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获奖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8-07-27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3.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 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资料库】 1、背景知识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2、文学常识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后世称靖节先生。有《陶渊明集》。作品题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抒发厌恶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如《归园田居》、《饮酒》、《移居》等;另一类为咏怀诗,如《泳荆轲》、《读山海精.精卫填微木》等,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首推《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称著文史。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陶渊明 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弱),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 3、文题解释: ①归去来兮:“回去吧!”“回去啊!” 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文中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从头到尾分别押几个韵,使句式整齐,富有韵律,读起来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②关于辞的体裁特点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其相似之处在于: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仍然是诗,辞则重在抒情。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共15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宇内(复)几时”等。②“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③“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自学目标】 1、熟读课文,通文意。 2、梳理情节,析字词。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 (一)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二)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圈点批注,逐字逐句翻译,理解大意 (三)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三、成果展示(文言知识) (一)诵读课文,识字记音 憩( ) 芜( ) 眄( ) 盘桓( ) 窈窕( )( ) 壑( ) 飏( ) 遐( )观 岫( ) 耘耔( )( ) 一稔( ) 壶觞( ) 翳翳( ) 畴( ) 皋( ) 熹微( ) 庭柯( ) 棹( )孤舟 樽( ) (二)文言字词梳理 1、通假字: 乃瞻衡宇( ) 景翳翳以将入 ( ) 曷不委心任去留 ( ) 2、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 ) 眄庭柯以怡颜 ( ) 倚南窗以寄傲 ( ) 审容膝之易安 ( ) 园日涉以成趣 ( ) 乐琴书以消忧 ( ) 或棹孤舟 ( ) 3、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 ( ) 既自以心为形役 ( ) 夫:问征夫以前路( ) 乐夫天命复奚疑( ) 故:故便求之 ( )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求之靡途 ( ) 四方之事 ( ) 奚:奚惆怅而独悲 ( ) 乐夫天命复奚疑 ( ) 而:门虽设而常关( ) 觉今是而昨非 ( ) 时矫首而遐观 ( ) 鸟倦飞而知还 ( ) 委:曷不委心任去留 ( ) 王年少,委国事大臣 ( ) 委命下吏 ( ) 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 )既窈窕以寻壑 ( ) 往: 怀良辰以孤往( ) 悟已往之不谏 ( ) 4、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风波 古义:( ) 今义:( ) (2)尝从人事 人事 古义:( ) 今义:( )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 古义:( ) 今义:( ) (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 ) 今义:( ) (5)幼稚盈室 幼稚 古义:( ) 今义:( ) (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 古义:( ) 今义:( ) (7)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义:( ) 今义:( ) (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义:( ) 今义:( ) 5、文言句式: A、宾语前置 (1)复驾言兮焉求 ( )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 (3)乐夫天命复奚疑 ( ) B、省略句 (1)情在骏奔 ( ) (2)寓形宇内复几时 ( ) (3)稚子候门 ( ) C、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 ( ) (2)既自以心为形役 ( ) D、介词结构后置 ( ) (1)农人告余以春及 ( ) (2)将有事于西畴 ( )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 四、合作探究 熟读全文,把握思路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段) 第二部分(第 段) 第三部分(第 段) 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 ——抵家—— ——涉园——外出—— ——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一、新课导入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引导学生在序言和第一段找答案) 三、合作探究 陶渊明归去后生活怎么样? 四、拓展延伸 隐士情怀,隐士文化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注音: qì wú miǎn huán yǎo tiǎo hè yáng xiá xiù yún zǐ rěn shāng yì chóu gāo xǐ kē zhào zūn 二、文言梳理: 1、通假字: 衡,通“横” 景,通“影”,日光 曷,通“何”,为什么 2、词类活用: 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怡:愉快,使愉快 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3、一词多义: 心:心愿 内心 夫:名词 助词 故:所以 故交,朋友 之:到,动词 代“为长吏”,代词 助词“的” 奚:为什么 什么 而:表转折 表并列 表修饰 表承接 委:顺从,随从 委托 把……交给 寻:不久 探寻 往:去往 过往 4、古今异义: (1)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 配,奖罚等工作。 (3) 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 古义:小孩。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5、文言句式: A、宾语前置 (1)“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 “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 “疑奚” B、省略句 (1)省略主语“余” (2)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C、被动句 (1)见,被 (2)为,被 D、介词结构后置 (1)“以春及告余” (2)将于西畴有事 (3)于武昌丧 三、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本文的叙事线索:归途、室内生活、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第二课时 一、成果展示: 引导: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总结:因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一种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心境。 二、合作探究: 引导:1、陶潜归家的迫切心情体现在哪里?2、他到家后衣食住行是如何?3、在认识到“人生苦短”,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 作者是否欣喜满足于他的隐士生活? 明确: 1、心情:自得其乐 终于远离了污浊的官场,“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迎风飘然而立的陶潜此时想到的是他的“天伦之乐、田园之乐”。“问”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归去后生活 ①天伦之乐 明确:“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 “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这是一种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心境。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想起他的《饮酒》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田园之乐(躬耕之乐) “园日涉以成趣”、“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足见作者对田园美景的喜爱,“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更见作者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和热爱。“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 3、明确:身处自然,面对生机勃勃自然万物,诗人不由得就想到了自我,不禁会焦虑人生苦短,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体现在“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知天安命、不忘思忧”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三、拓展延伸: 隐士情怀:蔑视权贵,鄙弃官场,淡泊明志,闲适自在,躬耕田园,诗酒琴书,乐天知命、不忘思忧。 隐士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的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他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体现。 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