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0-02-26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重点积累:“欲、舍、甚、得”等实词。                               

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2020年的春节注定是个多难的节日,面对来势汹汹的“冠状病毒疫情”我们的广大的义务工作者义无反顾的冲到了第一线,充当我们生命的保护神。他们不知道疫情的危险吗?当然知道!那他们为什么知难而上的,以为他们懂得“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

对于今天的我们,在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上如何选择?今天,我们学习孟子《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道德主张,也许对我们有所启迪。

二、有关资料

孟子,名______,(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字______,邹人,战国初期______ 、______。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______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在政治上,他提倡“______”,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论。

答案:轲 子舆 思想家 教育家 儒家 亚圣 仁政 性善

三、预习设计

1、请默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根据课文填空

⑴填空:

本文出自______,作者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 是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            。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⑶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

⑷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⑸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                       ((白居易《卖炭翁》))

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3、给加点字注音:

故不为苟(     )得也     亦我所恶(     )    患有所不辟(    )也    一箪(     )食    

一豆羹(     )    蹴(     )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     )受      乞人不屑(     )也

答案:gǒu wù bì dān gēng cù fú xiè

四、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要求:1. 听准字音;2. 分清句读。

五、合作探究(学习第一段)

1、解释加点词语

⑴鱼,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      )鱼而取(      )熊掌者也。

⑵生(      )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

⑶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           )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有所不辟(         )也。

⑷如使(      )人之所欲莫(      )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⑸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⑹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⑺非独(      )贤者有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2、翻译下列句子

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⑵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然而我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事情,但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⑶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⑷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因此(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

⑸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六、课堂检测:

1、注音或写汉字:   

如使人之所恶(     )    故不为苟(     )得也    乞人不屑(     )也    故患有所不辟(      )也   一dān(      )食,一豆gēng(      )      cù(      )尔而与之

答案:wù gǒu xiè bì 箪 羹 蹴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案:A

3、以下名言不属于孟子说的一项是(    )

A. 此一时,彼一时也。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D.吾日三省吾身。

答案:D(《论语》中曾参的名言。)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二者不可得兼(                )           ⑵故不为苟得也(                   )    

⑶所恶有甚于死者(              )           ⑷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⑸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⑹贤者能勿丧耳(               )   

答案:⑴兼有、并存⑵苟且取得、苟且偷生⑶厉害、重要⑷  通“避”,躲避⑸假如、假使⑹不丢掉

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患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         ②为乡里所患(祸患)

B.独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只,仅仅)       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独自)

C.而①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表并列)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折) ⑴⑴

D.于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比)    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到)

6、翻译下列句子

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⑵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事情,但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⑶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⑷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凭借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凭借这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⑸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把第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合作探究(学习第二段)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呼尔而(        )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

万钟(                )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

⑵万钟于我何加(       )焉?

⑶为(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

⑷向(      )为①(       )身死而不受,今为②(       )宫室之美为③(       )之

⑸是(      )亦不可以已(      )乎?此之谓(       )失其本心(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如果吆喝着给他吃,走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接受。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高位厚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⑶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⑷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接受了。

⑸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三、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本文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你如何理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的?

作者认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有些人贪生怕死,见利忘义,在面临生死存亡的重要抉择时,只有贤者才保有本心,才能舍生取义。

5、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什么?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7、由本文要说明的道理概括出的成语是什么?它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8、请你谈谈对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认识。

舍生取义是君子之为,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可歌可泣。我们要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准则,在关键时刻,见义勇为,见义巧为,见义智为,不见利忘义。

9、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比如: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

对比论证---用“向”和“今”的不同做法论证了不能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用“一箪食,一豆羹”的正面例子和“万钟”的反面例子对比,论证义重于利。

四、拓展探究

10.历史上有许多人用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赞歌,请你写出两个这样的事例,再写出两句有关的名句。

事例:

⑴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

⑵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毫无惧色,宁死也不说出党的秘密。

名句:

