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通过典型环境和人物刻画探究小说主题——《大卫•科波菲尔》讲义及练习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2021-08-18 手机版


知识导航:

小说的主题,是指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小说主题要能突出地展现出作者的写作用意。

学习中,老师常跟我们说要“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考试中常出现的是“概括作品主题,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些都考查我们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和探究。那我们首先要明确,跟主题理解和概括相关的一些术语:

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在此基础上,老师这节课重点跟同学们一起:

1.通过分析典型环境揣摩小说主题。

2.通过分析主次人物领悟小说主题。

课文精讲:

【语文小讲堂】

—图读懂小说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一、文本探究:通过典型环境揣摩小说主题。

【语文小讲堂】

典型环境是作家以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深刻地概括出来的现实生活中某些影响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并使人物必然如此行动的,各种社会关系和自然条件的总和。

社会环境: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

自然环境: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典型环境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现和深化主题都有作用,切合今天的课程重点,我们主要来看典型环境对小说主题的作用:揭示、深化(或暗示)作品的主题,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就要通过典型环境的描写去揣摩小说主题。

1.走进文本:《大卫科波菲尔》的典型环境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小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小说中一系列悲剧的形成都是金钱导致的:谋得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艾米丽的私奔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钱诱惑下一步步堕落的,最后落得个终身监禁的可耻下场。而这正是当时的社会现实,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

这里的金钱至上,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充分表现这种金钱关系下的各种社会悲剧,就是控诉资产阶级迅速崛起时期社会动荡带来的贫富悬殊、道德沦丧,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救助,这就是小说表达的其中一个主题。

那么具体如何通过典型环境揣摩小说主题呢?

2.技法提炼:借助分析典型环境揣摩小说主题。

阅读下面节选的文字,说一说:开头部分对小科波菲尔生存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情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吃惊。……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修士区。那地方经过后来的改建,现在已经变了样了。当年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就是这家货行。街道曲曲弯弯直达河边,尽头处有几级台阶,供人们上船下船之用。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凡此种种,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它们全都出现在我的眼前,就跟当年那倒霉的日子里,我颤抖的手被昆宁先生握着,第一次置身其间时见到的完全一样。

【鉴赏套路】

①看——写了什么环境(环境有何特点)?

②想——这环境是谁造成的?

③挖——塑造这样的典型环境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肯定/否定?贬斥/褒扬?)

【答题秘籍】

①概括——概括环境特点;

②思考——思考环境成因;

③升华——升华作者情感。

现在回到文本的问题:节选部分对小科波菲尔生存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6分)

原文呈现: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情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吃惊。……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修士区。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修士区。那地方经过后来的改建,现在已经变了样了。当年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就是这家货行。街道曲曲弯弯直达河边,尽头处有几级台阶,供人们上船下船之用。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凡此种种,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它们全都出现在我的眼前,就跟当年那倒霉的日子里,我颤抖的手被昆宁先生握着,第一次置身其间时见到的完全一样。

审题范围:①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大概有:推动情节,塑造人物,彰显主题。

②生存环境包括:工作场所、生活场所、人际关系。

做题思路:一看二想三挖。

答案步骤:一概二思三升。

参考答案:

①节选部分描写了小科波菲尔破败恶劣的工作场所和狭窄简陋寒碜的生活空间,②谴责了继父谋得斯通对主人公的冷漠和虐待,③进而揭露了一味追求金钱导致人际关系冷漠、亲情淡薄的社会现实,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控诉了黑暗社会现实对人性的戕害、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恶劣影响。

二、文本探究:通过分析主次人物领悟小说主题。

【语文小讲堂】

小说之主次人物

小说的主要人物,即主人公。主人公贯穿小说情节的始终。是小说中各种矛盾冲突的中心人物,是小说中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有的小说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比如《大卫科波菲尔》。

主人公的表现及其性格决定小说的主题。小说诸多人物中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就是主人公,也就是说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主题。

小说的次要人物,是相对于主要人物而言的,但次要并不代表不重要,只是因文本的需要必须少着墨。作者描写次要人物,从侧面(衬托、反衬)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同样也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

所以说,小说主题更多情况下是借助对作品中各类人物的刻画反映出来的。尤其是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正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

1.走进文本:《大卫科波菲尔》的主人公

大卫科波菲尔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主人公,是个遗腹子,他的父亲闭上眼睛不再看到世界光明六个月之后,他便出生了。作者描写了他从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的过程。他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在顺境中加倍努力,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狄更斯的道德理想。

大卫的形象直接、准确、生动而形象地体现了狄更斯在通过儿童形象的代言,展现他以“仁爱”精神反抗资产阶级的贪欲和冷酷,渴求人与人直接的和谐、友爱;并希望所有的英国儿童也能通过良好的教育,最后成为高尚而且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体现了作家所认为的人类的精神追求和社会生活应当是“乐观向上、欢快、温和”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通过大卫科波菲尔展现出的狄更斯的道德理想就是小说的主题,就是:渴求人与人和谐、友爱;希望所有的英国儿童能成长为高尚而且对社会有用的人;希望人类的精神追求和社会生活乐观向上、欢快温和。这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

那么,我们怎么来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领悟小说主题呢?

