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欣赏与创作(教师中心稿)[吐血推荐]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一、何为诗歌

二、诗歌分类

三、诗歌鉴赏主观题是语文试题当中比较难的题目,对这方面内容教师在平时讲了不少,但大都浮在表面,泛泛而谈,教师讲得不到位,学生学得更是不得法,学生做诗歌鉴赏只能是云里雾里,一切跟着感觉走。本文想针对诗歌鉴赏题作一个比较深入的实用的探讨,以飨学生。

一、不得不了解的诗歌鉴赏情况

【投石探水,摸清行情】:欣赏文学作品难免“见仁见智”,所以人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将古诗鉴赏用主观题的形式进行检测,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是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一次革命,是符合文学鉴赏规律的举措。但语文命题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必须在放开手脚的同时对试题加以必要的限制,不能使考生无从下手,切入点最好小一点, 以便于应考考生和阅卷教师操作。诗歌命题的切入点可能是:①分析作品的整体风格,如让考生回答文本的风格是豪放还是婉约,是属于山水田园诗歌派还是属于边塞诗派;②分析诗歌的意象及意境;③分析诗歌的表现方法及表达作用,如赋、比、兴、通感、夸张、对比、象征、寄慨等。

当然,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考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战态度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文学鉴赏能力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阅历、见识、思想、情感,以及个人的的气质等,从对作品鉴赏本身来说,又包括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如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对艺术形象的理解,对艺术技巧的评析,对艺术语言的咀嚼,等等,考查文学鉴赏能力,可以单项命题,也可以综合命题。诗歌赏析题,从选材的风格方面看,多趋于清丽淡雅的格调,且多为情景交融之作,因此,训练应以富有意境的诗歌为重点,有对字句含义的理解,有对文学常识典故的辨识与理解,有对表达技巧和修辞方法的辨识与理解,有对诗歌意境、主旨、艺术形象的把握,有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要提高解题能力,必须扩大知识视野,注意文学修养,掌握阅读方法。

诗歌鉴赏题从出题材料看,不外乎比较短小的近体诗或古体诗或词或小令或自由诗,各种诗歌形式都要熟悉,要抓住“短小”二字。

【高屋建瓴,抓住脉络】:不少同学感到,诗歌鉴赏无从复习,不知道要考什么内容,不少复习材料提到的诸如诗歌的形象、风格、语言等有时根本不沾边,老师讲知识技巧用不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那是因为讲析诗歌鉴赏比较混乱,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有的不着边际,没能很好地抓住诗歌鉴赏的脉络。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是由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组成的,诗歌也不例外,我们如果能牢牢抓住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深入探讨,诗歌方面的问题就能讲清讲透。

二、不得不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上面谈到诗歌鉴赏应牢牢抓住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从内容上看,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一、形象·意象·意境;二、流派(题材);三、思想感情

【形象·意象·意境】:形象是指客观的景、物、人;当客观形象蕴藉了诗人主观的情感,那么,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了意象或意境;形象和意象或意境(“意”就是主观方面的东西)的区别主要看有无主观的感情色彩,因为写入诗中的景物或人必然打上诗人情感的烙印,所以,我们谈到诗中形象往往说“意象”或“意境”,而不用“形象”二字。那么,意象和意境怎么区别呢?简言之,意象是指单一的突出的包含感情的形象,意境是指几个包含感情的形象组合而成的情境,这两者区别的关键是看诗中的“形象”是单一的还是多个的。单一可以是一首诗总的形象,如现代诗人戴望舒《雨巷》中打雨伞的女郎,又如托物言志诗中的“物”,像下面这首诗中的小松形象就是意象: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意象还可能是意境中某一形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歌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合下一起(几个形象组合在一起)就是意境,如果一一考察小令中诸如“枯藤”等某一单一的形象,那就是意象。对意象或意境要善于把握客观的景物特点和主观的情感内含。也就是说,诗歌意象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人物形象的分析则往往由整体界定和具体分析两步组成。整体界定时要能有效地从原诗撷取信息,往往表现为对人物年龄外貌等外部特征和身份性格等内部特征以及社会阶级属性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具体分析则要求能结合原诗信息对整体界定的定义来源作出阐释。

[例1]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燕然:内蒙古的燕然山。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曾采燕然山石,勒石记功而返。

试简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意境特点。

答案:以“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组合成一幅富有层次的塞下秋景图,意境开阔苍凉。

[例2]下面是元代才子王冕一首诗,阅读后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这首小诗中塑造的主要意象是什么?突出了它哪些主要特征?

