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必修上第三单元第五课:“旧”与“新”——诗歌的评点与传承(撰写诗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0-10-05 手机版


 教学目标:撰写诗评(1课时)

评古诗 论今朝

任务七

【教学目标】

1.关注与品味优秀古诗词的意蕴和艺术匠心;

2.了解文学短评的写作要求;

3.运用文学短评的写作方法独立创作。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古诗词评论的基本方法,叙得精当,议得有力;

2.认识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单元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之一为“学写文学短评”。在学习了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古诗词之后,教师以这8首古诗词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基本鉴赏古诗词的方法,驱动学生个性化表达、交流。通过写文学短评的过程为审美能力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基基础。

【教学方法】

讨论法 点拨法 写作法 

【教学过程】

一、学情测试(课前作业,教师上课展示)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学短评。

【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 

张可久

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碑休打,宝剑羞看。

诊断示例:

1.复述内容——无评。只对原词句作简单翻译,没有观点,没有评论。

2.曲解作品——错评。这首曲子传达出作曲人张可久壮志难酬的惆怅,同时也感慨英雄人物难在,又写出经过思想斗争后归于淡泊的心境。全曲虽有消沉悲愤,但基调并不高昂。另外,同学理解的归隐之心,在曲中也并无依据,属于主观臆测。

3.蜻蜓点水——浅评。只抓住表面的印象,浅表性地进行评论。深入体会,我们就能感受到诗中的复杂情感——“梅花浑似真真面”“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写出对冬季的美景的喜爱;“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写出对历史兴亡无常的感慨;“残碑休打,宝剑羞看。”形象地传达诗人陶醉美景,忘却现实人间的心情。“休”和“羞”尤含深意。

4.面面俱到——散评。文学短论在很短的篇幅中,不可能涉及很多头绪,只能集中于某一个侧面。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泛泛而谈。可以就上文的某一方面,精雕细刻。

总结:纯粹翻译不是文学短评,情感把握失当不是文学短评,只抓表面意思不是文学短评,面面俱到也不是文学短评。简单来说文学短评写作忌讳无评、错评、浅评和散评。那么,文学短评是什么,创作需要注意什么呢?

二、重点认定

1.结合上述例子,说说什么是文学短评?

明确:文学短评,是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要求紧扣作品,有的放矢,陈述见解。主要是针对作品的内部层面进行论述的文学短评,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文学短评虽然 “短”,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文学短评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明确:因为其“短”,所以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应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阐释自己的看法。短评的结构要小巧完整,语言要精练简明。短评,评是目的,叙只是手段。文学短评中的 “叙”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叙,它叙述的是能够支撑自己观点的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叙得精当,或是简要复述,或是概括节录,不能撇开原文内容另起炉灶。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 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议得有力。

板书:叙得精当 议得有力

3.下面是前人对古诗《琵琶行并序》评论的片段,分别说说它们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评价的。

(1)《唐宋诗醇》: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意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2)《唐贤小三昧集》:感商妇之飘流,叹谪居之沦落,凄婉激昂,声能引泣。

(3)《而庵说唐诗》:古人作长篇,法有详略。此篇纯用详法,此乐天短处也。

(4)《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结以两相叹感收之,此行似江潮涌雪,余波荡漾,有悠然不尽之妙。凡作长题,步步映衬,处处点缀,组织处,悠扬处,层出不穷,笔意鲜艳无过白香山者。

(5)杨慎:“枫叶荻花秋瑟瑟”,此句绝妙。枫叶红,荻花白,映秋色碧也。

角度明确:

(1)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分析作品的形象,把握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揭示形象的典型意义。

(3)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侧重分析表现手法。

(4)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比如写作思路、结构方式、选材特点、行文线索等。

(5)分析作品的语言,包括语言特点、语言风格等。

4.再读课文《登高》,从以下的题目中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说说你的创作思路。也可自拟题目。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题目示例:

(1)《悲惨世界之杜甫》

(2)《游子的呼唤》

(3)《古今七言律第一!当之有愧吗?》

(4)《<登高>里的四幅画》

(5)《若是给<登高>配乐/插画》

创作思路:题目一侧重从国仇、家恨、多病等角度写作者自身命运艰难;题目二抓住作者的游子身份,深入挖掘这一层的悲剧性;题目三从诗歌的格律入手赏析评论;题目四分析诗歌前四句写景的层次感和手法;题目五综合诗人情感内涵以及音乐绘画,个性化解读诗歌。

5.文学短评的写作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下面文章是对李清照诗歌风格转变的评论,请在横线上补写观点性的语句。

如果说,词人只因丈夫远游而愁苦,“起来慵自梳头”,那么,成为孀妇的词人,在《武陵春》中的旧晚倦梳头”,其愁已绝非少妇时的轻愁薄恨,而是很深很重很多,“只恐双溪舫锰舟,载不动许多愁”了。

《武陵香》的上片与《凤凰台上忆吹箫》开端相仿,然细加品味一则伉俪小别之苦,一则夫妇永诀之恨,兼之国破家亡等一连串变故,与“生怕离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相较,感情之深浅,实不可同日而语。通过对读,春景词中的少女与少妇,秋景词中的少女与南渡后的少妇,以及梳妆词中的少妇与孀妇,依次向我们走来。可见,____A____。