2.技法提炼:通过分析主次人物领悟小说主题

阅读选文,思考:为什么要多次写到小科波菲尔跟米考伯夫妇的交往?(6分)

【鉴赏套路】

①看——人物是谁?有什么特点?做了什么?(可以从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结合来分析概括)

②想——这反映了人物什么性格品质?

③挖——塑造这个人物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肯定/否定?贬斥/褒扬?鞭挞/歌颂?)

【答题秘籍】

①概括——概括事件经过;

②提炼——提炼性格品质;

③升华——升华作者情感。

现在回到文本的问题:选文为什么要多次写到小科波菲尔跟米考伯夫妇的交往?(6分)

审题范围:①考查人物描写的作用。大概有:塑造人物,彰显主题。

②主要思考小科波菲尔的所作所为。

做题思路:一看二想三挖。

答案步骤:一概二提三升。

参考答案:①选文写到了小科波菲尔对米考伯先生的真诚感激、主动要借钱给米考伯太太、多次到狱中探望宽慰米考伯先生。②反映了主人公善良、诚挚、温和的思想品质。③彰显出作者“乐观向上、欢快、温和”的人道主义思想。

【总结提升】

探究主题的切入点:

① 借助分析典型环境揣摩小说主题;②通过分析主次人物领悟小说主题。每一个切入点都有具体的鉴赏套路和答题模式。

三、素养提升

1.阅读外国小说的几点建议

①静心。外国小说由于表达习惯与中国小说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再加上翻译的手法各异,难免觉得枯燥。不要着急,硬着头皮读下去,慢慢地就苦尽甘来,渐入佳境了。

②得法。注重研究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

③有的放矢。带着问题去读,有目的性读着就有动力,也有了明确的阅读方向。

④善假于物。广泛阅览借鉴其他人的阅读经验、研究成果,有助于事半功倍地读懂读透外国小说。

2.熟记小说主题的推断方法。

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从历史经验来看,英雄作为“社会集体无意识”,是民族精神建构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有着英雄书写的悠久历史。从远古时期开始,“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等故事,一直广泛流传。这些神话人物身上的气概、顽强不屈的品格和一心为民的情怀,寄托着先民对英雄的美好想象。在战争年代,英雄主义的书写被赋予极强的“唤起”功能。(),实现艺术化和生活化的突围,试图塑造“英雄是人”和“人的英雄”等全新的英雄主义形象,而英雄主义本身诸如对党忠诚、热爱祖国、乐于奉献、品德高贵等精神内核并没有发生改变。这样的一种创作思路调整和具体尝试,结果是出一批张扬英雄主义的代表性作品,诸如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柳建伟的《突出重围》、石钟山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都梁的《亮剑》、兰晓龙的《士兵突击》、麦家的《风声》等。这些作品广受读者的欢迎,特别是一些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可谓是。这表现着英雄主义自身美学品格的强大感召,也表明对真正的英雄书写饱满地抱持着热情。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崇信坚忍不拔突现家至户晓

B.崇尚坚定不移突现家喻户晓

C.崇信坚定不移涌现家至户晓

D.崇尚坚忍不拔涌现家喻户晓

2.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时期的作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英雄人物的另一面

B.英雄人物的另一面则引来新时期的作家的目光的关注

C.新时期的作家对英雄人物的另一面给予了关注的目光

D.英雄人物的另一面却受到新时期的作家的目光的关注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体现着英雄主义自身美学品格的强大感召,也表明国人对真正的英雄书写饱满地抱持着热情。

B.这体现着英雄主义自身美学品格的强大感召,也表明国人对真正的英雄书写抱持着饱满的热情。

C.这表现着英雄主义自身美学品格的强大感召,也表明国人对真正的英雄书写抱持着饱满的热情。

D.这体现着英雄主义自身美学品格的强大感召,也表明对真正的英雄书写抱持着饱满的热情。

4.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下列语言片断是从某中学生“成长档案”中节选出来的,请你根据这些内容为该学生写一段评价性的点评文字。要求:评价要客观,语言要委婉,有利于学生发展,不超过60个字。

