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素材:审美情趣与尊重文化多样性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2019-09-07 手机版


 一、审美情趣

审美是体味品评人、事物或艺术品的美;情趣,则是指人的性情和志趣、情调和趣味。当我们知道这里的艺术领域主要包括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后,有意识地坚持用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等方法去体味品评,即可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趣。

 真题解析

  1.201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试题

  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这是一道典型的考查考生“审美情趣”的题目。题目虽然在立意上十分明确,但是在素材的要求上有一定的难度,一定要是文学家或者是艺术家的例子。要求考生既要熟悉作家,更要熟悉作品的风格志趣。一言以蔽之,本题比拼的是考生的阅读底蕴。中国传统强调“颜文合一”,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章是修身养性的手段;外国则认为写作仅是一种技艺,与人品无关。如果从这方面切入,会写出不一样的文章。文如其人是少数,绝大多数的作者品性与文字风格没有必然关系,蝇营狗苟者也能写出磅礴大气的文字。如要写出其中的深意,则需要考生眼观社会,有一定的辩证思考能力。

范文展示

我手写我心

明代公安派作家有着这样的为文之风:“为文必独具一格,不拘性灵,非以自己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在我看来,这便是对“言为心声”的最好诠释。

你心中汩汩然流淌着的是什么,你笔下流淌出的也应是什么。怪侠金圣叹有二十四个“不亦快哉”流传于世,那便是他的心中所想着的人间愉快。但现今社会或者说是古今社会上总有艺术家不能使其为人与作品相称的现象,究其根源,原因大致分为两种。

一类是作家在虚名浮利之中失去了自我,沦为了全为稻粱谋的“作家”。李绅因为写《悯农》而闻名内外,却不想他后来竟成了一个奢侈无度的豪绅,他的为人也就不能与诗中所云相称。另一种情况便是难言了,虽有“物不得其平则鸣”之说,但在一定的社会压力下,有时“鸣”却是极为困难的。李贺诗中雄奇的想象,奇诡的诗风看似另类,却恰恰包含了他怀才不遇之悲愤。至于晚唐李商隐,其眼中的蜡烛泣泪也是他的胸中之苦闷,只是无法直接诉诸笔端。

曹丕《典论论文》中有言,“大丈夫见意于篇籍,寄身于翰墨,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名声自附于后。”在科技发达言论自由的今天,我们应强调“我手写我心”,而不是无病呻吟或是穿蠹经史,一个现代公民应能够并且能够恰当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用文字指点江山。

现今社会已基本没有“难言”的限制,我们要做的便是守住一颗本真的心,不沉浸于蜗居虚名,而忘记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唤醒人类良知的作用。作家陈远曾在访谈中这样说道,美的本质是真,倘若过分追求美以致失了真,便背离了写作的方向,先有真后有美,我手倘若写的不是我心,而是一些矫揉造作的故事,那么美就不会存在于这些文字之中。

先为真人,后为真文,此美之所源也。韩愈笔下的李愿便为一真人,他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于是他成就了隐士的美名。我想,真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而且,这种真实的灵气也会通过文字展现出来。

我手写我心。长杯芳草,喜木美竹,皆可入心,皆可入文。不必拘泥于外在而含真,穿过重重花径,自有云白山青。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古言有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笔与文字都是人内心思考的外在反映,思考从心中流转到笔上,思想的味道也从纸上盎然而生。在我眼中,拥有高雅格调的诗文,它的作者也是一位身着白衣、飘然空灵的人吧。

翻开中华文化的长卷,各种文学瑰宝展现在我的眼前:“拔剑四顾心茫然”到“明朝散发弄扁舟”是李白追求内心的真实写照;“会当凌绝顶”到“恨别鸟惊心”是杜甫从年轻到得年迈的沉郁;“此情无计可消除”是李清照柔弱的思念;“竹杖茫鞋轻胜马”是苏东坡看透人生的豁达。他们中的任何一人,拥有的无非是一颗赤诚之心,墨水像心头之血一般汇聚成文字洒在宣纸上,昭示着不同时光交给不同的人带来的不同感受,也昭示着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品味和格调。

我的老师、母亲都对我说过:文品即人品,没有一颗对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心是很难创作出积极向上的作品,也唯有立足自身而心系天下,才能真正深刻体会到文字的力量,文字就是作者心灵的表达,在思维与文字的转换过程中,是很难再有人为这添加的。吕不韦曾写道:欲论人者必先自论。能够写出清水芙蓉般文字的人们,想必他们的心灵也是经过了污泥的阻塞与干扰,但仍然洁白无瑕,并保留了那一份难能可贵的静气吧。否则,怎么会有如此美妙的绘心之笔,描绘出他们如此美妙的意境?

