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8-05-22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 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 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 课前已经让大家阅读了这篇文章,现在可否告诉我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提示:看课文标题 (提示学生标题的作用:交代写作内容、明确写作对象、设置悬念、行文的线索等等) 文章标题可否换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为什么? “与”强调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 文章通过论说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母爱和父爱,阐明了母爱和父爱的本质;同时指出父母应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孩子应综合父母的良知,培养自己的仁义、理智和责任,使自己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 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 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三分钟后) 1.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所找词语以及解决的结果,根据情况,教师明确如下: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帮助。 休戚相关:欢乐和忧愁一起分享,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一起经历。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有岔出了新的问题。 归根结蒂:归结在根本上。 惶恐:惊慌害怕。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2.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文章结构划分情况,教师指导明确,并在黑板上形成提纲:(利用多媒体展示) 一(1、2、3):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二(4、5、6、7):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三(8、9):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回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达到综合,成为自己的父母。 四(10):总结全文。 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 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即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层层深入,阐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极其发展变化的。孩子从以母亲为中心转到以父亲为中心,然后最终与他们分离,并在自己心中同时拥有父母两个世界,从而达到奠定灵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础。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用自己儿子照片导入,创设情景,进入课文学习。 二 教学过程 回顾文章思路 (一)细读第一部分内容,从文本中筛选信息,认识成长过程中人对爱的情感变化情况。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对爱情感变化特征表(多媒体显示) 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你持有的爱的原则是分不开的,也与你所拥有的父爱母爱密不可分。) (二) 抓住过渡句,学习爱的对象 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所论述的母爱和父爱的特点,来认识各有什么积极面与消极面。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本质: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人生关系上: 母亲代表自然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作用上: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信心。 2.母爱和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母爱: 积极面: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 积极面: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3.文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这两种爱的原则的区别在哪里? 4.成熟的爱来自成熟的人生与成熟的灵魂,在文中,作者认为人的心灵世界发展完全的标志是什么? 四、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是怎样不自觉地同时拥有这两个世界的。(能力情感目标) 思考讨论两分钟,学生起来发表看法,老师适当引申,培养学生爱心,增加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提示性明确: 1.人生下来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母亲一直不辞劳苦,无条件的抚养和关爱孩子。(让学生举例) 2. 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后,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让学生举例) 2.一个成熟的人既发展了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父亲的良知,最后达到综合。(让学生举例) 五、总结: 当一个孩子让自己的爱综合了母爱与父爱,既发扬了母亲的良知,又发扬了父亲的良知,既有母亲爱的祝福,又有父亲爱的原则,并将这份爱施予自然,回报父母,感恩社会,那就真的成熟了。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爱?课后思考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