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仁者爱人”课文原文阅读及配套练习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备课资料 2020-02-19 手机版 | ||||
仁者爱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配套练习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2分) 2、 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2分) (七) 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但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八))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 孔子说:“管仲真小气!”有人问:“管仲俭朴吗?”孔子说:“他家不仅有三个钱库,而且佣人很多,怎么俭朴?“那么管仲知礼吗?“宫殿门前有屏风,他家门前也有屏风;国宴有酒台,他家也有酒台。管仲知礼,谁不知礼?”) 【注】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②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③摄:统辖。④反玷(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1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1分) 2、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3分) (八) 1.①管仲之器小哉 ②管仲是仁者 2.孔子的仁爱观,主要是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孔子否定了管仲知礼而肯定他为仁,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而肯定他的大节大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上能灵活变通,合乎中庸之道。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②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2)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 (2分) 答: (二):⑴ ①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②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 (2)“推己及人”是实行“仁”的重要途径。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②善,无施劳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选自《论语?公冶长》) 【注】①盍(hé):何不。②伐:夸耀,自夸。③施:表白。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怀抱。 B.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益,循循善诱,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 C.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 D.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 (2)在这场师生对话中,颜渊的志向反映了怎样的品格?(3分) 答: 解析:(1)C(子路性情豪爽,重朋友情谊,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2)颜渊富于德性修养,乐意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大众服务,而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具有肯奉献而又谦虚的美德。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②,无施劳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① 盍:何不。 ②伐善:夸耀自己的优点或才能。伐,夸耀。 ③施劳:张扬自己的功劳。施,张扬、炫耀。 对上面这个选段的内容理解: 1.子路的志向是与朋友一起共同享受车马、衣服等物品,即便用坏了也没有遗憾。可见子路性格慷慨豪放。 2.颜渊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可见颜渊的性格谦虚谨慎。 3.孔子的志向是让老人得以安养,让朋友间以诚相待,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贵精神。 4.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2)、本章叙述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3分) 答: 解析:(1)、C (孔子只是表达自己的志向,看不出他的自信) (2)、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1分)较于子路、颜渊之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修养,孔子则自然流露出造福他人、使苍生安乐的仁者情怀,境界最高。(1分)其高尚的人格与宽宏的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子弟。(1分)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1.孔子谈“仁”的概念,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把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对仁的理解不致流于空泛。比如选段就提到仁在家在邦的要求。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自己想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自己想通达,就要帮助人家一起通达。孔子认为,实行仁的关键就在于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2)、结合上述语段,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儒家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看似矛盾的说法。(3分) 答: 解析:(1)、B.(孔子赞同子贡所言,但认为这是子贡做不到的。) (2)、不矛盾,二者内涵上是统一的。“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是从积极的方面说要待人要尽心竭力。(1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强调的是待人要仁爱宽厚。(1分)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是忠恕之道,都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如日常生活中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正是源于不能将两方面统一,父母和子女间不能彼此理解,结果演化出种种矛盾;如果双方能够舍身处地,多为对方考虑一些,家庭会更加和谐。(1分) 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一)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③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④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⑤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注]①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 ②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 ③匡:纠正。 ④衽:衽,衣襟。 ⑤谅:遵守信用,这里指拘泥小的信义、小的节操。 16、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3分) 译文: ②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3分) 译文: 17、从上面两段文字看,孔子称赞管仲“如其仁!如其仁!”这是为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三、16、①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九合”1分,“不以”1分,表述1分) ②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落后民族了。(“微”1分,“被发左衽”1分,表述1分。) 17、因为管仲不逞匹夫之志,而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使人民受惠。在孔子看来,谁能够使天下安定,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可以许他为“仁”。 【参考翻译】 (一)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节,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子路又]说:“[这样,管仲]算是没有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算他的仁德!这就算他的仁德!” (二)子贡问:“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自杀,却又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内容理解】 齐桓公和公子纠是异母兄弟,两人都是齐襄公的儿子。齐襄公无道,桓公由其师傅鲍叔牙陪同逃往母家莒国,公子纠由其师傅管仲、召忽陪同逃往母家鲁国。齐襄公死后,桓公抢先回到齐国,被立为国君。桓公为保住君位兴兵伐鲁,迫使鲁国杀死公子纠。召忽因此自杀为公子殉身。管仲没有为主子自杀,后来由鲍叔牙推荐,做了齐桓公的国相。 孔子提出“事君以忠”。公子纠被杀了,管仲不但没有为之殉身,还归服了其主的政敌,担任了宰相,这样的行为应当属于对其主的不忠。但孔子这里却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称赞。(这里的“合”指的是诸侯间的盟会。“以”是用的意思,“不以兵车”,即不用武力。“如”,王引之《经传释词》说:“如犹乃也。”“如”“乃”古音相近。)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孔子对管仲并不是全盘肯定的。他在别的章节中曾经说管仲不俭,不知礼,但管仲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人民长期受到他好处,(齐桓公在位43年,有一个长期的、较为安定的局面),在孔子看来这是大有益于大众的事情,就给予热情赞扬,并且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落后民族了。(“微”:无,没有,一般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前面。“被发左衽”:当时边疆地区的夷狄少数民族的风俗。被,同“披”。衽,衣襟。)我们这个民族重视血统出身,崇尚文化的高贵精神。哥们儿义气不足为训,不能以私人恩怨代替国家民族的大义,君子应当以国家民族的大义为重,不逞匹夫的一时之志。 在孔子看来,谁能够使天下安定,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可以许他为“仁”。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自经”:上吊自杀。“经”,通“刭”。“渎”:小沟渠。)这句话的意思是,难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灵活变通的,是着眼于大是大非。 四、按要求填空。(27分) 18、《论语》名句默写(20分) (1)子在川上,曰:“_________,不舍昼夜。” (2)不愤不启,____________ 。 (4)其身正,不令而行;__________,__________。 (5)仰之弥高, ____________ 。 (6)往者不可谏,____________ 。 (8)不义而富且贵, ____________ 。 (9)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 (11)欲速则不达, ____________ 。 四、18略 19、(1)不耻下问 (2)当仁不让 (3)杀鸡焉用牛刀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后生可畏 (6)患得患失 (7)手足无措 五、仅供参考: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这真是害人又害己。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揽镜自照,有所警戒了。 (15分)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