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8-05-15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呼告手法的情感表达作用 过程与方法 以和谐互助、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重点 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流程 一、交流感知 (一)导入新课。 谈谈你对家乡(东北)的印象? 答:肥沃的黑土地;广袤的森林;美丽的河流;丰富的物产(煤矿,药材,皮毛等等。)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 爱国主义教育 (二)出示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找出关键字词 第一环节 检查预习 出示导学案,学生自行阅读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体介绍、知识链接并完成习题。 第二环节 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成果,作业——思维导图, 将优秀思维导图在全班展示 思考 标题如何理解? 誓言是什么?(原文回答)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 写作背景 1941年 文体介绍 抒情散文 知识链接 东北作家群 前一天预习作业 《土地的誓言》思维导图 学生明确:土地的誓言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非土地发出誓言。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二、研读共品 第一环节 师友研读 细读课文并师友讨论,完成导学案上的习题 问题 文章中哪一句话最打动你?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找两到三组师友回答) 第二环节 教师点拨 问题:文章的第一个部分中表达了作者那些情感? 从那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文章的第二个部分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明确 1.挚痛的热爱 两个无时无刻不 2.土地的留恋 故乡美好的生活景象 3.内心的冲动 人与故土的共鸣;故乡的召唤 1.我与故土不可分割 2.故土有我的生活痕迹 3.发出誓言,收复故土(必胜的信念,坚定的决心) 训练归纳分析能力 三、互助释疑 第一环节 师友互助 针对本文有什么不理解之处,师友之间互相讨论,仍有不确定之处,由其他师友或老师解答。 第二环节 教师提问 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明确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拓展巩固 第一环节 知识拓展 导学案 读呼告手法相关 第二环节 巩固练习 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明确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 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五、总结提高 第一环节 学生总结 这堂课我学到了….. 第二环节 教师总结 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发扬作者这种爱国情怀,因为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 张家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