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作文素材——女博士大闹机场、建筑工月薪超白领、北大保安队、机器人出诗集、柯洁负于AlphaGo、韩春雨事件、另类欠条、数字经济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素材 2018-05-06 手机版


 “女博士大闹机场”不仅仅是迟到五分钟的事

武汉名校女博士晚到误机,大闹机场掌掴女员工被拘。与此同时,法航将打人女博士列入黑名单,全球范围拒绝承运。目前,机场地服亦在向中国民航局申请将这名旅客列入中国民航黑名单旅客。一旦该申请成功获批,她将无法乘坐国内任何一家航空公司的航班。

这位女乘客付出的代价何其沉重,然而这也是她必须为其行为所要承担的后果。回顾整个事件起因,大闹机场的女乘客理由在于,也就迟到了五分钟,为何就不能通融?实际上,飞机提前半小 时就不办登机手续了,是因为要预留行李托运、安检、在摆渡车上行走以及登机的相应时间,同时,航班起飞时间是飞机开始滑行的时间。以上 环节可谓一环扣一环,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整个航班的起飞延误。

因此,女乘客所谓的“通融”,意味着机场、航空公司、机组人员、已经在登记的所有乘客,甚至其他航班都要为此权利“让路”,明显是以一己之私置于公共利益之上,自然会被机场值机人员所拒绝。

女乘客大闹机场掌掴女员工,将自己的错误放大到更为严重的地步,不仅对被掌掴女员工造成身心伤害,也影响和干扰了机场秩序,进而对其他乘客释放出负面信号,那就是为了满足个体需求,不惜要挟甚至“攻击”他人乃至相关法规。

由此可以说,女乘客所面临的惩戒力度并不偏高,恰恰相反,它提供了一个具有足够警醒力度的案例。在这里,我必须要点一下女乘客的“博士身份”,原因就在于,作为高校博士,女乘客本应具有与学识相匹配的公共素质,也就是谨守各类公共场合的规则,尊重包括尽职值机女员工在内的他人,不因自身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而要求社会承担其额外成本,然而以上行为要素的缺失,证明女博士少了人生的这一课,或者说,哪怕她接受过类似的教育,却依然在关键时刻考了个零分。

而更值得放大的命题是,有多少人像大闹机场的女博士“有才无德”?这里所指的“德”,是成年人进入社会之后,必须学习作为公民应尽的义务,尤其是厘清私域与公域之分,从而将权利与自由的边界清晰化。这不仅是现代公共道德准则不可或缺的基础部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大量对于此类行为准则的说理与阐述,并且内化于个人成长过程的谆谆教诲中,女博士“有才无德”,即是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价值观的双重缺位。

近年来,我们常常争议的话题是,道德的分量到底有多重?道德与规则如何融合交互?“女博士大闹机场”而被公安机关处罚拘留、法航封杀、国内可能列入黑名单,或许能给公众舆论提供更多的反思与讨论。

建筑工月薪超白领 没有必要嫉妒羡慕恨

据某知名招聘网站统计数据,2017年成都建筑工人平均工资8300元/月,钢筋工、瓦工、木工、漆工等技术好的建筑工人特别走俏,月工资轻松过万。而经理助理、秘书、文员等“白领”的平均工资只有3800元/月,两者相差悬殊。(5月23日《成都晚报》)

笔者最近家里在做装修,对建筑工人的高收入感同身受。木工、漆工等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劳动者,不仅经济收入比较高,还很吃香和紧俏,“不是你想找就能找到”。一位拥有好手艺的木工,一年收入十几万、二十万也并非难事。作为一位教育从业者,笔者和家里的装修师傅就是“建筑工月薪超白领”的鲜活写照。

社会学学者张慧在著作《嫉妒羡慕恨:一个关于财富观的人类学研究》一书中指出,一小部分人不同寻常的财富集聚与积累,难免会引发一些人的情绪问题。面对拿着高薪的建筑工人,却没有多少人会“嫉妒羡慕恨”。究其原因,建筑工人的高薪是劳动尤其是技能型劳动价值的体现,也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那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建筑工,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好;这不仅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他们花费心思。并非所有的建筑工都是搬砖挑土,也有一些建筑工进行的是创造性劳动。干着别人干不了的活计,同样的活计干得比别人出色,这样的建筑工人得到更多的回报和激励,正是“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生动诠释。

同样的身份标签,不同的建筑工人有着不同的生存生态。有的缺乏一技之长的建筑工人,干完了一个活儿要等上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个月才有活干,有的技能型劳动者则不愁“无活可干”。在市场竞争充分的建筑行业,那些有本事的技能劳动者还拥有和老板、包工头“议价”的权利——当劳动报酬达不到他们的心理预期,他们就会“用脚投票”。

在一个盛行“浅阅读”的时代里,我们不能只看见建筑工人月薪上的风光,却忽略、漠视他们付出的代价。不论是长时间、高强度的劳作,还是劳动环境的恶劣,抑或休假、社会保障的缺失,建筑工人的高月薪,本质上是对他们低福利的一种“弱势补偿”。白领尽管在月薪上少一些,却拥有相对完 善的劳动权益保护和更加广阔的职场发展空间。

白领有白领的痛苦,建筑工人有建筑工人的无奈,没有人的生活是容易的,也没有多少人可以轻轻松松挣大钱。不以身份标签为依据去做价值判断,而是依靠角色扮演去衡量,“建筑工人月薪超白领”何尝不是一种理性回归。白领也好,建筑工人也罢,只有努力提高劳动的技术含量,努力提升经验、技术、创新能力等文化资本,自己才能变得不可或缺,自己的劳动才会更有价值,自己才会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艾滋病者独立考场检验文明成色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这是一批特殊的考生……临汾红丝带学校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今年,该校高中班有16名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即将迎来他们人生的大考——高考,开启他们新的生活。“红丝带”学生首次参加高考,开创了我国首次为艾滋病毒感染者设立独立高考考场的先河,体现了全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6月1日 《山西晚报》)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来临,国内首个以艾滋病患者为考生的独立考场,承载着这些考生的憧憬即将到来。这无疑是社会对艾滋病患者参加高考的关注和包容,为艾滋病患者迈入高校新生活打开了一扇门,也验证出社会对艾滋病患者参与高考包容程度和整个社会文明的成色。