①×月×日,自愿报名成为校园垃圾分类指引员。

②×月×日,值日时与同学发生争执,并辱骂对方。

③×月×日,在校外遇到一歹徒抢劫老人财物,挺身而出,将其制服。

④×月×日,上课迟到30分钟。

⑤×月×日,在学校秋季运动会1500米长跑中获得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

二、阅读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很厉害的,一个月穿破了五双鞋。于是该搬家上山的时候,就只剩下了一双拖鞋可穿。

搬家时大家都在紧张地装车。我趿着拖鞋扛箱子、拖袋子。不停地拾鞋子,不停地挨骂。后来商品全装完了,只剩满满一铁桶清油,好几百公斤重,要把它从两块木板架起的斜坡上滚到卡车拖斗里。下面三个男人顶着桶往上推,我和星星弟弟站在车上拽着绳子拉。我手指都快给勒断了,要是那个关键时刻稍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就会被绳子拽下车,连人带桶地滚下去,压死那三个刚刚骂了我的人。

桶终于弄了上去,而我全身汗透了,心跳如鼓,腿都在发抖。两个手掌心血红一片,麻飕飕的。我真厉害呀,穿着拖鞋干活,也能凑个全劳力。

进入山中,虽然已经六月,但仍然很冷,早上起来,帐篷的塑料布都给冻得硬邦邦的。草地上也总是结着白白厚厚的霜,踩在脚下咔嚓嚓地响。我没有鞋子穿,就穿我妈的棉皮鞋。但这样一来,我妈又没有鞋子穿了,只好趿我的拖鞋。

可是我妈的棉皮鞋那么难看,大得跟两条船似的,走起路来哐哐当当。鞋跟高高的,布满补过的疤痕,还钉了两圈从罐头盒子上绞下来的铁皮条,金光闪闪……暖和有什么用呀,那么难看……穿的时候,为了不引起别人注意,尽量不低头看它……

话说那些穿坏的鞋子们,要是哪一双稍微还能凑合一下,我也会坚决凑合到底的。可是——真不知自己为什么那么厉害——它们全都是鞋帮子和鞋底子完全分开的。我曾试着用绳子把鞋帮子和鞋底子绑在脚上……那样的话,还不如穿我妈的破皮鞋呢。

这个夏天怎么过呀……

我妈说:“等补鞋子的老头儿来了就好了。”

别人也都这么说。

可是都快七月份了,他还不来。

又有人说:“快了快了,他已经到下面那条沟了,等那边的牛羊走完了,他才开始动身往这边赶。”

听说那老头儿年年都来,跟着羊群走,在一路上经过的每个牧场都待个十天半月的。我们这一带是排在老后面的呢。

听说他每年都来沙依横布拉克,每次都在离我们这片帐篷区很远的河边空地上独自撑一个三角形的小棚,悄悄地生活。我去河边洗衣服的时候,总是会经过那个小棚的痕迹。那是一片大约两个平方左右的狭长空地,寸草不生。空地一端还立根一米多高的桩子。于是能想象到这个小而低矮的三角帐篷的样子了:房架子呈“人”字形相互抵着,蒙了一大块棚布,前后都堵着。白天会将前面的棚布掀起来,那老头儿就坐在帐篷边,面前支着一架和他一样老旧的补鞋机器。身后的帐篷里铺着破旧的,但是色彩美艳的花毡。

七月份都过了,但他还是没有来。

他们说,那个老头儿是残疾人,脚上装着用铁皮包着的假肢。又说那老头儿原来也是个放羊的,四十岁才结的婚,有过一个孩子,但没几年那女人就跟一个回回跑了。他就卖了羊群,抱着孩子去找。找过很多地方,还去了内地。后来,孩子在奔波途中夭折了。又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他也落下了残疾,两手空空回到故乡。因为没有了牛羊,只好以此谋生。

我问:“那他是怎么学会补鞋子的?”

