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职中专 张斌 2004年4月10日至11日,我参加了辽宁省职教部举办的“人教社语文教材培训暨教改经验交流会”。在会上,我观摩了深圳龙岗职业技术学校孙春成老师上的示范课和省内两位年轻的语文教师上的研讨课。两位省内年轻教师的上课模式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课文分析非常细致,二是一节课45分钟对学生提问多达30次以上,三是讲课过程中有大段激情演讲。孙春成老师评课时对这三点都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过细地分析课文,把一篇充满生气的文章分解为零碎的知识,破坏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过于频繁的提问使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幼稚的提问更使学生尴尬得不屑回答。一节课能解决一两个有价值的有探究性的问题就已经不容易了。孙老师还坚决反对演讲式的讲课,他认为教师讲课不是表演,而是组织教学,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起来。 对照省内两位青年教师的课,我反省一下自己,感到自己上课也有这三方面的毛病。有时自己觉得课上得挺热闹,我在讲台上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讲得慷慨激昂酣畅淋漓,学生听得天花乱坠如沐春风。但学生的大脑是不是在动,学生是不是通过我的讲授有切实的体会和收获,自己却没有过多考虑。听省内两位老师课时,我是一个旁观者。当讲台上的老师慷慨激昂动情演讲时,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学生。那一刻的学生确实是在专注地听,专注地看,但学生仅仅是在听在看而已,他们自己的大脑没有动。那一刻的学生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欣赏者,而不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而反观孙春成老师上的示范课,他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还让学生自己找出精彩段落和文眼,让学生自己谈阅读体会。整个上课过程学生都在动,有时是动手,有时是动口,有时是动脑,学生完全处于上课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一个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节课下来,学生几乎是自己读懂了这篇课文,学会了这篇课文。 为什么同样是语文课,孙春成老师和省内两位青年教师却呈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讲课风格呢?我觉得这是他们对职专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人教社编辑傅嘉德教授在做教材培训时谈到了职专语文培养学生的目标,它包括: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终生学习能力,认识自我与人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能力,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全球意识。这些能力如果用一个词综合概括,那就是“灵性”。一个人具备了以上各种能力,他也就具备了一种灵性。在生活中,他就能够成为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而这种综合能力,这种灵性具体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体现在他的思维和情感上。他的思维水平,他的情感要素决定了他是否具备这些能力,是否具备灵性。语文的核心正是思维和情感,所以傅嘉德教授说:“多学一份语文就多一份性。”而在语文课堂上,这种能力,这种灵性,这种思维,这种情感是无法生搬硬套给学生的,它只能靠培养,靠熏陶。所以傅嘉德教授又说:“在课堂上老师讲不出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能力要靠他自己去体验,去体味,去实践才能出来。爱因斯坦也说:“学校培养出来的不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而是一个和谐的人。”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情感的历史。语文教育说到底应该是一种思维启迪,是情感教育。一个职业中专的学生,如果离开了这种思维的启迪,离开了这种情感的熏陶,离开了这种生命激情的张扬,也就不会有灵性和创造力,也就不会有对真、善、美的信仰和对崇高人格的追求,学校的教育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智育。对于学生个人来说他也就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具备终生学习能力的准职业者。所以我很赞同孙春成老师的看法,即职专语文教学应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孙老师还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境界:走出老师讲学生听的境界,走进师生互相交流的境界,达到学生自教自学的境界。 “语文”这两个字,“语”字右边是个“吾”,文言文中即“我”的意思。“语”字左边是个“言”,所以“语”字的意思就是“我说的话”。“文”字甲骨文是个站立的人的形状,人的胸前绘有美丽的花纹,所以“文”字引申为落在表面上的线条符号,即书面语。那么我说的话别人要听,别人说的话我也要听。我写的字别人要读,别人写的字我也要读。所以说“语文”究竟学什么?语文就是学听、说、读、写的能力。傅嘉德教授列出的那么多职专语文培养学生的目标,落实在一堂语文课上也就是体现在听、说、读、写这四个基本能力上。根据傅嘉德教授提出的职专语文培养学生的目标和孙春成老师课堂教学的三个境界,结合语文教材,我认为职专语文课可以上三种模式的课:一是听说课,或叫语言实践课。二是阅读课。三是写作课。 语言来自于现实生活,学生学完一定语文知识后,最终还是要把这些语文知识应用于现实的生活。