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8-09-16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 体会、探究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2. 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泼辣、犀利语言特点。 3. 领会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 【教学重点】 1.揣摩语句,理解深层含意。 2.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鲁迅先生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毕 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 的主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3. 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4. 字词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 相的欺骗手段。 诓骗:哄骗。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5. 驳论文知识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 6. 有关杂文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 文艺两种因素。 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 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三、默读课文 明白文意 1. 对方的论据和论点各是什么? 敌方论据是:“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敌方的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文章思路,探究批驳特点 1. 思考:作者文中反复承认“是事 实” “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垫定基础。 2. 思考:敌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 敌论点中:“中国人”, 指 全体中国人民,范围大。敌论据中: “我们 ” ,仅是国民 党 反动派等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本文论证特点一: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 本文论证特点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本文论证特点三:立正确观点,间接驳敌论。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 注意加点词语的作用,揣摩句子的表达效果。 (1)说说第1自然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的表达效果。 (2)……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第8段) 2. 分析语句蕴含的内容,领会其中情感。 (1)课后习题二:分析文中“中国人”在不同句子中的具体含义。 (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举例。 四、探究及拓展延伸 1.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 中国的脊梁”? 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哪些人。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 (可直接打印)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