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基础知识归纳汇总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2020-11-23 手机版


 一、自主学习,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  聃(dān)   蟠(pán)    巫(wū)

二、疏通全文大意

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         )闻(         )道也固(       )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也,夫庸(         )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         )耻(          )学于师。是故(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       )其身 (        )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不(          )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             )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之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三、整理文言知识

(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一词多义

1.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 (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四、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4)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5)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6)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7)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9)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10)(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11)(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1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句式,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五、文本研读:

(一)研读第一节

1.为什么要从师? 

明确:从师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从师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研读第二节

1.此段分论点是什么?

明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明确: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

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三)研读第三、四段

1.第三段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本段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2.作者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

3.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那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明确:分论点: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六、探讨研究:

(一)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答案预设)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

1.当今的士大夫之族,不愿意向老师学习,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使得他们自己变得愚昧,不明智,甚至才能都比不上一般的人,即文章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文章对他们有讽刺和批判的意味;

2.写这篇文章送给少年李蟠,因为他喜欢学习古文,精通古文,而且能够向老师虚心请教,所以写这篇文章来鼓励他继续学习古文,即文章说的“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易经传皆通习之,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其实韩愈也是借此提倡当今的学者要向李蟠学习。

(二)韩愈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从中可看出他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答案预设)我们认为韩愈写作本文是提倡学者要向老师学习,恢复从师学习的风尚。从中可以见到韩愈有一种不顾流俗,独抒己见的非凡勇气和斗争精神。

(三)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预设)我们认为本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主要用了三组正反对比论证:

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

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不传也久也,欲人之无惑也难也!从反面批判现象中阐明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