所以语文课和物理实验课、化学实验课、生物实验课一样,也应该有一种语言实验课或叫语言实践课。对于职业中专的学生来说,这种语言实践能力更加重要。人教社职专语文教材的编辑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每一册的语文书中都安排了若干个口语训练内容,如应聘、讲解、演讲、辩论等。教师可结合教材的口语训练项目进行授课,也可以根据专业情况和学生实际需要增加课外口语训练内容,如朗诵、推销、主持、采访等。语言实践课的操作过程可分四个阶段进行:一讲授知识阶段。教师讲授有关训练项目的知识,可多举一些实例,让学生进行个案分析。二模拟训练阶段。可在课堂上或校内进行,如新闻采访可采访本班同学或校内的老师同学。教师就模拟训练给予总结指导。三实践练习阶段。即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所训练项目。如到人才交流会上进行应聘实践,到旅游景区进行讲解训练等。四总结交流阶段。可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谈实践感受与收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围绕实践中遇到的难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和指导。 阅读课可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两种。课内阅读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课本内优秀课文进行讲解,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外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阅读分析课外的报纸、杂志、图书中的优秀文章。课外阅读课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教室内阅读,也可带学生到图书馆阅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差别在于:课内课文前面都有阅读提示,课文下边有注释,课文后还有相应习题,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课外阅读只有一篇文张,没有提示、注释、习题,这样更锻炼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课内阅读课的操作过程与传统语文阅读分析课教学过程相同。课外阅读课操作过程可分三个阶段进行:一讲授知识阶段。教师讲授有关阅读知识,如速读、概括、评点等。教师可举一些有关实例,让学生进行个案分析。二阅读实践阶段。学生阅读课外文章,做好相应的阅读笔记,如概括主旨、筛选信息、评点批注等。三交流总结阶段。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畅谈阅读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并让学生围绕阅读中遇到的难点、焦点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和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指导。 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在现实的生活中真情实感的凝结。以往的写作课大多是教师出一个题目,让学生写。有些题目学生缺乏生活实践,没有感受,写不出来就只能杜撰。所以训练学生写作能力,首先要训练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能力。教师可带学生到现实的生活中去采风,去写生,指导学生认真地观察体验生活。其实在美国的中学里,学生就有职业体验日。这一天学生不上学,而是去体验一种职业的工作状况。相信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一定会触动学生年轻而敏感的神经,让他们写出发自生命深处的文章。写作课操作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一范文分析阶段。教师向学生明确写作训练内容,选择典范的文章指导学生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写作角度进行个案分析。可淡化抽象的写作知识的讲授,重点放在个案分析上。二采风写生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现实的生活中就相关的写作训练项目进行观察、体验。三写作指导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就所观察体验的内容进行写作。学生个人可与教师一起探讨他本人要写文章的写作角度、思路、选材等问题。四讲评交流阶段。教师在课堂上点评学生的作文,也可让学生之间互相点评畅谈体会,从而促进学生对生活认知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两三年的职专语文课,并不能解决学生的所有语文问题。所以我认为职专语文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了解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上。在他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如果他遇到不会的语文知识,他知道怎样寻找答案。有不懂的语文问题,他知道从什么角度去思考。他能养成语文阅读写作的良好习惯,从浩瀚的文学海洋中吸取营养,从而使他具备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去追求真善美的生活理想,使他修养成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相信这样的语文课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的快乐,使学生有切实的收获。相信这样的语文课一定会成为学生青春的记忆里一份美好的回忆,在语文课上他所收获的能力、灵性、思维、情感会使他受益终生。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