性情褊急则行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种源自灵魂深处的自悟与淡然是无法被复制与模仿的。老子有句话叫: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在我的理解里,这同样适用于文字和思想的关系:一个总想着捷径,速成的人怎么能写出站得住脚、思想深远的文字呢?一个踮着脚的灵魂,怕是一推就倒下了吧,语言、文字是“文”,内心思想与灵魂便为“质”,文是很难掩盖质的,所谓文质彬彬,便是锦上添花,美上加美了。

如果没有海伦凯勒那颗不屈与渴望光明的心,又怎么会有“像明天就要死去那样活着”的文字;如果没有魏征那颗忠诚善良的心,又怎么会有《谏太宗十思疏》中朗朗诤言;如果没有周国平那颗深邃而高远的心,又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哲思洋溢在他的文字之间。这样看来,元好问的“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是不是失之偏颇了呢?

人的内心影响的更是一个人的思想、灵魂以及风吹过来带着的他的味道,这便是人最纯真的地方,改变不了的地方。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关于审美的名言

1、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了和谐。——(德国作家)席勒

2、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德国作家)席勒

3、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蔡元培

4、美不在乎外表,而在乎内在的精神。——郭沫若

5、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宗白华

6、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朱光潜

7、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8、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9、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所谓审美境界,就是要审美地生活,就是要活得美。)

10、苏轼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1、尼尔说:事实上,美好的事情一直都在我们周围,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发现而已。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生活,幸福就无处不在。(尼尔,被称为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他写了一本教大家获取幸福的书——《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费的》。这本书,连续140周位居国际畅销书榜第1名。)

素材积累

(1)人在困窘的境地里找到生活中的美(从而悠然、诗意、热爱生活、坚韧)

① 时常感叹心思细腻的古人,他们总能在困窘的境地里找到生活中的美,并不断把玩品味。张养浩在云雾缭绕的山中不得出路时,却提笔写出:“云因山晦明,云共山高下”的悠然境地;李清照一叶扁舟在莲花溪里迷了路,仍能注意“惊起一滩鸥鹭”的快意;苏子屡次被贬但仍不失对生活的热爱,他仍饮酒畅怀:“我欲醉眠芳草”。他们的生活便因这生活中许多毛病里的一点美而变得流光溢彩。

② 夏丏尊先生拜访弘一法师时,见他面前只有一碟萝卜干和一杯白开水,一碗素简的白饭,于心不忍,问道:“你不嫌这萝卜太咸,白饭不太淡了吗?”弘一法师淡然一笑:“这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这午餐再素也有它的滋味,毛病再多也终留有那种让人痴迷的美。” 

③ 一如叶企孙教授所言:“我有物理,有书,有天空,有深邃的精神。”他在文革时被批为“特务”但仍一心治学,他开中国物理先河,尽管背已驼,发已白。倘若不能从一地鸡毛般的生活中发现出一点美,并以此支撑,又怎能度过折磨的十年并仍对这生活甘之如饴。

④史铁生残废后,游荡于地坛,发现地坛“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但有种别样的生机之美,“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从而领悟生命的真谛。

⑤郭婉莹:文革期间,郭婉莹的出身和丈夫身份使她成为被批斗的重点对象,她被下放到农村去养猪,每天干着繁重的体力活,饱受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郭婉莹没有屈服,她依然用骨子里的高傲蔑视生活中的苦难。她可以穿着旗袍刷马桶,踩着皮鞋在菜市场卖咸鸭蛋,用弹钢琴的白皙手指在腥臭的河塘里挖泥。

⑥文革中的沈从文:“这里的荷花真好,你若来……”

(2)反面素材(社会现实)

①而如今的人们却一味注意着经济大发展,沉迷于物质世界的纸醉金迷,忘记了生活中忽隐忽现的迷人的美,他们抱怨着工作的不顺利,责怪命运的坎坷,却失去了体味生活凌乱中的美得享受。罗曼罗兰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倘若静下心来用心热爱这红尘赐予的酸咸涩苦,又何尝并不能从中品味出生活的美的甘露。——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②现在很多人穷,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生活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枯萎。“忙”,左面是心,右面是亡。人太忙,活得太功利,心就死了。所以,要想活得美,首先要懂得停、学会慢。找个地方发发呆,居然抬头望见了满天星斗。清晨推开窗,寒意料峭,却闻到了远山木叶的芬芳。立冬那天,深夜侧耳细听,竟然听到了树叶沙沙的声音,那不就是冬天到来的脚步吗?一慢,我们的生活就会立刻美起来。