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⑵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

⑶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

11.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伤害,对生命的威胁。

五、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为①向为身死而不受 (宁愿)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接受)

B.是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样)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C.而①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        ②向为身死而不受(表顺接) 

D.得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②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能够)

2、解释下列词语

⑴蹴尔(        )而与之                    ⑵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⑶万钟于我何加(        )焉?              ⑷向(        )为身死而不受

⑸是亦不可以已(        )乎

答案:⑴用脚踢着⑵这里指高位厚禄⑶有什么益处⑷先前⑸停止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活下去,不得到就会死。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高位厚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⑶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接受了

⑷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4、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⑴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⑵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⑶“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⑷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⑸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⑹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⑺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⑻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⑼不辨礼义的接受万钟原因是什么: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⑽“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第二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吗。)

(二)解释重点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    (两种东西都得到)

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求得,指只为求活,不择手段)

3.所欲有甚于生者 (超过 ,胜过)

4.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6.贤者能勿丧耳(丧失)

7.蹴尔而与之(践踏)

8.乞人不屑也  (认为值得)

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形容多,这里指很优厚的厚禄)

10.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11.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接受)

12.妻妾之奉(侍奉)

13.是亦不可以已乎(止)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人原有的羞恶之心;天性,天良。)

(三)一词多义

1.与

⑴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吗”

⑵蹴尔而与之   给予

2.于

⑴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表示比较,比。

⑵万种于我何加焉   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对。

3.是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个,这样。 

⑵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

4.为

⑴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动词,做

⑵向为身死而不受     动词,宁愿

⑶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介词,为了

⑷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动词,接受

5.而 

①蹴尔而与之    表修饰。

②向为身死而不受    表顺接。 

③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表并列。 

④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折。

(四)翻译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事情,但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凭借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凭借这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三、课堂检测

1、选出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贤者能勿丧耳             B.必能比阙补漏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答案:A(B通“缺”C通“避”D通“德”)

2、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C.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       D.呼尔而与之 

答案:A

3、下列“而”字用法与“呼尔而与之”中“而”字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B、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余闻而愈悲                         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答案:D(A表并列B表转折C表承接D表修饰)

4、选出对下面句子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A.只有聪明的人有这种心性,人们也都有,聪明的人不会失掉罢了。 

B.也不是聪明的人有这种心性,人们也会有,聪明的人一定不会失去。 

C.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心性,而且人人也都有这种心性,只是有道德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心性罢了。 

D.所有有道德的人都会有这种心性,人人也自然都会有这种心性,有道德的人可能会丧失这种心性罢了。

答案:C

5、 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B、文章指出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是因为他们丧失了“本心”。

C、“一箪食,一豆羹”的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本心”。

答案:D

6、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故( 因此,所以)不为苟得             ②故患有所不辟(通“避”,躲避 )               

③蹴( 用脚踢)尔而与之                 ④是亦不可以已( 停止)乎        

⑵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2分)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⑶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⑷按要求填空。(4分)

①这段文字先设喻引出论点      舍生而取义者也      ,然后从   正反   两面论证论点。

②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  义  ,“甚于死者”就是  不义  。

⑸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 的必要吗?为什么?(2分)

“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四、布置作业

完成《互动》练习

第四课时(复习课)

一、基础知识   

1、本文出自               ,作者        ,       时期鲁国人, 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四书”是指        、        、         、          。   

答案:《孟子告子上》孟子 战国 儒 《孟子》 《论语》 《大学》 《中庸》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所恶(     ) 一箪(     ) 食   一豆羹(      ) 蹴(      )尔   苟(     )得  不屑(      )   

答案:wù dān gēng cù gǒu xiè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⑴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⑵ 故患有所不辟也    

答案:⑴ “得”通“德”,感恩 “与”通“欤”,吗。⑵ “辟”通“避”,躲避。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⑴ 二者不可得兼(         )      ⑵ 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⑶ 此之谓失其本心(         )    ⑷ 贤者能勿丧(         )耳   

⑸ 故患(         )有所不辟也    ⑹ 呼尔(         )而与之   

⑺ 蹴(         )尔而与之。      ⑻ 万钟(         )于我何加焉!   

