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20-09-09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词的体裁知识,了解意象和意境,学习运用知人论世、“景—境—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3、感悟诗人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复习巩固词的体裁知识,了解意象和意境,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难点: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正值青春年华。你们说一说:青春是什么? (学生自由谈) 这个单元,我们要品读一些吟唱青春的诗词和小说。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 1、请自读一遍,注意字音。 2、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用一两个词形容读后感受。 3、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朗诵视频。 (播放唐国强版《沁园春·长沙》朗诵视频) 同学们,听完朗诵,感受跟刚才一样吗? 三、复习旧知识: (一)词: 1、中国诗歌发展流变: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新诗 2、词,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又叫“曲词”“诗余”“长短句”。词牌决定词的格式,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律,与词的内容无关。根据字数,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3、《沁园春·长沙》的“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词题。 4、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也可以叫做“阕”。 三、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四、读懂字面意思,初步感受全词。 (一)结合注释,读懂词句意思。 向同学和老师提出困惑。 (二)再读全词,思考问题: 1、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上阕:立、看、怅、问 眼前景 下阕:携、忆、记 忆往事 2、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第二课时 一、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一)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统领到哪? 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2、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选取哪些意象)? “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感受到其中隽永深刻的情感。 作者抓住哪些关键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图的? 明确:(万)山 ————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 ————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 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美丽壮观、富有生机 3、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点面结合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能否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 鹰击(飞)升空,鱼翔(游)浅底,万类霜天竞(争)自由。 明确:括号内的词不能替换加点的词。因为“击”显示了鹰展翅的力量和搏击的雄姿;“翔”写出了鱼的活跃和自由自在;“竞”表现了在明净清爽的秋天里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击”“翔”呼应“竞”,而括号内的词可用于任何一个同类事物。 5、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凄惨,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灿烂多彩,充满生机? 提示:毛泽东的身份、地位、抱负 比较这两首词的主题思想的差异。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只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鉴赏提示: 陆游词所描写的梅花特点是:寂寞孤独、历经风雨,清高自守,百折不渝,芳香永驻。毛泽东词所描写的特点是:耐寒坚毅,不争名利,适时报春,在花丛中笑看人间春的到来。 陆游词所表现的是作者孤高自傲,志向清高,不与俗艳同流,百折不挠,是站在个人修养的角度上抒写的。毛泽东词所表现的是一个革命者坚强不屈,一心为争得国家与世界变革的胜利而奋斗,甘愿牺牲自己为人民迎来光明幸福的春天的精神,是站在一个革命者的立场上,写出了一类人的心声与志向。 (二)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提示: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上阙。 第三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要点,朗读(背诵)课文。 (独立寒秋——看湘江秋景——问谁主沉浮) 二、欣赏下阕 (一)“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二)“忆”的内容有哪些? 恰同学少年……浪遏飞舟! 1、“同学少年”是怎样的形象?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2、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此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 提示:“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三)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回答了吗? 用回忆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三、小结: 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四、作业:背诵默写课文。 小樱 |
·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