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事宾语的形式辨察(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广东省嘉应学院 师能教研室

提要:宾语位置是汉语施事的非原型位置,凭语感一般能确定施事宾语,但语感并不具有可操作性。本文着重考察了施事宾语的形式标志,并探讨了施事宾语与相关句式中的施事主语之间的变换关系及二者在语用上的区别。

关键词:施事宾语 不及物动词 语义指向

首先请看例句:

A)S+V:他死了。(死者是“他”)

B)S+V+O:他死了妻子。(死者是“妻子”)

C)S+V+O:他打了妻子。(打人者是“他”)

V 、S和O分别指动词(谓语动词)、主语和宾语。B与A相比,只是多了宾语,而动词“死”的施事(动作的发出者)却不相同;B与C相比,只是动词不同,施事却也不相同。语言学界对此的解释是:它们各自的语义指向不同。A中的“死”指向“他”,以“他”为施事;B中的“死”指向“妻子”,以“妻子”为施事;C中的“打”分别指向“他”和“妻子”,以“他”为施事,以“妻子”为受事。显然,这里判定语义指向的依据还只是语感。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会问:A、B、C中的动词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语义指向?也即规律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找到判定动词语义指向的形式标志,因为只有找到形式标志,才能给学生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A、B、C中V的句法功能不一样。A、B中V是不及物动词(Vi),C中V是及物动词(Vt)。A和C的施事都由主语承当,这可以解释为什么A和C中的施事都是“他”。B的施事一般由宾语承当(本文称这类宾语为施事宾语),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该例中的死者是“妻子”,而不是“他”。施事宾语(O施)的句法标志除了V是不及物动词(Vi)之外,还有如下几点:

1. S多为处所或时间(S处/时),也即O施 一般出现在存现句中,其结构为:S处/时+Vi+O施。例如“他家来客人了”和“昨天走了一批学生”,其中的施事分别是充当宾语(粗体)的“客人”和“学生”,即:是“客人来了”、“学生走了”,而不是“他家来了”、“昨天走了”。 S处/时有时也可以不出现。如“来客人了” 、“走了太阳,来了月亮,就是晚上”等,其中的S处/时就没有出现。

2. 当S与O有领属关系,即可以说成S的O时,O是施事。例如“老李牺牲了一个儿子”、“我祖父掉光了牙齿”,其中的主语和宾语可分别构成“老李的一个儿子”、“我祖父的牙齿”;“牺牲”的是“儿子”,“掉光”的是“牙齿”,也即宾语是施事。



作者简介:钱书新(1969- ),女,河南南阳人。广东嘉应学院中文讲师,硕士,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3. 当O为S的一部分时,O是句中的施事,一般由数量短语充当。例如“电灯亮了两盏”和“家电公司倒闭了十多家”,这里宾语是主语的一部分,也是句子的施事。“亮”的不是全部电灯,而是其中的两盏;同样,“倒闭”的不是全部家电公司,而是其中的十多家。

这里要注意的是:O为处所时,V的施事不再是O,而是S。如“普京来上海了”和“他明天飞北京”,这里,“来”和“飞”的施事分别是主语“普京”和“他”,而不是宾语“上海”和“北京”。

由于类推的作用,Vi即使在作补语时,语义上也一般是指向O,也即施事是O。例如:a.甲队打败了;b.甲队打败了乙队。动词“打败”是一个动补结构,“打”是Vt,“败”是Vi,作补语成分。a中没有宾语,“败”在语义上只能指向主语,即“甲队”是施事,也即“甲队败了”;b中有宾语,“败”和C类结构的其他Vi一样,其施事是O,即“乙队”,也即“乙队败了”。又如“他的汽车撞翻了一辆摩托车”、“ 他踢倒了教室的门”,Vi的施事也是O,即“摩托车翻了”、“门倒了”。不过,这种类推也有例外,就是表示积极意义的Vi(如“赢、胜”)作补语时,其施事是S,不是O。如“中国队打赢了日本队”、“甲队战胜了乙队”,其中的“赢”和“胜”是 Vi,也作补语,但在语义上却分别指向主语“中国队”和“甲队”,即“中国队赢了”、“甲队胜了”。

施事宾语并不是汉语句子的典型特征,施事主语才是汉语句子的典型特征。这是因为:一、汉语的A、B、C三类结构中,A和C都是施事主语,只有B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施事宾语。二、B实际上是A的变体,因为B类结构的句子大多数都可以转换为A类结构的句子。当B转换为A时,其中的施事宾语也随之变为了施事主语。例如:广场上飘扬着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在广场上飘扬、他死了父亲——>他的父亲死了、树倒了两棵——>两棵树倒了。这里的“五星红旗”、“父亲”、“两棵(树)”在前一部分(B类结构)是施事宾语,在后一部分(A类结构)则是施事主语。

为什么不一概用A类结构,而有时要用B类结构呢?这是由语用决定的。B与A在结构上虽可相通,但在语用上是不等值的,也即在表达上是不同的。例如:a.来客人了;b.客人来了。a和b的不同点在于:b中的“客人”是有定的,是交际双方都知道的,而a中的“客人”则是无定的。又如:a.他七岁上死了父亲;b.他的父亲死了。a中的话题是“他”,b中的话题则是“父亲”,而且要加上“七岁上”这样的状语,只能用a式。

参考文献:

【1】陈昌来 《论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及其构成的句法、语义结构》,中国语言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1997

【2】范 晓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3】林祥楣 《现代汉语》,语文出版社。1995

【4】熊学亮 《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联系地址:广东省梅州市梅园新村A6栋804房 邮编:514000

电 话:0753-6137316 13723623844 13823897696

email:qsxqsx@21cn.com

作者邮箱: qsxqsx@21cn.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