答案:(1)梅。①耐寒、坚韧。首句中“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②自甘寂寞,高洁脱俗。首句中“林中”及第二句可见梅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性情高洁;③报春。三四句写梅的报春,梅是有奉献精神,公而无私的。诗人以梅自况,表现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荣华、高洁脱俗的志趣及公而无私的精神,反映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儒道一体的思想体系以及出世和入世的生活艺术

[例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赏析诗中“月亮”这一意象的作用。200字左右。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鄜州:现陕西省富县。②云鬟:妇女的鬟发。③清辉:指月光。

④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⑤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答案:在中国民俗和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唐代诗人张九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脍炙人口。杜诗《月夜》描绘的是一幅月圆人不圆的 画面,作者借“月亮”意象至少有三个作用:①勾起诗人对妻儿的思念之情;②颈联的月下妻子描写,渲染了妻子思念丈夫的凄楚的氛围,增强了感染力;③表达出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主题,给读者创出了很大的想像空间,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4] 昭君怨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不得超过50个。

答案:.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例5]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意象?

答案: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例6] :简析下列这首诗意境:

溪涨清风拂面,

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

一声笛起山前。

析:首句“溪涨”暗示此诗所写为夏夜情景,着一“拂”字写风之轻柔,给人以闲适恬静之感; 次句写月落而繁星满天,描绘出晴朗的夏夜氛围,给人以舒适之感;第三句写船“横”,最具诗情画意,状幽静、闲适,末句以“一声笛起”来得娴静,写出夏夜的清幽自然。全诗则描绘出一个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美好意境。

[例7] :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张司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简析 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流派(题材)】:有不少考诗歌属于什么诗,至少应注意诗歌的三个角度的分类:体裁、流派、语言表达。这三个角度本文都将叙述,这里讲流派。所谓流派是指学术思想或文艺创作方面的派别。流派如同风格,它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的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这里讲的流派主要是从思想内容上或者说是从题材上说的。按照诗歌的题材(表达思想感情的材料,所写的是哪方面内容),我们将诗歌为以下几种类型(包括其意境特点):

山水诗:清新优美 田园诗:恬淡宁谧 咏史诗:雄浑壮阔 送别诗:依依不舍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羁旅行役诗:深沉凄凉 宫廷诗:缠绵婉转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qi):沙漠。

根据诗歌内容流派判断这是什么诗?解释第一句中的“海”字。用200字左右的篇幅具体分析本诗“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及妙处。

答案:(1)这是一首唐诗中的边塞诗。因为唐代边境战事频繁,许多男子被征去戍边,故唐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边塞诗。(2)“海”指沙漠,与岑参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中的“海”意思一致(3)这首边塞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抒写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首句勾画了一支远征军队活动的广阔背景:雪后的天山,刺骨的寒风,浩瀚的沙漠。景物雄阔的苍凉,有力烘托出了行军的环境气氛。第二句以一曲《行路难》及一个“遍”,丰富了首句的内涵。而笛声的哀怨与环境的荒凉,更能撩起征人的惆怅和愁思。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由笛声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动作。士兵们在月光中望什么?也许是遥望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也许是望着笛声传来的方向,也许他们相对而视,热泪夺眶而出……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蕴藉,耐 人寻味。

【思想感情】: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是诗歌鉴赏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内容。因为形象大于思想,所以诗歌的思想感情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比如李商隐的《锦瑟》。但是大部分诗歌的思想内容还是比较确定的,特别是0所选的小诗,其思想感情还是比较好把握的。中国0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对诗歌情感主旨的分析是鉴赏古诗的常见考点。1994年《菊花》诗赏析中所谓“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就属主旨把握歪斜;1998年《题李凝幽居》赏析第二题说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也“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则属对情感分析的牵强附会。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同时,诗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 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 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 光。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不是平白直露,而是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中所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情况。具体来说,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1)思想感情