对艾滋病的恐惧、歧视或者抵制,仍然广泛存在。家人的歧视、冷漠,用人单位的排斥和公众的躲闪,仍然给艾滋病患者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在以艾滋病者为学生的红丝带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支持下,艾滋病患者参加高考的权利终于得到了有效的回应,尽管仍然有异于“非隔离”的正常高考考场,但艾滋病患者能够迈进考场,通过高考实现再教育甚至人生的华丽 转变,本就是社会接纳、尊重后的一种进步。

有人认为,将艾滋病考生单独设立高考考场,无异于将这些考生与正常健康的考生相区别、相“隔 离”,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公示,是对这类考生的歧视和排斥。其实,这种认识偏颇有着一定的社会基础,但是,认真看待独立高考考场,确能看到艾滋病考生希望获得进入考场的权利得到落实。正如幼儿学步,虽踉踉跄跄,虽有不完美,但这开启的一步已经非常坚实和难能可贵。

任何政策或措施的推出,需要考虑各方的利益或者感受。保证艾滋病患者参加高考,也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小步开始,稳健前行,从设立独立的高考考场,引起社会的进一步关注,经过数年的宣传引导,在社会上形成进一步共识,逐步让艾滋病患者能够不受“隔离”地参加到普通的高考考场当中,这种过程,其实需要社会对艾滋病的进一步认识,对艾滋病患者应享受权利的进一步认识,这需要一个争取的过程,也需要各方的理性心理认知的树立。

然而,即便艾滋病患者能够迈入高考考场,他们也将面临后续可能发生的隐性壁垒。正如一些艾滋病考生所担心的那样,虽然能够参加高考了,但是否能够成功迈入所心怡的高校,老师和同学们能否接纳这些新同学,都是一个未知数,这也是艾滋病患者独立高考考场设置后的考验。

从设立国际艾滋病日开始,从开展“关艾计划”开始,从成立各类关爱艾滋病志愿组织开始,官方和民间对艾滋病正从一个个认识误区中走出。为艾滋病患者设立独立考场,当然是关爱艾滋病患者、尊重其享受继续教育权力的体现,虽不完美,但已经在路上。可以期待,经过各方的努力,艾滋病患者能够以普通考生的身份参加到高考中来,也能自信、自强的身姿开始崭新的高校生活。

萤火虫不能仅仅在道德萤照下残喘而生

5月29日,上万只萤火虫在南宁市东葛路延长线一商业区内被放生,活动相关负责人称萤火虫是网购,但现场工作人员却称系从本地野外抓捕。当晚记者赶到现场时,“漫天荧光”已经不再,除了若干只零星飞起的萤火虫,其余的成堆趴在舞台上,奄奄一息,任由孩子们拾起玩耍。尴尬的是,萤火虫并非保护动物,仅靠民间组织的保护和道德的谴责,很难遏制滥捕萤火虫的行为。(5月31日广西新闻网)

夏夜飞舞的萤火虫,曾被视为浪漫的象征。然而,正是因为其所营造的氛围,萤火虫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围捕,以供各类商家在营销活动营造氛围,以至于放飞活动等同于放死活动,萤火虫的生存,在各类消费需求下正变得越来越脆弱。

从最开始的小范围放飞营造氛围,到后来 的商家、公园等相关的大型娱乐活动,但凡是需要营造浪漫氛围、吸引眼球的场合,萤火虫都得“舍己照人”。活动现场,商家乐了,游玩的人也乐了,但唯独受到伤害的则是这些“背井离乡”的萤火虫。

而根据萤火虫的生长特性,离开栖息地就等同于死亡。特别是跨地域的大型放飞活动,越来越成为商家的一场营销盛宴,而萤火虫则在劫难逃。在萤光暂现后,走向生命的尽头被迫等待死亡。

然而,萤火虫的自然浪漫与其生存似乎在商业的侵蚀下变得越来越脆弱,一方面是商业人员的逐利性大范围无节制的滥捕滥放,另一方面则是萤火虫依然是处于法律外缘的非保护动物。在强大的需求下,萤火虫只能祈求幸运的躲过围捕的厄运,但这种概率会随着商业围捕不断扩大而变得日益渺茫。

可喜的是,放飞即等于放死的萤火虫围捕,已经引起了昆虫保护组织等公益组织的关注,也发起了一系列的呼吁与抵制活动,一些在媒体已经放出风的放飞活动,或被迫或主动取消了放飞活动,这应该是萤火虫保护的阶段胜利。淘宝等电商平台,也在积极回应公众的关切,发布了禁止销售萤火虫活体的公告,这是萤火虫保护的又一个胜利。

但是,欣喜之余,萤火虫保护并不能因此而过于乐观。淘宝平台的自律和公益组织的关注,并不能代替法律保障的刚性、周密性和广泛性,让不得不担忧的是,到目前为止,关于保护萤火虫的法律法规,仍然处于空白状态。虽然萤火虫是益虫不容否定,但益虫未受法律保护的事实也应该重视起来。

公众对萤火虫的保护,是一个广泛性基础的保护网,但这不能也不应该替代法律的“保护网”。在解决任何问题上,道德和法律不能混为一谈,正如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因此,公众对萤火虫非法放飞的道德谴责,往往只是羸弱,甚至有些不堪一击。

任何濒危动物,在地球的生命系统来说,曾经都是再普通不过的物种,只不过在后来的人类干涉、侵害下逐渐而为濒危、极危等危险级别。萤火虫虽然比不上中华鲟,比不上大熊猫,比不上红豆杉等濒危物种,但是,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任何量变上的侵害,都将积累质变的恶果。道德谴责是有温度的,但力度往往力不从心。萤火虫不能仅仅在道德谴责的萤照下残喘而生。道德谴责和法律惩罚相结合,才是萤火虫生存之道。

“烧头香”的高考新闻何时休?

