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初探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宋安 余迅

  

 摘要:本文针对语文教学现状,认为语文教学活动化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重要途径。从语文教学活动化的提出、内涵、原则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活动     活动课 活动课程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 内涵 原则

一、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提出背景

    语文活动课是目前语文教改的一个热点,它的提出与实践源于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的创造性借鉴.。九年义务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首先对课外活动进行了学科化、目标化和有序化;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则更进一步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将活动课纳入了语文课程体系,但其仍属课外活动的课内化、规范化。

    自从这两个教纲颁布以来,许多省市都开始了“活动课程”的研究,并编出了相应的教材。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也于1996年开展的“初中语文活动课的研究与实验”开始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也正是从此时开始了活动课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组两年的实验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编辑了初中三年六学期每学期八课的教材。并已在广东省展开实施。这一实验得到了不少专家的肯定,人教社中学语文教研室顾振彪先生在接触了广东中学语文活动课的有关成果后提出“大力发展中学语文活动课”,并认为:“改革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建立语文活动课体系,是冲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怪圈的一条有效途径”。①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单靠语文活动课是无法解决目前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的,那种认为语文课是“学科课程的一体两翼”②要做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比翼齐飞”③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若要“两周一节的活动课”④去承担起语文教学的另一翼,真可谓“活动不能承受之重”了。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将作为语文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学不顾或依然“少慢差费”而仅靠有限的活动课来解决素质教育的推行问题。“实施素质教育以教学为中心即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来实施。”(顾明远语)换一个角度看,活动课能达到的目标,课堂教学应该能达到。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是对“活动课程”理论的进一步运用,只有将语文课堂活动化,才能真正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当然,它并不排除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语文活动课。

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内涵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种活动,但我们所说的活动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区别。活动化吸纳“活动课程”理论中的精华,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思路,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确实的“学”“做”而非单纯的“受教”,“无论是教师或学生,愈少意识到已在那里施教或受教就愈好”;⑤在活动内容上,应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学生的听说读写看的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以组织、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方式上,要根据目标力求丰富多彩与多种多样;在活动范围上,要以全体学生的活动取代一问一答或少数尖子生的活动;在教学效果上,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还要注重学生是否主动、积极而有兴趣的参与及活动的量的高低。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语文教改取得成效的老师无不贯彻了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思想,钱梦龙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地把握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也体现了以学生自学活动为主的思想,他“用动机去推动学生的活动,用需要去激励学生的活动”,⑥而“自学”“自测”“自结”都以学生的个体活动与小组活动为主,教师仅对学生经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解答;特级教师宁 鸿彬也认为教学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⑦可以说,这批教改成功者的探索方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令人痛惜的是语文课堂教学受应试和教师素质的制约,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淖,以“做试题”为主要的活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可看作是对语文教改正确方向的回归与深入。

三、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是语文素质教育推行的途径,因而在原则上与素质教育是相统一的。下面我以《梅花岭记》的课堂教学活动化的设计来具体阐述其设计的思路和原则。 

1、目标性与丰富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活动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通过活动,须让学生有所得,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调节课堂气氛而活动。在注重活动目标的同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满堂问、满堂读、满堂练都是与活动化相悖离的。例如,教学《梅花岭记》,要让学生体会到史可法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笔者就针对高二学生有一定的朗读基础却忽视朗读的作用的特点,设计十五分钟朗读活动,让学生先个人读然后小组(四人学习小组)内轮流读,并讨论停顿、重音、节奏及感情,然后将统一的结果由一位同学读出,同时解释这样处理的原因。有一组同学对“我史阁部也”这句话,通过讨论读成“我/史阁部也”,并解释:停顿与重音表现了史可法面对敌人的那种大义凛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硬汉性格。他的朗读和解释博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另一组同学将洪承畴与孙兆奎的对话设计成分角色朗读,四位同学共同演练,一位读对话前的叙述,一位读洪的问语,一位读孙的答语,一位读对话后的叙述。读完后解释其设计思路,读洪承畴问话的同学解释:洪的话带有试探性,应有做贼心虚的情态,声调要低,带点神秘感。他一说完,另一小组有同学认为他的解释很精彩,但未读出他所说的那种况味。在大家的要求与鼓励下,这位同学尝试了一遍,他的演绎再一次博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的掌声。这些活动的设计使

