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造力评测方法新探(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本文将对语文科教学开发创造力这个问题进行探讨。首先,从开发创造力的程度出发,对传统的及时行的一些语文科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然后才进一步探讨培养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力的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旨在开发创造力的语文科教学方法的价值。 传统的语文教学,其缺点被普遍认为是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技能的培养。语文课开了一年又一年,课文学了一篇又一篇,教师的贯注也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滴水不漏,可是结果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完美如意。我们看到,语文科测试成绩大面积偏低,达优者屈指可数,这似乎形成了语文界一条不成文的规律,由来以久,积重难返,有人固执地认定,语文教学就那么回事,惰性心理定势严重地干扰了提高语文教学成绩的探讨。透视全线崩溃的现象,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一个早已被我们忽略了却又众人皆知的问题:学生的接受容纳能力是有限度的。填鸭式的单向信息输入必然铸造出机械僵化的受动心态。信息输入超过一定的接受限度就会适得其反,与时间成反比,传授得越多,学生接受的就越少。这种得不偿失的劳动确实是造成语文成绩普遍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更为严重的是,单调化一的单向信息贯输充其量是向学生提供驳杂无边的语文知识,而根本无法激活学生随机应变的潜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孔子早在两千多处前就慨叹了人生的短暂,知识的博深莫测,流露出一种哀怨无奈的情绪。“学海无涯,唯勤是岸。”岂止是有岸?!用现代术语来说,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信息的浪潮冲击着每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人。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一一知晓,关键在于要具备一种吸收信息,选择创新的能力。显然传统的语文教学在这方面表现出惊人的不足。再有,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化,格调僵化,枯燥乏味,既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又在很大的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天性。看得出,传统教学法注重单向信息灌注,带有权威性和强迫性,受教育者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学生的潜在能力得不到发展,情感得不到表现,人格的完善受到破坏。教育的结果,是把生动活泼的人强制改造成简单划一的,情感麻木的,无创造性的驯服工具。这是旧的教学方法的实质症结所在,只有在人不但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而且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不仅支配自己的劳动成果也将支配自己的智慧,人的价值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重,亿万民众都成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主人的时代,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对创造力的开发。 目前,中语教改流派风起云涌,大有猛烈冲击传统教学之势,也许是由于人们深悟传统教学之重弊,才这样以空前狂热的激情,前所未有的干劲去探讨旨在开发学生语文创造力的新方法。毋庸讳言,形式各样的新方法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开发智能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绩,较之传统教法有长足的进步。“得得法”(或一课一得法)自成体系,注重把散见于各篇课文之中的知识点归并成列,通过学生积极紧张的思维活动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目的。短时作文训练(或称情景作文训练)是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即教师在讲授范文时,抓住课文的重要特点,精心创设情景,诱导学生在短时间进行扩展思维的写作训练,然后,当堂宣读短文,教师作精要的点评。“自学启导五步教学法”,由自学领悟,探疑思索,释疑解答,归纳小结,巩固练习五部分内容构成。自学领悟主要是布置学生预习疑难,梳理字词,查阅有关资料,其实和传统教学法的预习课文相差无几;探疑思索和释疑解答着重强调学生的探索思考,独立作答,教师的作用在于以精巧的设问来启发学生思考并适当的点拨指导;归纳小结主要是对本课的重点、要点作扼要的归并,强调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巩固练习则注重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通过练习来提高基本技能。不难看出,这种教法中,学生的自学探索是主体,教师的启导点拨是关键,持之以恒的思维训练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凡此种种,无一例外的,各种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尽管自成体系,千差万别,但是它们在培养学生的智能思维,开发创造力方面都强调发现,学习即教师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而是组织学习情景让学生懂得如何利用已知的信息知识去解决疑难,让他们了解学习的过程或探索问题答案的方法,教师不必告诉学生现成的规则、概括,而要让学生参与归纳的过程去发现这些规则,我们说,着眼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活跃他们的思维状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现行的教学方法有其新颖独到之处,综合来看,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优长:①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学生在紧张而审美的思维活动中怡然自得。