临近高考,“烧头香”频频成为新闻热点。据报道,近几天,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的陪读家长们在毛坦厂镇上南边的一座小庙里,争烧头柱香,祈祷孩子 高考好运。

又到一 年高考时,每到这个时候,无数家长为了希望孩子能考出好成绩,有的给孩子做大餐,有的给孩子打葡萄糖点滴,有的陪读到深夜,甚至有的如新闻中所说争烧头柱香。等等。这些家长行为都似曾相识。深究其后的原因,还是“一考定终身”这样的现实在起作用。

毋庸置疑,高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下没有给学生们过多发展备选项的情况下,通过高考进入高等学府,确实更利于进一步深造、就业及发展,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会存在毛坦厂这样的超级复读中学,会有中国式陪读家长们争“烧头香”的行为了。

破除这种“一考定终身”的现实,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给学生们多种发展出口。这就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的发展,不仅需要高等人才,更需要大量的职业人才。如果大家都一窝蜂得争着去上高等教育,就业后一方面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导致大量失业或低就业;另一方面许多工种又亟需人才,现今一些行业蓝领和白领工资倒挂就很能说明问 题。这点上德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经验可供我国借鉴,其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和高中后职业教育就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很有指导意义,不仅能很好的满足学生们的发展要求,同时也分类和分流了学生,弱化了类似于“高考”这种考试的作用。

同时,社会上也要形成淡化高考重要性的氛围。什么“考过富二代,战胜官二代”、“不学习,怎么养活你众多的女人”、“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等类似话语或贴在教室内,学校围墙上,或出现在某些老师及社会成功人士的话语中,都会有形或无形的影响家长们,造成他们的巨大心理压力,进而形成他们的一些“奇怪”做法。全社会需要形成理性看待高考得失的氛围及共识,减轻家长们的心理压力。

除此以外,家长们也要改变自身观念,认识到高考只是孩子人生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关口,它不会也不可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人生的发展道路有千百条。孩子们的路也有千百条,不要在高考这一个关口上“驻足时间太长”,要理性看待。换个角度想,考试的发挥好坏主要依靠日常学习,运气是最不可靠的。

相信随着社会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水平的提高,观念的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实会得到改变,高考的重要性也会下降。到那时,“烧头香”应该不会成为高考新闻的热点了。

别指望靠北 大保安队成就自己

“北大保安队”已成为卧虎藏龙的代称。统计表明,过去20年间北大保安队大约有500人实现了考学深造。盛名之下,求学者纷至沓来,于是也才发现保安队没那么神:真正称得上逆袭、从低学历靠自学考上大学的保安是“极少数”,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做保安这份工作、拿保安这份工资,才是他们的真实人生。

北大保安考学的传统,可溯及到1995年,当时,初中毕业的北大西门保安张俊成通过成人高考考上北大法律系专科。自此以后,不少人依葫芦画瓢,但如前所言,逆袭的只是极少数,且这“极少数”本身大抵是大专、本科毕业,又有升学、考研的目标,保安可以说是副业。饶是如此,“北大保安”依然成了一块金字招牌。然而,说北大保安具有考学传统也好,北大教育资源丰富也罢,其实前提都离不开北大,话语间仿佛没有这块招牌,保安考学就不成立,两者就挂不上钩。果真如此?有太多例子早已证明,绝非如此。

尽管很多人认为阶层流动越来越难了,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只要有足够的目标和努力,不仅保安有机会成为大学生,修鞋匠、猪肉佬、卖菜娃、打工仔等都可以成为大学生。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已有1.2亿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今天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在40年前不少都是另一番模样。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就说,如果没有高考,自己可能还在搬砖;中国中车的科学家忻力说,如果没有高考,自己可能还在当打工仔。同样,今天有很多农村娃通过上学改变了命运,他们很多人扮演着连保安都不如的角色,但命运依然无法扼住他们的咽喉。

再艰难的环境、再困苦的条件,依然不能阻止金子的发光。再以齐白石为例,他幼时家境极为贫困,只读过一年私塾就辍学,然而无论是砍柴、拾粪,都不忘“挂书牛角”,15岁学习雕花木工,闲时仍以《芥子园》为师,自习花鸟、人物画。正是感于奋斗之路的艰辛,在日后成功时,他卖画才“无论何 人不赊欠不退回,少一文钱不卖”。齐白石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天赋异禀是一回事,条件不济是一回事,但在坚持不懈的自我奋斗前,它们都只是背景墙而已。

在北大保安队里,为何成功的只是“极少数”,而大部分人只能“默默无闻”?答案或藏在他们的困惑里,一些人看不上“卖房卖保险”的职业,但却极力向往北大保安这个角色,好似只要成了北大的保安,就能离梦想更近一步。这是一种不够明智的幻觉,就像很多人以为置换了学区房、考进了好大学就可以一劳永逸一样,他们在乎的只是“北大”,是人为区隔和制造出来的优越感。然而,北大保安队现象,正证明了在同等条件下,依 然会有“极少数”和“大多数”的差别,而它很有可能就导向阶层的流动,更努力的能人脱颖而出,更懒惰的庸人则沦落成“大多数”。

如何成为“极少数”呢?当然没有定论,这里也提供不了方法。但是苏格拉底说过:“没有经过省 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到底是指望北大保安队成就自己,还是认识到只有自己能成就自己,这倒是一个值得省察的问题。

“机器人出诗集”—那个叫“小冰”诗人

“孤陈的城市在长夜中埋葬/他们记忆着最美丽的皇后/飘零在西落的太阳下/要先做一场梦……”你相信吗?这些诗句不是诗人写的,而是出自人工智能虚拟机器人“小冰”之手。就在几天前,“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正式出版。出版方宣称,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机器人写的诗集。

当下人工智能风头正劲,借着机器人“小冰”的诗集出版之机,式微已久的“诗歌”又回到了舆论舞台的中央。对此,真的很难界定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正如我们很难界定,“小冰”写下的文字到底能不能算是诗;一个工程师、数据学家、程序员打造出来的程序,可不可以说是“诗人”。

的确,从最终呈现的“成果”来看,这些诗歌真的很像诗;但从其写作过程来看,则和诗歌一点都不沾边了。也正是基于此,有人将之捧为“精彩的抒情诗”,亦有人斥之为“拙劣的语言游戏”。可以想见的是,如果在诗歌的黄金年代,人们对“小冰”的“诗”多半会不屑一顾。然而,在诗歌整体性萎靡的当下,“小冰”的“诗”却因为相较之下还像模像样,故而才获得不少拥趸。

必须承认,相比当下一部分所谓“诗人”的诗,“小冰”的诗一点都不落下风。当公众看多了那些蹩脚的口水诗、打油诗,见多了太多“平庸诗人”“伪劣诗人”的作品之后,他们对于诗歌的认知已然模糊,对于诗歌的美学直觉已然退化,对于诗歌的信仰也不复当年。时至今日,当人们兴致勃勃地谈论“小冰”的诗,他们其实真正谈论的还是“小冰”,而不是诗歌。

