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思考(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刘电芝    阳泽

“校本课程”这个概念,根据我们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一、从选修课和活动课逐步走向校本课程 

  多年来我校努力优化课程结构,为现代化人才提供富有特色的培育基和生长点,在探索中形成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板块课程改革及若干重点学科课程改革模式,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99—2001年,我校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在初中各年级开设了九门、十几类选修课、活动课,内容涉及到学科、科技、艺术、体育、社会等各方面,类型包括教师指导型、竞赛型、兴趣型、特长型、提高型、讲座型和活动型。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一班先由教师个人申报,经学校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估确定后,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多媒体、多功能厅及地下各类教室上。学校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每天下午第四节课为学生自主发展时间,实验室、图书馆、微机房、运动场等所有课程资源向学生开放。这样,承担课程的老师人尽其才,学生各得其所,学校设施物尽其用。  

  为了积极探索和建设符合我校校情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能展示教师创造才能的校本课程,使之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科学性、实用性,首先要提高广大干部、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目的的认识。要使大家认识到,如果说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校本课程则关注独特性和差异性,在适应社会变化方面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要相信老师们不但能按教科书教课,而且能自己开出学生喜欢的课来。这是一种压力,一种责任,一种渴望,一种成功。 

  事实上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以缩小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之间的距离,使课程计划更符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当然,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前提是教师能够比较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本质。事实上,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更是对学生学习经验和个性品质的改造;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跑道”,更是学生“奔跑”的过程。能开发学生不同潜能、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的课程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只是其中的一种形态。课程应是开放的、动态的、民主的、科学的,而不应是封闭的、静态的、独裁的、经验的。现代课程观要求教师由单一的“消极接受者”变为“接受者与决策者兼而有之”;由被动的、不自觉的、隐性的课程开发者,变为主动的、自觉的、显性的课程开发者。教师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补上课程理论这一课。关于校本课程,教师要明确它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的课程,学校的所有成员(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都可以参与校本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它既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也包括学校自行设计的新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发的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学生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由于它强调学生、教师、学校、社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而它必然是开放的、民主的、动态的,且有多种形式;它应重视学生自身独立的生命价值,而不应过多地强调人的工具性价值。 

  我们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集中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确立优化国家课程,推进地方课程,开发学校课程的新的学校课程观,努力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发展性学力”的培养中展现前瞻性。在已经对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目的、方式有了认识基础上,将开设的校本课程主要是从学科与综合的角度开设地方与学校选修课,力求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向“关注学生”转化,并努力把教师“逼”上校本课程研究的最前沿。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列出“校本课程菜单”,供学生圈点、选择。为此,学校在学期初开展“学校应该设置哪些课程”?“怎样开出学生喜欢的课来”的调查,人人参与课程建设,人人提交课程方案。大家提出了开设“研究性学习指导”、“陶艺欣赏与制作”、“心理健康指南”、“劳动技术与操作”、“科技发展史”、“资源与环境”、“成才修养”、“网上学习”、“阅读指导”、“理化实验”、“历史评述”、“中外文化比较”、“时事评说”、“生物技术与生物行为”等许多课程的意见。根据调查结果学校提出了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课程框架,并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委员会”,制定了《校本选修课程管理办法》,把教师的课程开发情况与考核挂钩,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分联系。经过一段工作实践,我校已初步形成与国家课程相整合的、对学校育人目标起支撑作用的、适应学校办学条件的、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结构,包括学科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生活职业技能类、身心健康类等校本课程。同时,大力加强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包括设施建设,学校投资200万元建成了校园网和闭路电视系统;场地安排:学校投资改造了地下室各教室,设立了陶吧、专用美术、劳技教室等;图书到位,学校每年投资5万元图书款提供保证。经费保障,人员培训等。目前已经有《研究性学习》、《陶艺欣赏与制作》、《心理健康指南》、《劳动技术和指导》四门课程编写出了《课程纲要》。 

  二、几点体会 

  1、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 

  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象我校请外籍教师开设的口语课等其实都是校本课程。可以说,学校里的课程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2、消除开发校本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 

  近年来,中考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各学科考试更体现了这一点,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不会影响中考升学率,反而会促进中考升学率的提高。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待升学率,我们的策略是“不为中考,赢得中考”,满意的升学率应是素质教育的结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目标。 

  3、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 

  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 

  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为了有效地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这些观念包括;①课程制度观。三级课程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大一统的课程体系,而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观。国家只制订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宏观控制。教材则趋向多样化,学校可以选择任何经国家认定准予发行的教科书,这样就要求教师树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②课程价值观。在教育实践中,我国的课程价值取向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对升学是否有用来衡量课程的价值;二是过早专门化与职业化,以是否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来衡量课程的价值。这些是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但课程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增进个人的幸福,也就是说要考虑课程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教育毕竟是一种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所以课程的开发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其逻辑起点。③课程类型观。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课程基本上是单一的国家课程,三级课程的试行,意味着课程的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中将是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并存。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就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留下了空间。④课程开发观。三级课程政策把部分课时留给学校自己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认可的前提下要自己确定开设什么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教学效果如何评价等等。如此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单一的教授者、课程的消费者的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为既是教授者同时在一程度上又是课程的开发者。与此同时,教师的课程知识得到积累,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高,即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主体;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方式;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强了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三、几点思考 

  1、课程观念亟需更新 

  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有待进一步加强 

  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3、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4、需要强有力的校内、校外的大力支持。即良好的校内沟通,给教师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良好的计划组织,可用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外部参照系 ,课程理论与技术指导等方面。为教师尽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做好条件上的支持和准备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