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创新教育下的教师转变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苏俊华(226400)

(E-mail:sujunhua@pub.nt.jsinfo.net)

摘  要:教师是语文创新教育的关键。广大语文教师只有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扭转语文教学的被动局面,保证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创新教育 语文 教师 转变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定要实施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教育。作为语文教学同样如此。要彻底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被动局面,要彻底医治“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难以提高”这一顽症,就必须积极实施创新教育。这是形势的必然,这是时代的召唤。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期,如何组织实施这一跨世纪的宏伟战略,还有许多课题等着我们去研究。但从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笔者认为,教师因素仍是创新教育的关键。要保证创新教育的成功实施,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毋庸讳言,虽然广大语文教师在第一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仍是我们一手造成的,尽管我们都想把语文教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究其原因,有教育体制和评估体制等深层原因,但从我们语文教师来讲,浓重的急功近利思想,不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违背语文学科的性质,进行机械教条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知识的容器,也不能不算是一个原因。为了保证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彻底扭转语文教学的被动局面,教师必须尽快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

一、教育观的转变

    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观直接左右着教师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教育观在语文宏观上表现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价值判断,表现为对学生学习反馈的肯定与否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所以,教师教育观的转变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和根本。教师如果不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实施创新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

    首先,教师必须从旧的教学观念中挣脱出来,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学观。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亦即开发个体自身潜能、提高个体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的重大任务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能否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关键取决于语文教师能否走出“讲授式”和“应试式”教学观的误区。讲授式的特点就是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应试式的特点就是认为语文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好分数。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的熟练掌握成为终极目标,语文教学成了同其它学科一样的技能操作训练课,语文能力因其不可捉摸、短期难以见效便成为山坡上无人看管的羊群,任其“自由”发展。这样的教学观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效率自然很低,更谈不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而且也扼杀了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语文教学的创造力。语文不仅是一种技能,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积淀,具有深层次的民族文化背景。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环节的整齐划一,带有鲜明的工业化时代的色彩。同样的课本,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室,同样的教学时间表,教师看的是同样的教学参考书,学生上课是同样的讲授,这是班级授课制所决定的,目前尚无法改变。但因此希望我们的学生在考试时必须制造出一个同样的答案来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就抹杀了语文学习中学生作为“人”这样一种高级生命的个性差异,忽视了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的特点。要适应创新教育的时代需要,教师就必须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要从语言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人文性的开掘、审美想象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力。

    第二,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学生观。

    创新教育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人的健全人格的新型教育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创新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语文创造性思维进行培训,而且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工具学科,还肩负着学生基本创造力的培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还要通过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人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情趣和人格魅力。

创新教育的实质是人本主义的教育,是现代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绝对不能离开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语文创新教育要求广大语文教师树立与新的教学理念相适应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形式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主动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传统教学立足于教师单方面的输出作用,而忽视输出后学生的反馈作用,纯粹是教师的独脚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中心论”: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教学生学会书本知识,不教学生“会学”知识,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创新教育下的语文教学首先要冲破传统教学框框,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的关系,这是教学理论研究的根本问题。吸取教育史上各派的合理因素,实现教学思想的现代化。

  二是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把教学立足点转向学生。研究学生如何学的规律,重视创新学习的精神和方法。教学对象是生动活泼的人,不能千篇一律按一个教学模式教,要因材施教,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素质的人。

  所以,当前的教学改革,不仅要研究教的理论,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的理论;不仅重视知识传授,更要重视研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课堂教学中构建以学为主的课堂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合作、交互的学习关系,发挥“教”与“学”的各自作用。教师的立足点要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把主导作用落实到导学上,要变教材为例材,变讲堂为学堂,变演员为导演,使教与学合作融洽,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这也就是建立正确学生观的具体外在表现。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创造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语文创新教育必须根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转变。

    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它是在独特地、新颖地解决新异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其目的是得到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理论、新看法、新产品。在中小学阶段,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层的思维能力,迅速、流畅、独特的解决问题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发展和形成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要受着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的驱动和制约。创新意识和品格主要表现为创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烈、不畏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意志坚定、能经受失败挫折、持之以恒等等。有了这种意识和品格,就能抓住创新契机,启动创新思维,得出创新成果;反之,创造思维活动是难以启动或难以强化、难以调节从而坚持下去的。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有:

 ⑴独创性,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独立性强,高度自信,热情而勤勉,果断而顽强,善于从新角度去评判事物,能在寻常的情况下独出心裁、标新立异。去观察,进行比较、分类、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⑵主动性,即积极自觉地思维,对所学的内容、客观事物能够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探求。

    ⑶求异性,是不满足一般的现成的结论、答案和方法,追求独特的见解,发人所未发,道人所未道。

    ⑷发散性,是指思考问题不单一化。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观察、思考和想象,从而提出多种多样的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目前已经成为我们的主要课题。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采用多种方法,营造创造型的语文学习环境。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即使是简单的知识也难以掌握,更不用说创造性了。教师可以故意设置障碍,诱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给学生以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空间,培养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的语文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3、改变陈旧的评价方法,建立新的评价观念。根据创造思维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及验证期的特点,改变语文学习中非对即错的简单化评价方法,对有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判断,留下创造空间。

   4、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学生的认识差异是受多种主观因素影响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强求统一,就会堵塞创造思维。

  (二)遵循思维规律,强化创造型的语文能力训练。

    创造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联想、想象、比较、抽象、概括,让已知与未知形成新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能力。培养创造力,就应在教会学生学的过场中设计丰富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不仅思考这问题怎么回答,而且思考“老师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因此,它不仅是进行创造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教师示范如何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1、挣脱教参束缚,巧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比较是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和关系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既可用于对知识的理解,也可用于能力迁移以及对课文的评说探究。另外,“联想”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及其她学科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渐进的特点,虽然思考方向单一,但是由于课本无现成答案,学生必须经过多层思维才能有新的发现。

    2、打破常规思维,激发学生求异思辨,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能力。

  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设计一些目标明确但没有也不需要有固定的答案的训练题,这是课堂中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围绕一个问题,从同一端点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思考,探求为数众多的答案,寻求角度迥异的途径,不强求完全统一的答案,但在求异的基础上进行优劣比较,寻求“最佳”。设计此类问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非线性思维,它是分散的、辐射的、扩散的;而求同思维则是一种线性思维,它的活动方式是集中的、融合的、聚敛的。创造思维的训练应是两种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的结合。

(三)确立大语文教学观,转变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课堂成为学生语文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

  1、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观念。课堂仍是教师进行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但过去只把学生局限封闭在教科书和教室内的简单做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立足课堂和教学内容,放眼广阔的社会生活,着眼于学生语文创造力的培养,使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语文能力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环节。例如词语教学中的语境模拟、文言词语的古今联系、各种语体的比较、作文教学中的观察能力培养等等,都离不开社会生活这一广阔的大舞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社会生活的体验融入课堂语文学习,不仅使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而且不同对象的不同体验本身就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创设情境,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积极将语文课堂向课外延伸,优化大语文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一切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创造思维能力。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适应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的确立,必然要求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有了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作为保证,教育现代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教育教学诸多要素中,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尽管只是属于形式范畴,但是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在一定情况下,还能推动内容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必然会像历史上的历次变革一样给教育教学多方面带来一系列冲击,从而使我们真正迈进教育信息技术时代。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