的确,“小冰”的诗本质上只是对于文字的调动和排序而已。但不得不说的是,许多人所写下的许多诗并没有多少直抵灵魂的思考,并没有多少真诚的感情投入,算不上是多么高级的精神创造活动。可以说,“小冰”的横空出世,是对那些平庸的诗人、诗歌的一种冲击。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它推动着我们投入更多的智力、灵性和精神力量,来重新认真对待写诗、读诗这件事。

诗歌写作中,最落下乘的便是那些素材组合、词语堆砌和套路句式,而这些正是机器人“小冰”最容易学习、模仿和复制的。而与之相较,诗歌的核心灵魂,比如说对于终极命题的思考,对于感官体验的美学转化,对于情绪、情感以及精神意志的调动呈现,显然是现阶段人工智能所无法掌握的。

当人工智能在很多领域已经赶超人类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倒逼人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诗,作为人类灵性的展现,究竟该进行怎样的灵魂探索、秉持怎样的人文精神,才可以将人类与机器区分开来。将“机器人出诗集”视为一种鞭策,无疑是积极的态度。

Alpha Go又赢了并不意味人工智能能够超越人类

5月23日,柯洁与谷歌人工智能Alpha Go的第一场比赛结束,Alpha Go以四分之一子领先赢得首场胜利。这场比赛双方耗时4小时17分37秒,其中柯洁用时2小时46分43秒,Alpha Go用时1小时30分54秒。

尽管柯洁在 今天的比赛表现较好,在最后官子阶段,Alpha Go都未取得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柯洁的失败仍然是在预料之中。此番大战要战三个回合,赛前,各方专家的评估是,柯洁的胜率只有10%,连最乐观的柯洁也认为,能胜Alpha Go一盘就是天大的胜利了。但第一盘的结局意味着柯洁挑战Alpha Go也会像李世石一样,注定是失败。

除了围观和好奇外,人类骨子里不服输的心理和想要看看人工智能到底有多厉害促成了这一挑战。面对人类棋手注定要完败于人工智能的结局,人类其实要做好的准备是,全面迎接人工智能而非拒绝;努力去掌控人工智能而非臣服于人工智能。

全面接纳人工智能当然是今天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人类演化的一种必然,更是人们实际生活的现实需求,简单地说,人人每天离不开的智能手 机其实就是低端人工智能的应用。更应当看到的一个残酷现实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具竞争性,未来谁在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中落后于人,谁就会毫不留情地被淘汰。

2016年3月15日,Alpha Go最终以4比1战胜李世石后,2016年5月,美国白宫就推动成立了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分委会(MLAI),并由后者主持和协调撰写了三个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报告:《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和《人工智能、自动化与经济报告》。欧盟、英国和日本等国也相继发布了大同小异的研发和应用人工智能的报告。显然,中国也当参与到这种战略布局当中,这种布局不仅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也是赢得世界和未来的利器。

可以看出,尽管美国对人工智能的布局着眼于产业自动化和提升经济,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早就向各行各业全面渗透,只是春江水暖的行业主要体现在医疗、制造业、交通、金融、生态环境监测、刑事司法调查等。而且,人工智能并不是只会下棋,还会在不同领域帮助人,甚至超过人。

显然,在柯洁再次成为Alpha Go的手下败将时,很多人的认知会再次受到一种自然而然的强化,人工智能最终将在各个方面完胜人,并统治人类世界,这是一种不好的征兆,也是之前一些科技界大咖,如霍金一再预言过的后果。

然而,无论人工智能有多少条理由可能战胜人,但人类终将牢固掌控人工智能只需要一条理由,人工智能是人创造出来的,当然要接受人类的控制,附属于人、帮助人和服务于人,而不会主宰人和战胜人。

今天和未来,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数据收集及整理、算法(尤其是机器学习),同时借助呈指数增长的数据,更快的分布式系统,以及更智能、能够分析处理数据的算法,机器学习的优点会得到大大增强。这些优势都可以让人工智能变得强大无比,但是它们首先是在人类为其布置和引导的范围内进行的学习,并且它们始终无法获得人的理性分析能力、运用逻辑思考的能力,以及具有情感交流和互动的能力。缺少了这些方面的能力,所谓人工智能战胜人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此外,预见性或先见之明也是人类胜过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人工智能的地方。凭借未雨绸缪的超前性,人工智能受控于人的装置也早就在研发之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詹森多夫曼(Jason Dorfman)研究团队已经研发了一个反馈系统,能够让人类操作者仅通过大脑信号就能实时纠正机器人的错误,并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其实也是人工智能的内容和应用,即控制人工智能的智能。

另一方面,由人掌控人工智能也意味着必须以人类社会的法律与伦理来制约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是如此广泛和深远,不可避免地会触及现存社会各个方面的法律规范、制度和伦理。一方面,如果不改进和创造新的法律和 规范,就无法让人工智能融入到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从而无法让人工智能发挥应有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人类社会既有的法律和必须针对人工智能制定新的法律和伦理规范又是制约人工智能陷人类于危险境地的保障和护身符。

例如,人工智能驾驶的汽车上路必须改变1968年联合国制定的汽车的控制者必须是人而非电脑的道路交通公约。为此,美国于2016年2月改变了这一法律,允许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这也表明,此后一系列和各个方面的人工智能的应用都可能会改变现行的法律或制定新的法律来规范人工智能。

随之而来的是,人工智能的应用涉及人和机器、人和动物、人和人之间的伦理时,如何规范人工智能也提上议事日程。尽管阿西莫夫在1941年就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后来发展为四定律,但对于今天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来,这样的法则还是太简单。于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学生埃德蒙德阿瓦达(Edmond Awad)和索罕迪索扎(Sohan Dsouza)在2016年共同创建了一家名为道德机器(MORAL MACHINE)的网站来试图解决人工智能应用的某些伦理问题,体现为三种情况。

一是车辆直行,导致4只狗1只猫死亡?还是撞向右侧路障,导 致5位乘客死亡?

二是汽车直行,导致3位违章行人死亡?还是撞向右侧路障,导致5位遵守交规行人死亡?

三是汽车直行,导致5位违章行人死亡?还是撞向右侧路障,导致4位乘客死亡?