⑼ 故不为苟得(         )也      ⑽ 是亦不可以已(         )乎   

⑾ 乞人不屑(         )也        ⑿ 万钟于我何加(         )焉   

⒀ 妻妾之奉(         )           ⒁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案:⑴同时占有⑵假使,假如⑶天性、天良⑷遗失、丢掉⑸祸患、突难⑹助词⑺用脚践踏⑻古代的一种量器,指高官厚禄⑼苟且偷生⑽停止⑾因轻视而不肯接受⑿有什么益处⒀侍奉⒁那么,就 

5、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⑵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种于我何加焉   

⑶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⑷ 而: 舍鱼而取熊掌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呼尔而与之   

答案:⑴句末语气词,表反问/给⑵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对⑶这个,这样/这样看来,由此看来⑷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⑷表并列/表转折/表顺接/表修饰。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答案:C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答案:B C

8、选出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意义相同的句子(     )   

A、故不为苟得也                 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答案:C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⑶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⑷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高位厚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⑸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接受了。

二、理解课文   

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舍生取义  、 嗟来之食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或“”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道义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丧失道义  。

㈡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什么?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向”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三、拓展应用   

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

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闸刀慷慨就义,朱自清一身重病拒领美国的救济粮等。

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5、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请谈你的看法。   

有,我们做人做事不能见利忘义,所以舍生取义仍有现实意义。

第五课时(作业一)

一、请把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补写完整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按课文填空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三、理解性默写

1、孟子《鱼,我所欲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刘禹锡《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四、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梦觉流莺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在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恬淡自在)的心情。

(2)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

答:“透”,穿透,石榴花盛开红红如火,艳艳如燃,照理说应该很刺眼,可一个“透”字,加了一重帷帘,隔帘而望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给人一种润润娇娇的感觉,意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

五、阅读下列选文,完成1—4题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⑵蹴尔而与之    蹴:踢 ,践踏

⑶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   使:假使        ⑷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 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

B. 其: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则: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能

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4、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

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六课时(作业二)

一、请把杜甫的《望岳》补写完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按课文填空

1、人生自古谁无思,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鱼我所欲也》)

3、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4、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三、理解性默写

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李白《把酒问月》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诗句是: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四、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发挥想象,描绘“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所呈现的画面。(3分) 

答:整个夜里,林子里充满静谧,墨蓝的苍穹中闪烁着疏朗的星光,烘托出异常皎洁光亮的月华。天气晴和,不见一丝云彩,也听不到半点雷声。 

2、有关雨的诗很多,而这首诗写雨比较独特,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答:示例1:这首诗独特在于诗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或烘托、虚写、联想想象),通过写见到“溪流急”,来表现他山之雨的急和猛。示例2:写山雨,而在前三句却不着一个“雨”字,只在最后一句点出“他山落雨来”,构思精巧,出人意料。 

五、阅读下列选文,完成1—4题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晏子谏景公: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译文: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夹雨带雪一连下了三日还不见晴。景公披着白狐狸皮袍,坐在殿堂侧面的台阶上。晏子进来见景公,在他旁边侍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雨雪一连下了三天而天气不冷。”晏子反问他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时候的贤明君主,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现在的君主不如他们啊。”景公说:“讲得好。我听你的话。”便命令人发放衣服和粮食给挨饿受冻的人。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⑴向为身死而不受   向:从前               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恩

⑶公被狐白之裘   被:同“披”,披着,穿着   ⑷乃令出裘发粟   裘:皮衣,御寒的衣物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而:舍生而取义者也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间:晏子入见,立有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之:行道之人弗受   景公之时,

D.加:万钟于我何加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此之谓失其本心。 

⑵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4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2分)

5、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