李清照后期作品具有悲愤激昂的爱国热忱,是后人十分关注的。如《永遇乐落日金》以今昔对比,写出盛衰之感,苦乐之别,抒发了忧时忧世、念念不忘故国的情怀,意境深邃,尤其是结句“不如向帘几底下,听人笑语”,似隐含“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意。而《声声慢》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则隐含着深深的家国之恨。大雁南飞是为了避寒,词人南渡则是为了避难,大雁与词人之间便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联系。显然,孀妇时期的词人目光转向社会、历史,在诗词中融入更广泛更深沉的思想清感,使她这一时期词更受后人重视。词的风格也发出了迥异乎少妇时期的巨大变化,这亦如《蕙风词语》所评:“易安笔情近浓至,意境较沉博。”

总之,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她对闺词所作的开拓性贡献;另外,我们还能更充分地从李词中抒情主人公的系列形象—少女、少妇、孀妇形象中获得完整的女性抒情形象的特殊美感。

A:抒情主人公性格的主导面不同亦显示出词人风格的逐步转化

B:正确划分李词的发展期,不但关系到全面认识李氏人生,更关系到对李词的发展历程

三、创作现场

1.优秀的古诗词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如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在《归园田居》里用白描手法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瑰丽的想象描绘梦境,《登高》中杜甫深沉厚重的情感,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明确文学短评的写法,请从部编教材第三单元8首古诗词中选择一首,发现这首古诗或词不同于其他7首的独特之处。

2.就所选诗歌的独特之处,结合具体的诗句,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3.在班内交流、同学评价的基础上,给杂志《当代》投稿,基于报刊投稿的要求,修改自己的文学短评,体现古诗词的当代意义。

4.结合新冠抗疫情形和阻击战中涌现的大量感人事迹,用本单元中的一首古诗或者诗中的片段来颂扬或者评价他们,说明理由。

示例1:评价吹哨人李文亮可以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示例2:评价终南山院士可以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5.大的社会事件往往蕴含深刻的思考空间,每一次挫折和困难同样蕴含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你能从古诗文中发现对我们当代人的启发吗?

示例1:曹植《说疫气》“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贫富之差会带来疾病的门户之见吗?”

示例2: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屠苏酒”就具有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乐观的精神至今影响着我们。

四、总结归纳

请你再重新审视一下文学短评写作中的几个关键点。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懂作品,评析原文的主要内容或主要特色。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多角度地审视作品,选择最佳的评论角度。

3.“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写出你独到的认识,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4.“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要确定中心观点,围绕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论。

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要以作品材料支撑观点,述评结合。

五、附文学短评范文(改编)

求贤之心背后

——浅析曹操《短歌行》

《短歌行》是曹操平定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成都,立刻着手改革管制,自任丞相,将军政大权把持在自己手里。此时,东吴孙权建立政权,刘备在荆州伺机而动。曹操深感以后的敌人更加难以对付,必须广纳贤才,迅速扩大自己的势力,才能有胜算的把握。南征的战事迫在眉睫,曹操的这种忧思也日益加剧。终于在一次宴会上,用“短歌”的形式将自己的忧虑和担忧公之于众。 

  有人说,是时代成就了《短歌行》,是才子成就了《短歌行》。其实曹操的《短歌行》是对当时有才能的人打开一扇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感慨生命短暂、人生短促的同时,他也在忧虑。他把生命比作“朝露”,朝露的特点是,见光就会挥发,不留痕迹,这个比喻诗人将抽象的生命比作具象的朝露,让读者可感可观。生存的危机让读者感受,何不用酒来浇灌心中“苦”的块垒,但是事与愿违。他壮志未酬,不想离开尘世,所以他忧虑。那么他到底忧虑的是什么?生死难料、生命短暂?不是,他对人才的渴求,所以,从这个角度他的“仁”凸显。 曹操的“仁善”,是不符合孔孟之道的,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是被批判的对象。那么从不惜代价、网络人才的角度他是符合“仁善”。

  曹操借用《诗经子衿》原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原是写姑娘思念情人,在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为思念人才,我才如此这般忧虑,从诗句字里行间透出他对人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又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呦呦鹿鸣”本是思念情郎,在此首诗中,诗人用独特的视野用“鼓瑟”“笙箫”来渲染和谐融洽氛围,描写宾主欢宴的场景,贤才到“我”这里来,“我”一定用“宾客”之礼待之。宾主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诗人求贤,礼贤下士表现出来他仁、豁达、善的一面。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把所寻求的贤士生动地比作无法揽取的明月,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借以表明求贤而不得的苦闷和忧思。当贤士得到后,他喜不自胜,欢乐之极。屈尊降贵投奔他,他欢快得夜不能寐。比如:许攸的投奔,又是加管又是进爵。这也在诗中“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他念及对方给的恩情,这也是他即便被人唾弃,也要保护东汉政权。对国、对人才可以见出他的仁善之心。 

  有人认为,曹操不具备仁善,那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又属不属于他的“仁善”的体现?作者用这典故目的在于,他把自己比作周公,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殷勤接待各方人才,以现实统一天下的大业,所以说这两句是卒章显志,是他对人才施行“仁善”的画龙点睛之笔。作者用这一典故却能凸显出他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两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这四句诗贴切地表现了诗人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和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