那人说:“谁知道。可能还在外面流浪时,就在干这个了吧……”

于是我老是想着那个老人瘸着腿,背着机器,牵着孩子,走在城市繁华一角的情景……当我也独自在外的时候,在那些陌生的大街上,曾遇见过多少这样的人啊,却从来没有想象过他们回到故乡时会有的情景。他真孤独,他住过的小帐篷的痕迹也那么孤独。

我趿着拖鞋走在晴朗天气里的草原上,脚趾头从破了的袜子里顶出来,不时碰着青草。走了很远,又踢掉拖鞋走到河边的沙滩上,小心地避开一丛丛生有细刺的植物。远方真美!那些连绵起伏的森林,青葱草坡,闪耀着无数条纤细溪流的峡谷……而我不能去向那里。我赤脚站在河岸边的一处高地上眺望,要是有一双永远穿不破的鞋子该多好!那时任何一处我想去的地方都会随着我的到来而平坦舒适吧?……总是想去那么多的地方,但却总是有那么多的原因,让人这也不能去那也不能去。

那个残疾的老人,他没有了脚,就再也不需要鞋子了,再也不需要离开了,可能也不需要爱情了。可是他还是要活下去,并且愿意接受那么多的与自己无关的破鞋子,愿意它们经过自己的双手后又能够重新被使用,好像他的活儿是一种到了最后仍在给人以希望的努力似的。我觉得自己都快要爱上他了……而我呢,我也整天没完没了地干着活,流着汗,把商品一箱一箱地从漏雨的地方挪到干燥的地方,奋力劈柴火,在草地上敲桩子……就想:就当我也是最后一次回到了故乡吧……

当我挑水时又一次经过那块狭小的帐篷遗痕,看到草地上不知何时堆放了一卷破旧的行李。于是高高兴兴回家,把所有早就准备好了的破鞋子全翻了出来。

5.下列对文章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鞋穿破了,先穿拖鞋,后穿妈妈的鞋,感到种种不适,要找修鞋的匠人。由此可见,“鞋”是全文的线索,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我”的鞋坏了,只能趿着拖鞋去帮忙装货,却被三个男人骂。“我”虽然心里想着稍微一松懈、一松手就会压死那三个男人,但还是努力帮他们装好了。

C.全文表现出了对修鞋师傅的敬意与怜悯。他生活不易,身有残疾,却每年坚持来沙依横布拉克来帮人们把鞋子修好,透露着作者的赞美之意,饱含人性美。

D.这个残疾的老人给“我”以启示。他失去了生命中许多重要的东西却愿意与众多同自己毫无关系的鞋子打交道。“我”也不再慨叹生活不易,而是辛苦劳作、过好生活。

6.本文中修鞋师傅并没有真正出场,但他的形象却早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试结合相关情节分析原因。

7.李娟的文字幽默诙谐,透着随性自然的美感,但其中也不乏暖暖的人情滋味。本文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些特点,试结合全文分析说明。

8195;

答案:

1.D解析:崇尚,推崇。崇信,尊崇信仰。坚忍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定不移,稳定坚强,毫不动摇。涌现,在同一时期大量出现。突现,出现的突然。家喻户晓,家家户户所共知。家至户晓,到每家每户宣传,使每家每户都知道。可用排除法,由“涌现”和“家喻户晓”确定D项,再将前面的词语代入验证。

2.A解析:主语应是“新时期作家”。句子的意思强调的是“英雄人物的另一面”。

3.B解析:“表现”一般为“表现出”,第二个分句要有主语“国人”,排除法,可选B。

4.示例:你身体素质优异,热心参加公益活动,见义勇为,在许多方面表现突出。如果能在生活细节和文明习惯上再有所提升,你就会更优秀。

5.C解析:这位修鞋的老人只是跟随羊群迁移,每年会到沙依横布拉克,不能说是“坚持”到这里来,表述有误。

6.①在鞋匠到来之前,作者多次叙写这个老人还没有到。最终到了,给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神秘感,让人觉得他很有故事;②作者亲眼目睹了老人工作小棚的简陋破败,衬托出老人的贫穷凄惨,真实可信;③借询问之契机,以他人之口说出了老人妻子离去、孩子夭折和自身残疾等事实,写出老头孤独可怜,给人以真实感。

7.①幽默诙谐:说自己一个月穿破五双鞋很厉害;自己装货时稍微一松懈,就可以压死刚才几个骂自己的人;说自己穿拖鞋干活,也算个全劳力,自己很厉害……②随性自然:表达感情时不加修饰,直截了当。对妈妈大鞋子的厌恶,对老人一直不来的无可奈何,对骂自己的男人的少许不满,对老人赞美到“几乎爱上了他”……透着随性自然的美感。③人情滋味:自己心里即使对骂自己的男人有少许不满,也尽力帮助;母亲把鞋子让给了我,自己穿拖鞋;老人情愿同和自己没关系的鞋子打交道,帮助别人穿上好鞋子……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