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丰富感情,完善人格,张扬个性。③激活创造潜能,树立创造意向,养成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④提高探索思辨,独立应变的实际能力。越来越多的教改实验也证明,新型教学法效果尤佳。可以预言,在新型的语文教学法之下,必将有大量的创造型人才应运而生。 上述分析表明,新型教学方法较传统语文课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长。不过,几十年来,不管是传统或是教改大都存在一个显而易见而又被人忽略的通病,即在如何评价学生的语文创造力的问题上均从教学效果上作静态考察。清一色的以语文测试成绩的高低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语文能力(创造力也包含在其中)。分数高的,创造力就强;分数低的,创造力也就弱。高分高能,低分低能,多少年来被视为天经地义的规律。依我的分析,教学效果好坏固然可以反映一个人语文思维创造能力的强弱,但是单纯地从教学效果方面考察,这是片面的,机械的。语文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运动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充满强烈的创造活动,效果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终止点,一个关键环节,与漫长复杂的创造过程比较而言,过程的重要远居效果之先。更何况考察效果只是一种静态分析呢?我想,要全面、客观、公允地评价学生的语文创造力,就应把效果的考察和教学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即将语文教学的静态剖析和动态评测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知道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效果如何,更重要的是还可了解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水平的因素。而传统教学和时行的教改新法恰好强调了前者却忽略了后者。下面,我想结合传统教学和教改新法对语文创造力的单一的静态效果考察的弊病作一些分析。 传统的语文教学和时行的语文教改新法都强调以试卷测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当然也包括创造力水平),而且试题尽可能趋向标准化,客观化和科学化。考试成绩的高低最直接最鲜明地体现着语文水平的强弱,而惯常的情况是,每每考试,语文高分者凤毛麟角。这样,受到肯定和赞赏的就只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娇娇者,他们的创造性活动有优异的成果,被别人肯定,他们从中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和价值,也激发了自己的创造激情。可是绝大部分同学默默无闻的辛苦耕耘却被人们视而不见,屡遭冷遇,他们觉得,创造真难!每次都是几个成绩好的遥遥领先,我等望尘莫及了!久而久之的唉声叹气会强化他们的畏难心理,也助长了创造思维活动所避免的堕性心态。这样,教师备课时苦心经营的设问布疑只能激发少数同学的思维兴趣,而大部分同学则消极应付,听之任之,很少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因为他们认为,创造与我们无缘,我们的紧张思考不会取得什么老师和同学赞赏的成果。这种结局恰好与我们教改的设想相背离,不思不想,或者说消极应付地想一想,决不可能产生什么新颖奇特的创造成果,更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文讲评也暴露了同样的问题,传统的作文讲评课(事实上有相当部分语文教改课也是一样)贯例是:教师把习作发下来,然后集中讲一下笼而统之的优缺点,再宣读几篇范文佳作供同学们品评。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每次作文讲评往往是那几个写作基础好的同学的文章受到老师和同学堂而皇之的公认,而占全班人口绝大多数的学生的文章则湮没无闻,好坏优劣都没有谁提及,要知道,学生是思想敏锐、自尊心强、表现欲强的人,谁不希望自己的文章被人赞赏呢?而传统的作文讲评正好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甚至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欲望,冷却了他们跃跃欲试的创作热情。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再没有什么比看到这种结局更悲哀的了。语文作业讲评也暴露了类似问题,出类拔萃者常受到学生和老师的嘉奖,默默无闻者则销声匿迹。综之,语文测试,课堂教学,作文讲评,作业评判等语文水平评测方式都无一例外地侧重于教学效果的静态分析,而由于学生基础、条件、心境等主客观因素各个不同,他们的语文成绩也势必大有悬殊,达优者鹤立鸡群,平庸之辈俯拾皆是,倍受冷遇,绝大部分同学的潜在创造欲望被窒息在日复一日的简单评判之中,少数养尊处优者则青云直上,飞黄腾达。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出类拔萃的科学家、文学家等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更需要广大具有完善的人格,丰富的激情,坚定的信念的创造型人才。而我们的教学评测手段却正好扭曲了学生身心自由健康发展的方向,与时代要求截然相反,这理应引起世人的警醒!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单纯化一的从教学效果方面去评价学生的语文创造水平既然漏洞百出,那么,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客观地审视一下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前面已经论述,语文学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运动过程,其间创造成分很重,对任何一个运动过程的评测除了截取运动链上相对独立的片断进行静态考察外,更重要的分析方法在于要把整个运动过程,运动状态的考察纳入评测的范畴之中。语文教学评测创造力也是如此,既要看创造成果,肯定和赞扬少数成果奇异的优秀者,又要看创造过程,充分重视和肯定绝大部分同学在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激情和欲望,肯定他们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进步幅度。