他们希望以这样的问题来收集人们对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设计。可以看到,这些问题都很难两全其美,但是,如果不解决就将限制和阻碍人工智能的应用。仅凭伦理难题这一点,人工智能的应用就不会太顺畅,更不可能导致人工智能战胜人类。

韩春雨事件提示:谨慎看待科研结果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描述NgAgo(格氏嗜盐碱杆菌的核酸内切酶)编辑基因有效,而且与Cas9-sgRNA在切割哺乳动物基因组DYRK1A位点的效率上可以媲美。

但是,此后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都未能重复出NgAgo可以编辑基因的结果。为此,《自然 生物技术》杂志编辑部启动对韩春雨论文的调查,现在该杂志称,调查还在继续中。韩春雨本人也正在对导致论文结果无法重复的原因进行实验研究。同时,一些科学家表示,韩春雨事件一定需要在学术范围内有一个明确的结果。近日,韩春雨就此事,接受了央视 《新闻调查》的采访。

调查需要时间,因此人们等待结果也需要耐心。但是,通过韩春雨事件可以看到,在科学史上,如何对待科学研究结果才是理性的、实事求是的、客观的,甚至是公正的,一直有争议。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对待科研和科研结果,在今天已经有些神化和宗教化了,就是把科学和结果当成真理的化身,甚至认为科学就是新的宗教。对此,英国《自然》杂志资深编辑亨利•吉(Henry Gee)颇不以为然,针锋相对地宣称,科学不是关于真理的,它是关于怀疑的;不是关于确定性,而是关于不确定性的。吉甚至对所有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结果都予以了否定,“我们在《自然》上发表的一切都是错的”。

原因在于,研究人员所发表的所有科学研究结果都只是对事物和现实的近似描模,并不代表正确,也不代表真理,将来肯定有人会做出更好的东西来替代或否认当前的结果。

这种情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现状和结果的证实。研究人员对全球享有盛名的实验室发表在世界一流学术期刊上的53份“里程碑式”的研究论文进行重复性研究后发现,这53项研究结果中有47项结果无法重复,不能重复率达到88.68%。

发表在2013年11月6日的《科学美国人》上的一篇文章也指出,对100项心理学研究进行的重复性研究表明,61%的心理学研究无法重复,结果比人们过去想象的更严重。发表在2017年1月19日的《eLife》上题为“癌症生物学可重复性:复制的挑战”一文称,对5项著名CNS(《细胞》《自然》《科学》)级别杂志上发表的癌症临床前研究进行的验证性实验,没有一个研究结果能够被完全重复,验证研究无法确认研究中的任何发现。

可以看到,任何科学研究结果只是提出了一种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结论,这种结论当然只是假说,因此,需要通过其他类似的或相同的研究来验证,只有在条件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能重复的科学研究结果,才能证明这样的科研究结果是接近真理或揭示了客观规律,并且是有条件的正确,而非绝对正确。

科学史上早就有科赫法则作为检验科学发现是否真实和正确的标准,其中就包含了4种重复检验: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且在健康者体内不存在;要从宿主分离出同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得到纯培养;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宿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从试验发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

同样,在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也有“例不十法不立,例不十法不废”的标准。因此,任何科学发现和科研结果不能一发表出来就被天然地视为正确,甚至当成真理,而是要接受多次的可重复验证,才能视为揭示了事物的本真。所以,如果要以“科学研究结果”证明某种事物、学说或观念的正确与否说事,需要加上,“经过反复验证的科学研究结果”证明,某某事物是错还是对。

在对待韩春雨团队的研究结果上,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科学界,在一开始都认为发表的NgAgo具有基因编辑功能是正确的,并没有等待验证,显然是把一切科研和科研结果都当成了宗教和真理,不容怀疑。但这恰恰违背了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精神——科学就是怀疑,并通过怀疑和反复验证,才能发现正确的东西和真理。

为什么今天的科技界有如此多的未经过检验的研究结果成真理、真相和事实呢?第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是学术不端行为,即造假,典型的有日本的小保方晴子和韩国的黄禹锡;第二个原因就是讲故事,而非全面反映科研结果和事实。这一点很像人们的照相,需要摆拍和把最光彩、最亮丽、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呈现给公众和社会,也像雄孔雀开屏,为了竞争,只把最艳丽和美轮美奂的一面呈现于同类和世界,因此,在同一研究有不同结果时,选取最好的一个结果发表出来,以获取社会和业界的喝彩和认同,也有利于获得科研经费。从本 质上来看,这也是学术不端的表现,只是在程度上是50步,而非100步。

科研结果不能重复的另一种原因就是,这一研究结果事情可能不涉及造假,但确实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出现了错误,需要通过反复调查来弄清。目前,韩春雨表示,有些问题只有他自己知道。也因此,需要韩春雨把NgAgo编辑基因的不可重复的原因告诉大家,对这一事件进行自圆其说的解释。所以,进行这重复的验证恰恰是为了让科学的结论更为可信,这也是科学的辨证魅力,从短期来看不可信,但长期来看,经过检验后,则变得可信。

被吐槽的语文阅读题

你肯定也曾产生过这样的怀疑:一边做着语文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一边想,作者真是这样想的吗?不仅学生有这样的疑问,作者也有。近些年,屡屡见到有文章被选入语文试卷的作者,以玩笑的口吻说,自己去答,也只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据悉,多数阅读理解题的基本命题思路,即是“抽出而讲之”,将文本拆开,将阅读搁置,一切为计算得分点服务。(5月21日《新京报》)

关于语文阅读题的各式吐槽,很久以来就是网络上经久不衰的话题。作者本人答不对“作者意图”,作者的理解比不上出题人的理解,这种种滑稽桥段一再被人拿来戏谑调侃。有鉴于此,近些年来,舆论针对“语文阅读”、“语文考试”甚至是“语文教育”的种种讨论,莫不一再表达出明确的忧虑和反思立场。

应该承认,语文阅读题标准答案中的“作者意图”多数时候并不是原 作者真实的所思所想,这事确实是有点讽刺。但是,到底该怎样理解和评价这一现象,或许却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一旦形成之后,就已经与 原作者无关。任何人都可以对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任何人都可以对一篇文章再解释、再赋义。写作者的主 观想法,绝非是解读某个文章的唯一答案。再者说了,出题者、教师、学生们又不会读心算命,怎么知道作者想什么呢?