0考查的主要有三点:①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②情感载体(大雁—思归、羌笛—思乡、杨柳—离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一失意等);③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2)内容主旨

①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②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③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④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①借景物抒情;②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0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有:

★忧国伤时

反映社会的黑暗: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为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为功的决心: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忧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山河沦丧的痛苦: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代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姜夔的《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

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

★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铃》

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文后问题。

如 梦 令

严 蕊

道 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诗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这个典故是什么?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诗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题要循序渐近。

第(1)题的三问是互相关联的。这个典故是不陌生的。而第3问“由此可知”是题眼,从《桃花源记》而悟出这首词写的是 桃花。

第(2)题要求就感情和写法作出评价,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就只好仅从自己读诗的感受写起。

【答案】(1)武陵人偶入桃源一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

(2)词人以桃花自况,表现自己内心高洁脱俗。首二句自问自答,设置悬念,又将桃花外形划出来,似梨似杏。第三句则承首二句而来,说桃花的色,有红有白,一株双色,煞是别致,叠字简炼地刻画了桃花的外部形状。第四句则宕开一笔,描写桃花的性情,别有情味,可见此花与众不同。以上四句由外到内,刻画了桃花形象,但并无一语道破此花究为何花,让人入其彀中。“曾记,曾记”语言反复似提醒,似告诉,谜底似将揭开,但仍琵琶遮面,用语亲切可人。末句则借陶文典故,言其出身。此花原非尘世俗物,自有高洁之致。全词咏叹桃花,从其形,从其色,从其性,从其格,咏物实是自言心性,自己不仅美丽可人,而且性情高洁。

【例2】

【双调】蟾宫 曲·怀古

查 德卿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魏水秋风。

(1)“霸业成空,遗恨无穷”中的“恨”是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未尾两 句,是说_________________,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3)这首元曲虽然用典,但用的是却是人尽皆知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典故,具有元曲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解析】本题要求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元曲的特点,但因为用填空题型 ,所以难度是不大的。

【 答案】(1)遗憾

(2)千古功勋无非过眼云烟 消极无为

(3)诸葛亮(或孔明) 姜太公(或吕尚) 雅俗共赏

【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鉴赏。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析 先找出原诗中的“小景”、“小事”或“小物”,再找出与之相应的“大境

界 ”、“大内容”或“大主题”;然后再具体分析“小景”、“小事”或“小物”与“大境界”、“大内容”或“大主题”的关系。

答案: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 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 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课堂能力测试:

16.阅读下面唐诗,简答下列问题。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岑参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

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1)“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的人是谁?“汝”又指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四句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宋词,简答下列问题。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上阕“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天凉好个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3)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拓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烽不过秦”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得超过6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唐诗,简答下列问题。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家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手段

(2)表现手法

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等内容。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0必考的能力点。以下试分论之。

(1)整体结构的把握

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法。阅读时我们不仅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意义单元的划分。结构上的总结与前后照应等内容。比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一二句写美景,三四句写乡愁,由景入情,结构分明。又如于谦的《石灰吟》就明显属于托物言志的写法。这便是我们要重视的整体结构把握法。

(2)表现手法的鉴赏

这里首先要求我们能准确判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1994年0《菊花》诗鉴赏中所谓“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就属此类。其次要特别注意的是对表达方式的类别的识别与分析。如1995年0题选项将《如梦令》委婉含蓄的抒情判定为“直抒胸臆”。2001年《赋得暮雨送李胄》则将直接抒情说成“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这都是对诗歌抒情方式的考查。

关于这方面问题的解答,我们首先应澄清基本概念,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各自的定义和特点;其次要特别重视抒情的直接与间接、描写中的正面与侧面、动与静和点与面等技巧的处理,品味其妙处。

[例1]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本诗前两句与后两句均为写景,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点?

