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先生》优质课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1-02-27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品味课文,领略金岳霖先生的人格魅力。 2.理解文章深刻的意蕴,感悟作者寄予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理解文章深刻的意蕴,感悟作者寄予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80年前,战火纷飞的年代,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名校迁址昆明成立的西南联大成为中国现代大学的一个高峰,几十年来成为知识分子心目中的精神圣地,在联大校园里从来不缺乏真正的大师。中文系的朱自清、罗常培、闻一多、刘文典等,外语系的叶公超、吴宓、朱光潜等,历史系的陈寅恪、傅斯年、雷海宗、钱穆等,哲学系的冯友兰、金岳霖等……这些名字可谓如雷贯耳,他们既是各自领域的名家,也是中国学术传承和发展史上的丰碑式人物。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 二、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O~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金岳霖介绍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宗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第一批中科院院士。金岳霖清华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又去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游学。1926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 金岳霖是最早把西方现代逻辑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著有《逻辑》《论道》《知识论》。 四、文本研读 初读:小趣味 1,提问:在学生汪曾祺眼中,金先生是位怎样的人?试找出全文的核心句和文眼 明确:“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文眼:有趣 2、追问:金岳霖先生的有趣表现在哪些细节中? 古怪的样子:常年戴呢帽,脑袋总是微微仰着;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行为举止怪: 走路奇怪。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坐三轮车接触社会。 独特的教学风格: 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幽默的答问——以稀奇古怪的问题回答稀奇古怪的提问 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 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 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 再读:真性情 3、追问:从这些典型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金岳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真性情 补充:冯友兰先生在《怀念金岳霖先生》一文中提到:金先生的风度很象魏晋大玄学家嵇康。嵇康的特点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天真烂漫,率性而行;思想清楚,逻辑性强;欣赏艺术,审美感高。我认为,这几句话可以概括嵇康的风度。这几句话对于金先生的风度也完全可以适用。 我想象中的嵇康,和我记忆中的金先生,相互辉映。嵇康的风度是中国文化传统所说的“雅人深致”、“晋人风流”的具体表现。金先生是嵇康风度在现代的影子。 金先生的著作,我们可以继续研究,金先生的风度是不能再见了。 4、提问:金先生的真性情还体现在哪些细节上? 1、林国达死了,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悲哀。 2、林徽因死后,别人都忘记她了,可他还记得林的生日。 补充:林徽因是个建筑学家,曾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还是个诗人、中国现代作家,风华绝代、聪明过人。金岳霖一直倾慕着林徽因,从不掩饰自己对林徽因的感情,后因林徽因嫁给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而将爱情升华为友情,与梁林夫妇结为友谊深厚的朋友,和他们一家始终比邻而居,给他们照顾孩子。并终身未娶。足见其深情厚谊。 深读:大孤独(孤往精神) 所谓孤往,就是独自前往,为了一个目标,而专一、执着、不渝、不悔。 金岳霖坚守着对林徽因的那份专一不渝的率真,比常人更为执着与痴情。这就是他在爱情上的孤往精神。 提问:除了在爱情上孤往,还有哪些细节体现这种精神? 明确:单恋下的孤往精神 与孩童作乐 学问不被理解,曲高和寡,终是高处不胜寒。 老年坐三轮车转游于王府井街头熙熙攘攘人群中的一副特写,是对其一生孤往精神的一个形象化的写照。 