按理说,阅读题标准答案里的“作者意图”不同于作者的真实意图,这本就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在此类试题中,命题者最大的过失,实则在于在题目中采用了诸如“作者意图”、“作者想表达些什么”等极其武断的措辞。此类说法一方面在逻辑上不够严谨,另一方面也有越俎代庖、冒名顶替之嫌——这种单方面将“一己之见”强加到原作者身上的做法,引起反感与反弹实在是再正常不过。而如果命题中能够采取更为中立的、去人格化的表述,势必会有效规避这一问题。

需要厘清的是,语文阅读题考试,本质上也是一个“训练—反馈—筛选”的过程。教育者藉此所要检测的,乃是学生对课堂所授知识、思维方法的掌握程度。事实上,除了颇受争议的“主观理解部分”,此类阅读题所考察的更多还是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层面,而这些都是可以依照标准答案打分的客观题。倘若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我们或许会发现,现行的语文阅读题,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至少在大框架上,其是与现有的语文教育模式相匹配的。

当一道阅读理解题出现在试卷里,你就不能指望其不套路化、没有标准答案。如其不然,考试以及评分就将充满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这相当于失去了考试的意义。所以真正要弄清楚的是,当我们吐槽语文阅读题,我们到底是想表达些什么?是不满诸如“作者意图”之类的题目设置,而呼吁命题者能够以更严谨的说法避免争议?还是质疑现有的语文教育理念本身,而更多强调语文熏陶灵性、启迪心智之类的“初心”?如果是前者,则一切好说;而如 果是后者,想必得从长计议了。

多地叫停共享电动车,你怎么看?

在隐患未整改到位,国家或地方出台相应的准入、运行、管理政策之前,共享电动自行车运营企业应立即停止在郑州市范围内一切共享电动自行车的运营业务……5月27日,郑州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委员会、城市管理局等6家单位对在郑州市开展共享电动自行车业务的相关公司负责人进行了约谈,要求其立即停止运营行为。此前,上海等多地也叫停了共享电动车的投放。(5月31日《河南商报》)

正方:支持,目前市民自己的电动车已经很多,充电起火的意外也经常发生,如果再投入共享电动自行车,会带来更多安全隐患,也给城市交通带来压力。

李兆清:城市到处可见电动自行车,给城市交通、城市交通安全带来不小的影响。如果再增加共享电动自行车,会在更大程度上造成交通拥堵。叫停共享电动自行车,很有必要。

来自迦南:由目前的情况看,对共享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共享单车暴露出的问题依旧存在。在制度不完备的情况下,任由共享电动自行车投入市场,也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矛盾。共享电动自行车的投入,也许是必要的,但急不得,待相关制度完善后再投入使用也未尝不可。

楚彧:如果电动自行车企业意欲分一杯“共享”之羹,必须首先修订完善产品标准,只有严格按标生产的产品,才能为规范监管提供有效支撑。否则,如果任由目前情况下的电动自行车加入共享大军,只能是遗患无穷。

姜文来:共享单车环保方便,共享电动车在环保方面存在很大问题,无论电是哪里来,都消耗能源,电动车的电池处理也是一个问题,环保问题是其障碍之一。另外,电动车隐患很大,大量的电动车上路带来更大的隐患。

反方:不该叫停。共享电动自行车比市民的电动车更加符合安全标准,也能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不能一刀切叫停,而应该通过管理使其规范运行。

图八木:叫停共享电动单车就是“因噎废食”。一个新鲜事物的出现,肯定会有诸多的不完善,不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是直接叫停,这是懒政。

654954413:首先,电动自行车按交通安全法属于非机动车,同样享有路上行驶权。其次,电动自行车可以满足行驶距离较远的需求。现在城市拓展越来越大,自行车只适合于较近距离使用。第三,适合公交不到的郊区,这里是共享单车和公交系统的盲区。

难得的清醒:共享电动自行车比市民的电动车更加符合安全标准,也能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不能一刀切叫停,而应该通过管理使其规范运行。

“最美背影”阐释“孝亲无价”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王铮亮演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为亿万听众心中的催泪歌曲,歌词对亲情的表述和对时光的感叹,令许多人感同身受。5月30日下午,在福建晋江安海端午民俗活动现场,人山人海中出现了一个“最美背影”:一名男子背着头发斑白的老母亲,不时踮着脚,只为让母亲能看得到水上精彩的表演。(6月1日《泉州晚报》)

一名穿着白色T恤的男子背着老母亲,不时踮着脚尖调整最佳角度,让背上的老母亲能够观看表演。晋江安海两岸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上,一名男子背着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观 看民俗活动“水上捉鸭”的背影,刷爆了微信朋友圈,这名男子也被人称为“孝心哥”,这幅画面定格在很多人的心中。

“有妈的地方就是家”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然而在这个人口流动加剧的时代,许多人不得不为了生活在异地他乡打拼。对于老人而言,最珍贵的莫过于陪伴吧。“孝心哥”及他的姊妹们也是如此。背着母亲看民俗非“孝心哥”的一时之举,从文中可以透视他平时对传统孝道的认知和遵守。公众之所以对“最美背影”给予称赞,也可以看作社会转型时期孝道亲情的回归。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天,都无法回避时光的流逝。多年前,李春波的《一封家书》之所以火得一塌糊涂,无非是戳中了流动加剧时代游子的敏感处。是啊,父母亲也年轻过,特别在子女们忙着学习工作、结婚成家时,父母无条件地支持着儿女。当他们年迈的时候,需要的无疑是关心和陪伴。

国家预测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而这其中,有很多空巢老人,他们同样是渴望陪伴的。悲哀的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部分儿女无法将自己的父母接到身边居住。而要化解空巢老人的孤独和失落,除了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的援助外,更重要的是子女心中念着父母,常回家看看。

“最美背影”阐释了“孝亲无价”。希望更多出门在外的子女读懂这个背影,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自己的父母舒适、优雅起来。只有这样,父母的晚年生活才能温馨、生动,感受到孝道的温暖。

对洗脑式“感恩教育”要坚决说“不”

一段朔州市实验小学的学生们集体痛哭的视频在网上热传。校长赵志杰表示,此举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属于学校个体行为。不少网友在看过视频后表示,这种行为的背后,是一种营销套路。从培养“弟子”讲师到组织各种特训营,打造在线APP进行直播,带着教育专家头衔的欧阳维建,商业运作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而他本人的一场2个小时的讲座,收费为5万元。(据5月26日《新京报》)

上面讲师在歇斯底里的煽情、吼叫,下面学生、家长抱头哭成一片,这样的场景非常熟悉,并非朔州市实验小学独有,近年来在各地学校都曾上演过。类似欧阳维建所搞得“感恩教育”,还有很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都是对讲师进行华丽包装,对外宣称是“大师”,与学校合作宣讲道德教育,并在课后售卖相关商品。