答:

精析 解答此题,若注意到写景方法中的动静、点面问题。

答案 前两句着重整体描画,写静景;后两句着重个体(雨、鱼),写动态。

(3)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歌中常用的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等修辞手法,我们不仅要能准确地识别判断,而且要能分析其效果。如1997年0题《望洞庭》、《题君山》的比较鉴赏中就涉及了比喻修辞格的判定与效果分析问题。

这一考查点首先要求我们能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作出准确的识别判断;其次要求我们能结合修辞运用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其效果。比如比喻,我们不仅要熟悉比喻的定义、类型,而且要能分析比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要能分析运用比喻所带来的更为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

如分析上文例1中前两句诗中修辞手法所起的作用时,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这里两处运用了比喻。前句以眉喻月,写出了月亮的清丽形态;后句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水的清澈明静。

此外,联想、想象和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既是诗歌写作常用的,还是鉴赏诗歌必需的知识,在平时阅读鉴赏训练中要多加体会。

课堂能力测试

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边的(1)、(2)两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首句除交代了诗作的时间地点之外,还交代了什么?为什么欲寄家书?

答:

(2)这里一首寄情于事的小诗,诗人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的?

答:

7、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边1—4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首句用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溶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景氛围?

答:

(2)一、二句好像可以倒过来先写“夜泊秦淮”,再写“烟笼寒水月笼沙”,哪种写法好?为什么?

答:

(3)第二句在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答:

(4)三、四两句用的是什么笔法?反映了怎样的现实?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8、阅读欧阳修的《画眉鸟》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试对这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答:

10、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3)题。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众鸟”二句写了什么样的境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3)从抒情方式上看,本诗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答:

(三)了解用典和风格

用典的鉴赏要点:①典故的来源及其涵 义;②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之说,而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①不同风格的不同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②许多作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月兆、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雄健高峻:王安石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③不同类的诗的不同风格

宫廷诗:缠绵婉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值得注意的是,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又往往是命题点。如,李清照长于婉约词,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词;苏轼以“大江东去”的豪放著称,却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般凄婉之作。

[例1](2001年春季北京、安徽、内蒙古卷第8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寂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解析]考查诗歌的意象、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辞格、意境及语言特色、综合评析的能力。“闲”和“静”是构成这首诗意象和意境的关键。

①以感受诗中意象作为鉴赏此诗的主要角度;②感受诗中意象(写了寂静的林中的几种景象:落花、空山、月出、鸟鸣、深涧。这几种景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但都包含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带上了感情色彩,构成了诗的意象);③写景的技巧(春桂自开自落,只有心境宁静的诗人才注意到。落花自然传达出的诗人一种独特的宁静的心境。“空山”一句也是一种宁静的境界。诗的三、四句是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托无声);④体味诗中意境特色(由几种意象连缀融合而创造出诗的意境是一种宁静幽深的艺术境界)。

A.项错在评价错位,把静态描写的“山空”评价为动态描写,显然错误,这里的“空”是“空寂”,形容词,也就明显不是动态描写了。从第一、二句诗中“闲”和“静”中,我们清楚地感受到诗人宁静恬适的心境。正因为诗人有这样的心境,才能把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写进诗中。诗的前两句是诗人主观感受到的一种宁静的境界,并非用动态描写来反衬春山的幽寂。

课堂能力测试

1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边的(1)—(3)题。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诗的第一、二、四句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夜雪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与诗题有什么关系?这用的是什么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诗是诗人谪居江州时写的,“折竹声”三字不仅显示了冬夜________的特点,更写出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该诗体现了白居易诗歌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边的(1)—(3)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山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诗的一、二两句写边防环境,联系三、四句,看看此景中吐露出将士们怎样的复杂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七个字概括出了边防战争怎样的一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二两句与三、四两句抒情方式是否相同?全诗具有怎样的风格?歌颂了什么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后两句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风格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元曲,完成(1)—(2)题。

[双调]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下露冷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1)“嫦娥”句用了典故,诗中指中秋之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

(2)这首元曲重点写的是中秋夜的月光,请你说出作者运用的两种描写方法并简要分析。

答:

1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边的1—2题。

题小松

李商隐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1)诗一开头用一“怜”字,表露诗人对小松怎样的感情?

