俊强壮,秀拔出群,豪放豁达,不拘俗套 ,多才多艺,性格与天保很相似,孤独地追求爱情,最后为亲情放弃爱情。 哥哥在糊里糊涂地陷入爱情的矛盾中后,因为竞争的失败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弟弟也是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唱情歌而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所至。 五、语言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汪曾祺 沈从文有“文字魔术师”之称,他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 《边城》这部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是非常鲜明的。就节选部分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典雅性与口语化的结合。 典雅性表现在这种语言有着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而且其中自然夹杂着的一些文言词语,更具有一种古典的精美。 口语化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对话和一些湘西独有风物的描写上,简单的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感受,又充满了泥土气息。翠翠在误解傩送好意时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一个纯真不做作的湘西农家女孩跃然纸上,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在素淡之中自有明澈的光辉,质朴之中自有蕴藉隽永之致”。 结束语: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