所谓的“感恩教育”主题千篇一律,打着感恩父母养育情的旗号,宣讲空洞催泪的鸡汤文,鼓吹三字经、弟子规等古文里的愚忠愚孝糟粕,号召学生要孝敬父母、听爸妈的话,甚至还搞起现场为父母洗脚、捶背、跪拜等噱头,总之要把学生和家长弄哭,才达到了“感恩教育”的目的。当然,弄哭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则是借助煽情效果,兜售感恩学习书籍、影视素材、课程卡等,将“恩情”化为金钱,装进讲师的口袋里。

这样的“感恩教育”被网友称之为洗脑、传销,确实非常贴切。因为其并未向学生传递先进思想,只是将落后的传统观念,用新颖的词汇、编造的小故事,重新包装后,再利用一些演讲、讲座的小技巧,渲染会场气氛,将听众情绪刺激起来,陷入一种群体非理性状态,然后就可以任其忽悠了。

在这种大会场环境下,群体就是乌合之众,情绪被集体非理性主导,即便有个别理性思维的人,也会被淹没在群体里,难以发出理性的声音。身处类似讲座下,别说懵懵懂懂的小学生了,就连高中生、大学生,甚至于上班族,都会在无意识下被集体洗脑,跟随讲师的节奏,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举止,诸如痛哭、悔恨、下跪、晕厥等。

旁观者看来似乎很难理解,如此浅薄的精神控制骗局,为何能够轻易忽悠那么多人?其实,如果身在其中的话,基本上都会被狂热的会场气氛感染,很少有人能够保持冷静、不被引导。何况现场还有人专门盯着,对反抗者也是一种潜在压力,即便有也不一定敢当众反抗,担心自己会被视为异类看待。

洗脑式“感恩教育”宣扬的是一种盲目服从、愚忠愚孝、非理性观念,要求孩子对家长言听计从、不得违逆,乃是非常陈旧的中世纪教育思维,已经被历史抛弃淘汰掉了,却在“感恩教育”的幌子下,堂而皇之进入学校毒害学生心灵,岂不是荒谬至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家长都要警惕洗脑式“感恩教育”,禁止学校以任何形式开展类似活动。现代教育应遵循培养孩子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批判性思维、遵守法律的文明理念,不要被那些垃圾思想迷惑住,要敢于对“大师”、“感恩教育”说不。

“另类欠条”式教育也需趋利避害

一张“另类欠条”在江苏徐州市民的微信朋友圈走红,欠条中的借款人是个孩子,因玩游戏欠妈妈6000元,将通过家务和学习成绩“还债”。 记者了解到,孩子才10岁,他在拿妈妈手机玩游戏时,通过支付宝充值,仅仅8天就花掉1.2万元。(5月25日 网络新闻联播)

如今,移动设备支付越来越便捷,甚至单次小额支付无需输入密码,孩子拿着父母的手机平板玩游戏,在家长的视线 之外,为过关、买装备或是不小心便能“轻而易举”地往游戏里充值真金白银,这样“意外”并不鲜见。从几十、几百、几千,甚至到几万,很多家长已“无奈中招”。

其实,对于大多数未成年尤其是儿童来说,他们并不知道父母挣钱背后的辛酸,他们只知道游戏好玩,而微信、支付宝等软件里面的数 字可以换来好看、厉害的装备,可以协助他们轻松斩将过关,更可以带来冲刺过关的游戏乐趣。

新闻中,张女士要求孩子写下6000元欠条,通过家务和学习成绩“还债”。不可否认,如此“另类”教育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以劳动的方式“挣钱”,在劳作中体会挣钱不易,逐步建立起正确的金钱观,另一方面还能在无形中引导孩子回归学习。

相比“棍棒式”教育,用劳动成果与学习成绩“还债”不失为一种管教熊孩子的“利器”。但笔者担心,如果孩子“债”还完后这样的报酬方式是不是依然存在?如果取消,孩子做家务与学习的积极性是否会被打消?毕竟在孩子眼里,已经习惯了用好的成绩和做家务向父母换取金钱奖励。

让金钱与义 务劳动、学习成绩挂钩实有不妥之处,毕竟认真学习、帮助家长做家务本应该是孩子的责任与义务。身为父母,更多的应该重在日常教育和引导,要避免“报酬式”做家务与“奖励式”成绩混淆孩子的价值观念。

对颜宁的宽容显示大国自信

关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一事,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尚勇25日在北京表示,这是对中国整个科技发展水平 、科技生态环境的高度认可。(5月25日中新社)

本月初,颜宁将赴美的消息传出,引发社会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事情,有人认为这间接批评了中国科研经费申请体制,让人才外流。这是官方首次对颜宁事件进行表态。

尚勇的表态,显示了理性的态度。如其所说,科学家的流动是一个常态。影响科学家流动的因素,是多样而复杂的。这里面有学术研究水平领先程度问题,有学术研究体制和环境问题,有物质待遇问题,有个人发展和喜好问题,有家国情怀问题等等,正是这诸多问题的糅合,决定一个科学家、一个优秀人才的去留。甚至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每一个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把人才的流动简单的归纳为某一个因素,并不客观。

从感情和发展需要上来说,我们当然希望那些顶尖的海外学人,都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之中,为民族的复兴贡献聪明才智。我们也希望,能够吸引世界优秀的人才,都为我所用。有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因为世界各国都在竭尽所能吸引优秀人才。但是,正如前述,无论人才的走和留,并不是某一个因素所起的作用。所以,颜宁赴美,原因究竟是什么,在没搞清楚之前,可能并不值得自豪,也并不值得批评。

“颜宁不是个案,我认为这种事情将来会越来越多,会成为一个常态。”从国际化角度来说,随着中国全面扩大开放,国际学术交流成为常态,优秀人才大量从国外到中国任职,工作一段时间再到海外任职,在交流过程、学术碰撞过程中,才能提高整个学术水平。这样的理解,显示的是一个大国的自信,显示的是前进中的中国对自己的自信。我们可能失去了颜宁,但我们可能回来更多的张宁、王宁。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拥有所有的优秀人才,即便如美国者,都是如此。因为颜宁的离去,就引发轩然大波,并不客观,也缺乏理性。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主流,是大趋势;我们要承认,国外高校到中国来挖优秀人才也是正常的。

当然,在全球都在争夺人才的大背景下,对于颜宁的离去,却也不应等闲视之。颜宁的离去,究竟是什么原因,就需要搞清楚。如果是因为体制、机制问题,那就需要改进。这样的反思,即便拥有诸多顶尖人才的美国也在进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更应常常反思。惟有如此,在人才的正常流动中,我们才能处于常胜之境。