答:

(2)三至六句用的是什么手法,进一步突出小松的可爱可赞?

答:

(五)把握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诗人真挚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情和景(或物、事)两种因素,情景交融构成意境,而不同的意境又往往表现为不同的基调、氛围。准确体悟诗歌意境,有助于做好诗歌鉴赏表述题。至于意境的分析,我们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往往完成 了一首诗歌的意境分析。

例1:简析下列这首诗意境:

溪涨清风拂面,

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

一声笛起山前。

析:首句“溪涨”暗示此诗所写为夏夜情景,着一“拂”字写风之轻柔,给人以闲适恬静之感; 次句写月落而繁星满天,描绘出晴朗的夏夜氛围,给人以舒适之感;第三句写船“横”,最具诗情画意,状幽静、闲适,末句以“一声笛起”来得娴静,写出夏夜的清幽自然。全诗则描绘出一个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美好意境。

【例2】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张司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析 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试从时间、空间角度切入,进行赏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 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析 根据题干要求,可先找出诗中表时间和空间(地点)的词语。表时间的词语有:“月”、“半轮”、“秋”、“夜”;表空间的词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再结合全诗进行鉴赏。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从清溪经过平羌、三峡,前往渝州的江行体验和思乡之情。这种体验和情感统一了广阔的时空。首句写青山吐月。交待特定场合——峨眉山,特定时间——秋天 夜晚。次句写月映清江。明写空间变换:峨眉山——平羌江;暗写秋夜行舟。三、四句写连夜从清溪向渝州向三峡进发。继续明写空间推移,暗写时间变化。全诗二十八字处写到地名,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在一起,诗境渐次展开,处处给读者以启发、联想。

课堂能力测试

21、阅读下面的诗,做后边的题目。

早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这是一首________诗,首联用_______手法,突出了梅花_________的性格。

(2)第三联对仗___________,从“风”和“禽”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描写梅花的风韵和素艳的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第二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诗,完成(1)~(2)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诗中表现了怎样的山村风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选材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农忙气氛 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湖上早秋偶兴

汪莘

坐卧芙蓉花上头,青香长绕饮中浮。

金凤玉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

(1)首句,诗人为什么说坐卧花上,不说坐卧湖上?你的理解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璟《浣溪沙》有“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句,同是写荷花(芙蓉、菡萏都指荷花),李诗与汪诗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边的题目。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该诗一、二两句与三、四句在描写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句与四句景物特点是否相同?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诗是诗人奔流离之后,定居草堂所作,从诗人所创之意象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阅读下面的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木 兰 花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 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待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觳皱波纹:像皱纱那样细的水波纹。

(1)上片首句写“风光少”,是以哪几种物像来表现的?从中透露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杏枝头春意闹”句的“闹”字,历来被人们推崇,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的上片写尽春光,下片直抒感慨,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诗歌鉴赏参考答案

1、(1)要拜访的主人不在家(外出云游),或:闭门谢客(不愿见世人)(2)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品德高尚的隐居之人。

2.

3

5.(1)以桃花李花反衬紫薇花的美及花期之长。

(2)清新俏丽,独占秋光。

6.(1)还交代了欲寄家书的原因。诗人作客他乡,见秋风萧杀之景,勾起了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故欲寄家书。

(2) 通过寄家书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和行动细节描写来表达的。

7、(1)创造出了一种极其迷蒙、淡雅、柔和、冷寂的情景氛围。(2)原序 写法好。

①按原序写,先创造出一个很具特色的情景氛围,能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②这样写很符合人们欣赏作品的习惯:“烟笼寒水月笼沙”犹如一幅精彩的画,“夜泊秦淮”犹如画角题字,人们往往先注目于精彩的画,然后看那题字。(3)第二句在全诗中起着承上启下、网络全篇的作用:“夜泊秦淮”四字,既紧扣了诗题,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和典型意义,“近酒家”三字,开启下文,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在触动了诗人的情怀。(4)用的是曲笔。反映了官僚贵族沉湎于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荒淫误 国的现实。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8.诗人看到林间生动活泼的画眉鸟,脑海中浮现出高檐下画廊间被金丝笼锁着 的画眉鸟来。通过两种环境中鸟的不同遭遇的对比,诗人发出感叹,并借鸟喻人,表达了对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社会现象的抨击和对广开言路、广开才路的理想境界的憧憬。