二、尊重文化多样性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人类文化在其表现形式上的丰富多样。多样性是世界文化拥有魅力的前提。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在巴黎总部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重申了这样的信念:缓解各文化和文明间冲突的最有效方式,是文化间的平等沟通与对话。

(一)关于文化的名言

1、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毛泽东

2、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印度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

——习近平

4、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习近平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习近平

7、“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习近平

8、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习近平

9、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10、“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11、“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12、“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素材积累

1、早在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就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该文在今天依然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依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创意性文化节目的迅速走红让我们明白,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不能只靠老路子,而要不断与时俱进,用新的形式演绎传统文化,才能助其赢得时代的认同与传扬。

3、原创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让传统经典诗词与新时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再造当下流行和未来经典,开启文化节目2.0时代。《经典咏流传》注重时代化、时尚化、国际化的表达。节目也将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深厚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

4、近年来,从《百家讲坛》到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被誉为“综艺清流”,而猎奇热潮一阵阵随风而逝,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学习和书写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B站看“诗词大会”节目视频的网友,也有人被吐槽“文盲”。刘百生老师说,生活中“没文化”的例子不时跳出来刺眼。艾青去世时,两家报纸都在标题里将“大堰河”当成了一条河;而前几年,春天,某地的梨花开了,报纸用的标题是“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此梨花却非彼梨花。

现象级综艺背后的社会成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文字的膜拜心理,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可以理解为何现在的父母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诗,可惜最终难以塑造其“诗和远方”,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变古诗词整体教育氛围——未来能减少孩子“苦恼”背书,而是因为懂得才热爱,因为理解才淡然,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熹,则弥足珍贵。

3、《国家宝藏》:古今对话新方式让文化自信亮起来

2017年12月,央视大型文博探索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一开播就获得无数好评,完结时在豆瓣上的评分为9.2分。为什么并不罕见的文博类节目,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宝藏》用了全新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故事"。

不同于以往的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邀请了王凯、雷佳音等27位当红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而九大博物馆馆长坐镇对文物进行讲解点评,让节目更具话题性和专业性。

在第一期节目中,王凯饰演乾隆一角,演绎了清代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各种釉彩大瓶背后的故事。在剧中,王羲之、黄公望以及雍正皇帝来到乾隆皇帝的梦中,他们用不同方式"吐槽"了乾隆皇帝的"农家乐"审美,但是,乾隆皇帝的一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完美地回应了世人对该瓷瓶的质疑。正是这种鲜活、接地气的呈现方式,拉近了文物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更乐于去了解文物本身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

《国家宝藏》在呈现与表达方式上的成功,对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播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传统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拥有辉煌的历史,但过去的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想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立足,在公众中间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唯有创新这一种方式可取。

4、筷子和刀叉本质上都是进餐的工具。中人与西人各因习俗使用之、欣赏之、赞美之,所谓“各美其美”。而对他人进餐工具和饮食习惯,最好的态度当是“美人之美”,即,开放包容,学会欣赏。这种胸襟首先有对本民族的自知、自信和自主。没有自知之明、自信之格,自主之能者对于异己之物往往是贬斥的、低看的,鄙夷的,因为自大、自负的心理来源于深层次的自卑。譬如,中国戏剧种类颇多。如若京剧、黄梅戏、豫剧、花鼓戏、梆子、秦腔、川剧互相鄙夷、互相攻讦,何来中华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因此,在文化交流中,不仅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还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这就是费老所说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5、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构想,正是中国“和”文化的体现,它彰显出中华民族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智慧,中国正以“和”来书写国际新关系。“和”字也体现出中国人民的生活理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这是老百姓生活之“和”;“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是人与自然之“和”;惩恶扬善,这是社会之“和”;依法治国,这是国家之“和”。我们不否定独立,但我们亦追求和平相处,因为这才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

6、面对历史文化知识枯燥乏味的现状,“百家讲坛”栏目邀请专家和学者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面对科技发明不易被人民理解的情况,“走进科学”栏目凭借直观的视频进行普及。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理论含量和文化含量都比较高,也需要专家学者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相信有了精英阶层和精英文化的合理引领,大众文化的内在潜能更能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7、原汁原味地传承文化可以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如台湾中小学生必修的国学课,83%的家长都表示支持,认为这会让孩子终生受益。反观流行化的文化,曹丕成了富二代,孙尚香则成了白富美,穿越,恶搞……这样典型的胡闹加搞笑,会使大众无法辨别,尤其是青少年,看到这些庸俗的改编之后,不知道文化本来的样子。竟有90%的香港小学生因为港版西游记而认为白骨精与孙悟空在谈恋爱。当一代代青少年受到流行化的荼毒之后,谁来传承我们的文化呢?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