这样点面结合,动静考察,全面而辩证,就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同学的创造思维的积极性,空前热烈的创造思维活动也就卓有成效。 如何评测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 中创造程度呢?效率可以体现创造力,我引用“创造效率”这个概念来评测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创造程度的高低。创造效率就是指在一定创造时间内学生所获得的创造成果的多少。用数学公式表示:创造效率=创造成果/创造时间x100%。看得出,创造效率与创造成果成正比,与创造时间成反比。同班同学在相同时间内,谁的思维活跃,创造成果多,谁的创造效率就高,这就表明他的创造力强,反之亦然。对于同一个班的学生来说,创造时间是一致的,不管同学们的语文基础有怎样的差别(事实上,这种差别是普遍的),每个人都可以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创造效率。基础差的,只在他的特定创造时间内深入思考,多出成果,那么,他的创造效率也是很高的。相反,那些语文基础扎实的同学在相同的创造时间内,他的创造成果如果不多,那么他的创造效率也是很低的。各人又可以各自的创造效率提高或下降的幅度来衡量自己的创造水平。这样用创造效率,创造效率升降幅度来测定学生的创造水平,就可服基础差者自卑,基础好者自傲的毛病。各人起点虽然不同,但各人的进步幅度是可以比较的。原来好的,有可能进步不大,原来差的,如果一个接一个地克服难点,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效率,那也是好的。显然,在这种重新评估学生的语文创造水平的实践活动中,差生可以明确意识到,我的基础差,但我只要勤奋努力,积极思考,多出成果,我的创造效率及进步幅度大都是同学和老师认可的。基础差,但效率和进步幅度不一定比别人差,我有希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语文基础扎实的同学则会看到:我得加倍努力,基础虽好,但思考松懈,少出成果,那么我的创造效率是很低的,进步幅度不大,两方面都可能不如基础居我之后的人。可以看出,公开地以创造效率和进步幅度来评价学生语文创造水平的高低强弱,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和新型教改方法在这方面的毛病。 那么,在具体评价学生的语文创造水平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做法谈几点认识。首先要明确上述公式中各处概念的实际含义,切不可机械偏颇地理解。可以说,创造效率,创造时间和创造成果都是模糊概念,创造效率虽然可用一个具体的百分数来表示,但由于创造时间,创造成果的测不准性以及创造主体,创造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它实际上也只能近似地反映出学生一定时间内的创造水平。创造时间是指语文思维训练中诱发学生创造想象和联想的时间,一节课给20分钟时间让学生即兴写作,那么,创造时间就是20分钟,这种理论上的区分是很容易的,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则难以把握。就拿情景作文来说,创造时间如何定?教师诱发引导所花的时间算不算创造时间,这就是一个有得争议的问题。我以为,就具体的集体教学而言,大家一同参与活动,都得到老师同样的启发诱导,条件类似,这部分时间可以不作为创造时间,而是创造进行的前阶段。又如,创造时间不能定得太短,短时间内成果多只表明这一个时段内主体的创造效率高,而进步幅度则无法确定,只有长期观测并认真作好分析记录,一个月、两个月或更长时间内才能看出一个人创造效率的高低,进步幅度的大小,也才真正测定出他的语文创造力的强弱。不难看出,创造时间的确定也是十分艰难的,相对而言,创造成果比较容易识别,应告诉学生自己在思索某一问题的活动中头脑里所闪现出来的各种思想,可根据这些零星破碎的材料去窥知他们思维活动中创造性价值有多少。 其次,语文教学应非常重视师生的信息交流,及时作课堂记录,了解学生作业的进程,何时遇到新的难点,及克服难点的过程和效果,及时给予帮助和肯定,这是一项十分麻烦的工作,但教师可组织学生协同完成。我的做法是,印发自己设计的表格给每个同学,让他们依照表格栏目自行填写,然后由科代表收上来,把最能体现学生语文水平的指标数公布出来,张贴在教室的一个固定位置,教师自己也随时把学生的创造活动表格收上来审阅,并作适当记录,按人头存档。自然,这种测定,时间长,工作量大,但只要坚持不懈,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复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和表达方式。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学生的漫无边际,胡思乱想也是有的,而且他们的想法也未必尽如老师心愿,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这时切不可抑此扬彼,褒是贬非,而要耐心地了解他们想象联想的具体过程及效果,引导他朝预定的目标、方向思想,同时也要肯定他们的奇思异想,只要有蛛丝马迹的类似点,就要肯定其创造成果。再有学生的情意表达方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对此也要细致分析,注意引导。总之,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创造,诱发创造,激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欲望,让他们的思维象风筝一样飘游蓝天,主线却控制在老师手里,可松可紧,适度调节。 最后,教师不应当把什么知识和技能都教给学生,而是教给最低限度的必备知识就行,对于学生来说,许多未知的东西必须让他们独立去掌握,许多新问题必须让他们独立去解决,通过老师的帮助,他们不会毫无反映。 综之,在评价学生语文创造力强弱问题上,既需要从静态效果来测定分析,(传统教法和教改新法都如此)。更需要从动态过程来了解学生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激情、欲望、状态、素质等更能体现创造力的因素,把动态考察与静态分析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全新的符合实际的语文创造力评测方法,我们坚信,在创造性情景中培养学生,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心理,还培养了创造性人格和个性,使学生思想解放,敢于摆脱现成的价值观念,不迷信权威,成为一个感情丰富、感觉敏锐、目标明确、信念坚强、人格完善的人。 作者邮箱: xccwxx@163.net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