10.(1)这两句诗描写了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失之后显得格外清静,一片白羽般的云彩飘去后感到特别幽静的境界,以烘托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更现其幽静。

(2)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敬亭山与诗人相对而视,脉脉含情,情意无限。

(3)融情于景。全诗没有抒情的句子,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对敬亭山的描写之中。

11.(1)第一、二、四句分别从感觉、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的。写雪本可从颜色、形状或姿态方面去写,但因沉沉 夜色,雪的形象无从捕捉。这样写紧扣了诗题。这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方法。(2)寂静,彻夜无眠,苦闷孤寂(3)用语平易自然,无雕琢痕迹;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12.(1)吐露出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2)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3)一二两句借含蓄丰富的环境描写来间接抒情,三四两句是直接抒情。全诗表现出一种激越雄壮的风格。歌颂了边关将士为国献身的精神。

13.(1)这首诗的后两句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山东兄弟、家乡亲人,而是想象着家乡的亲人如何思念自己。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九月九日登高赏菊,身上佩带茱萸时,却发现少了一个兄弟。这种曲折有致,出乎常情的写法,更能表达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与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朴素、深厚

14.(1)拟人化,与嫦娥问答,更为生动、形象。

(2)运用 了比喻修辞,以一轮飞镜指当空明月,形象鲜明逼真;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以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果鲜明。

15.(1)表露诗人对独立于庭院中的小松的喜爱之情。(2)此四句运用对比手法,以艳丽一时不耐霜露的桃李来反衬小松的可爱可赞。

16. (1)杜陵叟;诗人

(2)表现了杜陵叟因好友(诗人)离开不能相处的无聊,同时也写出杜陵叟对诗人的深切怀念。

17.(1)这一叠句起到了中间枢纽的作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

(2)表面形似洒脱,实则深 沉含蓄,愁苦到了极点,深沉的忧愁翻作了自我调侃。

18.(1)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

(2)托物言志。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为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19.(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后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20.(1)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贬抑,点破而不说尽。

21. (1)①抒情 对比(或“反衬”) 不畏严寒(或“孤根独暖”)②工整 正面

姿色(2)“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前,已 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这就更显出此梅的不同寻常。

22.(1)细雨蒙蒙,几声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陋,相唤浴蚕的婆媳,闲在中庭的栀子花,无不透出山村的幽深静谧,山民的敦厚朴实、勤劳和睦、善良多情。

(2)妇姑相唤浴蚕,令人想象到父子相唤野耕;平时妇女喜采撷的栀子花此时却闲在中庭,一个“闲”字令人想到农家二月无闲人。选材典型精当而又诗意浓郁。

23.(1)写出了荷花之盛,且暗点题中“湖上”二字。

(2)李诗写秋末花残叶败之景,萧条凄凉,渲染一腔愁情。汪诗写早秋花香叶盛,生机盎然;表现诗人的闲情逸致。

24.(1)一、二两句以大处着墨,粗笔勾画;三、四两句则是采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一、二两句先用粗笔勾画出阔远明丽的灿烂初春景象,然后配以三、四两句工笔细描的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发,极富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2)三句与四句景物特点不同。第三句勾画的飞燕衔泥的动态美景与第四句 勾画的鸳鸯悠然自适地静睡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3)抒发了诗人心境安适而欢悦的情怀。

25.(1)水波 绿杨 红杏 陶醉于美好春光的愉悦心情。(2)“闹”字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 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的美妙境界。(3)抒发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热爱和追求欢乐生活的热切愿望。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