“数字经济”这次我们走在世界前面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英国技术顾问如此形容在中国发生的巨大变革:“你有一种感觉,就是如今离开中国就是在倒退。”《金融时报》网站则直接评论称:中国的数字经济已是“全球先驱”。(5月23日《新京报》)

相信有这种感觉的人绝不是仅此一人。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就曾刊发文章说,“就像中国经济的许多其他领域一样,中国数字产业的规模和变化速度也令人头晕目眩。”德国《经理人杂志》近日报道则称,不管是芬兰航空还是欧洲的两千多家饭馆和商店,其中包括著名的伦敦哈罗德百货,眼下都可以使用支付宝支付,而且可以使用的店铺每一天都在增多。

如果说诞生于2004年的“支付宝”第三方服务平台,彼时使用的人还为数不多,那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谁再不用支付宝完成网上交易,那就真的“OUT”了。我的一个久居北京的朋友带着惊讶的表情告诉我,北京街头卖烤红薯的,都在通过扫二维码实现交易,出门可以不带现金。难怪上述德国《经理人杂志》列举官方统计数据表示,截至2016年,有大约7.3亿中国人上网,其中95%的人通过手机上网,这促进了“可能是世界上最生机勃勃的移动生态系统”的发展:上海地铁里的乘客可以通过手机订购日常用品,给朋友发信息转账,预定假期出行和办理保险,就连街道上的一些乞丐也接受通过网络转账的施舍。——这等情形让人觉得“头晕目弦”,应该不是夸张之词。

这一切,自然源自中国对“互联网+”的大力推动,对创新的包容和支持。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要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 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此前,习近平还在2015年12月16日乌镇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表主旨演讲时说,“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李克强总理也在多个场合反复告诫有关部门负责人,对于新业态、新模式必须探索“包容审慎监管”:对看得准的要量身定制监管模式,不削足适履;对一时看不准的先观察,不要一上来就管死;对潜在风险很大的,要严加监管果断出手;对非法经营的要坚决取缔。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要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引导和促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可以说,中国把发展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作为其战略优先重点,是数字经济百花竞放的一大原因。

事实上,“互联网+”不断推动经济形态发生演变,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如今“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具有的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先天优势,让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商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政务”……别的不说,单是“互联网+教育”,仅通过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就能让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无以替代的优势。

同样,基于“互联网+”这个手段的数字经济,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之深如此之广地渗入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今,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使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深刻变化,催生出全新的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易迅速增长,创造了一个多赢的环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与传统经济相比,数字经济化解了商品或服务多样性与抵达范围的矛盾,以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包括产品),化解了千篇一律的单调与无奈。企业通过数字技术以极低的成本收集、分析不同客户的资料和需求,通过灵活、柔性的生产系统分别定制,给每个客户带来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反过来,又使企业反应能力更为敏捷。而直接服务线下商家的手机支付,为传统零售业实现“网上网下互动”提供了新的支撑,并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看一看以下数据,你就能嗅到数字经济的芳香。——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旗下机构“优于现金联盟”近日发布报告称,2016年中国数字支付市场规模达到2.9万亿美元,在过去4年增长了20倍。去年约有4.7亿中国人使用他们的智能手机进行支付。中国数字支付市场的规模已经扩展到了美国的大约50倍。面对这一成就,外媒评价中国“很多交易,不管是支付、转账、贷款发放还是购买保险,都可以在线上完成。就这方面的发展而言,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么先进。”

今年“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回答深圳特区报、读特新闻客户端记者关于“双创”的问题时说,“双创”不仅带动了大量就业,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它也是一场改革,因为它抓住了人这个生产力当中最重要的因素,让人的聪明才智和活力充分展现出来,让大家有改变命运、获得纵向上升的平等机会。它也创新了生产模式,许多新业态,像共享经济、分享经济、“互联网+”等等,可以说层出不穷,这些新业态有的是新旧动能转换过程当中产生的,新旧 嫁接,有的是老树开新花。但总的看它适应了市场的需求,适应了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

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发明,使当今世界发生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迅速、广泛和深刻的变化。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日新月异,这将倒逼政府职能转变。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包容的理念、坚定的支持,促使数字经济等新型业态健康发展,用热情和创新,拥抱数字经济的春天。

边救人边拍视频,见义智为没啥不好

近日,一段片长2分45秒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纷纷转发。视频显示,两名男子发现一名赤脚、衣衫不整的女子晕倒在路边玉米地里,神智昏迷不省人事。于是一人采取救人措施,一人在一边用手机拍摄视频。结果视频被曝光以后,却引发了网友的质疑,有人说他们是作秀,有人说他们涉嫌侵犯当事人隐私。(5月25日《成都商报》)

俗话说,救人如救火。相信,当有人处于危难之时,我们每个人都会参与到救人的行动中。这既是人性本善的使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然而,在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人际关系复杂化的语境下,救人成本也不如从前那么简单了。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你有救人的动机,没防人的心机,恐怕还不行。也许,只因救人心切,考虑问题不够周全,原本是善意之举,可能弄到最后就是,一肚子怨气,甚至有的还反目成仇、对簿公堂。其实,类似案例在我们身边早已屡见不鲜。虽说有的案例被监控视频还原了事实真相,但这也给救人者,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一个不小的打击。

事实上,即便有蒙冤受屈的救人者不计前嫌,路见危难者还是义无反顾鼎力相助。但,这又能否确保不被再一次遭遇蒙冤受屈呢?值得关注的是,等到需要还原事实真相时,又能否有路旁监控录像为其证清白呢?我想,这都是有理智,且又有痴心不改的见义勇为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相信不是每个被救者都有以讹报德的癖好。但,有时也确实是世事难料。比如:在既无监控录像又无人证物证,而且被救者还是个神志不清的人。在这种状况下,救人者还能脱得了干系吗?

所以说,见义勇为者要在救人之后,清清白白退出也绝非易事。因为无论是警方,还是被救者家属,如果不把事情原原本本搞得水落石出,都不会让救人者脱身。如此一来,不仅让救人者搭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可能让其有口难辩摊上事。

正是基于在救人之后,赶快退出“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处境,我们很多见义勇为者已经日渐成熟起来了。由过去见义勇为转向现在的见义智为,虽说有一字之差,但其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急切心情没有变,同胞之间守望相助的手足之情依旧没变。由此可见,边救人边拍视频没啥不好。                                            

 

侯晓旭

相关链接:作文素材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