补充: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学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汪曾祺 过渡句:文章不只是停留于金先生有趣率真形象的塑造上,字里行间包含了些许的忧伤苦涩,种种细节都体现了先生苦楚、心酸、孤苦的人生经历。作者这么写的用意何在?作者冲淡隽永的文字背后又有怎样的苦涩呢? 5.文章出现了几处闲笔,找一找。有何作用? 提示:文章开头、结尾。一个人——一批人 明确:闻一多朱自清的穿戴、闻一多大骂蒋介石、王浩与作者的交往、王浩求画作者赠画等。 补充:1.西南联大诞生于抗战烽火中,三所大学的师生穿越战火,只为找一方能专心学术、实现理想的净土。除了教材注释里的“精神圣地”之外,她还被誉为“民主堡垒”,是那个时代学人们的精神家园。西南联大以其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精神,在短短八年的时间里培养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六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近百位两院院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易社强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这样一所大学的教授,他们的事迹、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 2.汪先生为何要送王浩一幅画着青头菌、 牛肝菌的书画? 而王浩明明“说话带山东口音”, 这幅画着云南火腿的书画又怎能慰其异国“乡 情” 呢? 汪先生在他的很多作品里都曾写到过青头菌、 牛肝菌等云南的菌子。而且, 他西南联大时期的校友巫宁坤写信向他要画时, 他也是以青头菌和牛肝菌入画的。 那么, 汪先生为何如此钟情于云南的菌子呢? 其实, 这与联大当时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那段物质生活极端匮乏的岁月里, 联大师生们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甚至到了食难保腹的境地。 教授闻一多先生在联大微薄的工资仅够家里维持一周的生活费用, 而朱自清先生则窘迫到连一件布棉衣也无力缝制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 雨后漫山遍野、 无论贫富皆可饕餮的菌子就成了上天恩赐的绝佳美味。 汪先生说“雨季一到, 诸菌皆出, 空气里一片菌子气味, 无论贫富, 都能吃到菌子”, 满山都是低头采菌的人。 所以, 联大师生对云南的菌子感情极为深厚。 而所有的菌子中,味道最好的就要数青头菌和牛肝菌了 , 汪先生说“雨季则有青头菌、 牛肝菌, 味极鲜腴”。 又因为牛肝菌“有小毒, 不可多吃, 且须加大量的蒜,否则会昏倒”, 所以, 葱蒜就成了 牛肝菌的必不可少的搭配佐料。 至于云南最有名的宣威火腿, 则是那段岁月 里大家可望难及的最为奢侈的美味了。 普显宏在《人间至味野生菌》 中写到, 炒菌子的时候如能“放点腊肉或火腿肉片炒一下”, 那简直就是人间至味了 。 所以说, 云南的菌子和火腿, 是承载着汪先生和王浩等诸多联大学子们共同的美好回忆和深挚的怀念之情的, 这应该就是汪先生以菌子入画的原因吧。 而在那段食难饱腹、衣难避寒的日子里, 联大的师生们却仍能不以物质条件的鄙陋为苦, 固守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 澎湃高昂的爱国激情, 孜孜不倦地勤于治学, 丰厚自己的精神世界。 明确:无论政治环境怎么恶劣,生活条件怎么艰苦,他们都坚持教书育人,坚守文化阵地,以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培养着祖国的下一代。无论是义薄云天,一身正气的闻一多,还是温文尔雅,一丝不苟的朱自清,抑或天真率直,大智若愚的金岳霖,他们的身上都充分体现了联大思想自由,率真的精神。 6、提问:我对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金岳霖独特人格魅力的赞美敬仰、对西南联大教授群像的尊敬怀念、对西南联大这一精神圣殿背后独立自由民主思想的怀想。 作者的孤独: 主旨升华:文章结尾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这两句,读来却感动得很。 “好好写一写”,是因为尊敬和怀念,不仅因金先生,还有西南联大和西南联大众多才华横溢的教授。 现在,他们大都已经溘然长逝,而他们的事迹、精神却少有人写,汪曾祺先生感到,这种精神正在消逝,终将被忘记。这个曾经的“精神圣地”“民主堡垒”“精神家园”也将轰然坍塌。汪曾祺先生内心深处的苦味,孤独和无助是不言而喻的。希望他人好好地写写, “希望”“都应该”,其间该有汪曾祺先生淡淡的苦隐隐的痛。 吕冀平先生在写给张中行先生《负暄琐话》的序言中说:“作者对他所谈的人和事倾注了那么深沉的感情,而表现出来的却又是那样冲淡隽永。我们常常能够从这冲淡隽永中咀嚼出一种苦味,连不时出现的幽默里也有这种苦味。这苦味大概是对那些已成广陵散的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的感伤,也是对未来的人、未来的事虔诚而殷切的期待。”借它来评价汪曾祺先生的《金岳霖先生》一文,也是恰如其分的。在汪曾祺先生的眼里,金岳霖先生就有点像嵇康。其实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先生又何尝不像!最后一个,前有古人,后无来者,陈子昂千年前的感慨在汪曾祺先生身上也正在发生,这就是一种孤独,一种大师已逝,精神难继,家园不在的大孤独。 林琳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