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20-02-16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句;理解诗歌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情感。

【学习过程】

《岳阳楼记》

一、整体感悟: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口头概括):

自“安史之乱”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读懂领悟本诗的思想感情。

2.触摸诗人,读懂大意(口头概括):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二、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三、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小结:   

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面对雄伟壮阔的洞庭湖,诗人想到衰老多病、孤苦无依的自己,又由家事延伸至国事,抒发了伤时忧世的感情。风格:沉郁顿挫。   《登岳阳楼》的意境开阔宏丽,历来为人称道。这与诗人一纵一收的笔法固然有关,但主要还是有诗人的思想感情做基础。由于杜甫爱国爱民的胸襟宽广,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景色交融成一体,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满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1)这首绝句通篇写景,景中有情。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    

(2)透过诗中情景我们看到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

答案:

(1)此诗颜色多彩而又协调,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反衬手法。

(2)在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可见其百无聊赖之情状;而相对戏水的鸳鸯,更映衬出看雨的孤独。

【达标检测】

一、课后习题

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B.亲朋无一字  字:文字,指书信

C.老病有孤舟  老病:拖得时间长的疾病

D.戎马关山北  关山:关口山岳,指北方边关

2.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B.乾坤日夜浮  乾坤:天地。 

C.戎马关山北  戎马:战争。 

D.凭轩涕泗流  凭轩:倚着楼窗。

E. 亲朋无一字  字:指书信

3、下列说法不符合诗歌内容的一项是 (    )  

A.“日夜浮”三字,写的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情。  

B.“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表现诗人当时孤单贫苦、潦倒无助的生活境遇。 

C.诗歌首尾呼应主要反映在“凭轩”与“今上”、“昔”与“关山北”上。 

D.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4.对登岳阳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1解析 C.老病:年老且生病。

2解析 B.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星辰。

3答案 C. “昔”与“关山北”上。

4答案 C.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5.品味探究。

(1)颔联中“坼”“浮”两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2)简单分析本诗首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杜诗首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今昔对比,抒写人世沧桑的感慨。

(3)本诗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杜甫晚年漂泊江湘一带,登岳阳楼而做此诗,表达了诗人漂泊流离、凄凉落寞感情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6.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句更妙,为什么?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句中“引”字的意思是“带走”,该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与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7.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颈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登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想象奇特,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镜的情景。

8.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同写登楼所见之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相同本诗是诗人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楼而作,诗人表达的是快乐、喜悦的感情。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