2

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自已读,自己领会,自己演练,然后小组、全班同学互相交流切磋,最终巧妙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假如换一种方式,教师串讲或让学生逐字逐句的翻译全文,即使学生每字每句都弄懂了,恐怕也体会不到史可法的高尚气节与洪承畴的虚弱狡诈,更不用说通过美与丑、忠与奸、高尚

与卑俗两种人格的冲突与对比,去获得情感的熏陶了。

2、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活动中先强调自主活动,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如果他不能筹划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丶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⑧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大胆放手,尽量让学生组织活动,例如,笔者设计的“课前三分钟目标及教材背景讨论”就由学生自己组织,效果很好。这一活动的主要目地是检查预习,激发兴趣,调节情绪,活动由小组负责组织,内容须与即将上的课有关。一年多来,学生创造了许多新颖的形式,大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使每节课都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开端,如成语故事、新词例说、名言解读、诗词赏析、改诗改词、名人轶事、作品推介、我的故事、奇谈妙论······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课外通过语文学习去获得,所以不但有利于课堂教学,也促进了课外活动。仍以《梅花岭记》的教学为例,一位同学在课前活动中就介绍了两幅对联,写史可法的“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写洪承畴的“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并提出两个问题:

   A、“数点”改为一点“或数朵”好不好?

   B、后一句中有无括号中的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这一活动比教师来告诉学生效果好得多。当然,课堂教学活动化并不否认教师的作用,而是将教师放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也即合作性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是师生之间的合作,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上的问题在于怎样抓住儿童的活动并予以指导······而不是散漫的或听任于单纯的表现。”⑨在这点上,蔡澄清老师的点拔教学是最好的诠释。 

3、全体性与全面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活动是少数人的活动,尤其是有限的几个尖子生的活动的现象,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尽管提出很多问题,但由于学生在智力水平上的差异无法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一些同学只能成为看客,课堂教学一方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四人小组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独立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共同活动,互帮互学,那些即使暂时不能独立走的学生,可以由其它成员扶着走。这样,小组的成功也往往能对每一个成员起到激励作用,共同体会成功的乐趣。“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性则要求课堂活动化须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但要通过活动掌握知识,训练能力,而且要发展思维、培养情感、学会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及积累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经验。例如,在活动中更有利于学生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在《梅花岭记》教学的“颀赏与评价”活动中,有同学就对史可法提出了异议,他在肯定作者的前提下,认为文中的史可法“虚伪、怯懦”,其理由是:

史在战前召集诸将不谈战略部署却问“谁为我临此成大节”,作为一个英雄,拔剑自裁应不是什么难事,可他却要别人代劳,令人难以信服。 

当史德威“慨然任之,他以立即把其收为义子,这岂非要使史德威进退两难,背上弑父之罪名?难怪后来德威“不能执刃”了。 

当诸将战死,他被执后,他大呼:我史阁部也,这不是明摆着告诉敌人,我是主帅,不能乱杀。倘若他不这么喊,也许早被乱刀砍死了。 

    他的一番话有理有据,立即引来了别的同学的反驳,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吸引了所有的同学,课后不少同学还在激烈地争论。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应是一种全面发展的语文教学。

注:

①②③顾振彪《大力发展中学语文活动课》(《广东教育》1997年1— 2 期) 

④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初中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验方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年10期)

⑤⑧⑨ 《杜威教育论著选》(赵荣昌丶张法琨主编《百家教育学典论》[下]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257页、234页、257页)

⑥黄麟生、倪文锦主编《先进的教育思想、高超教学艺术》广西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22页) 

⑦宁鸿彬《从学“教”到教“学”》(《语文教学通讯》1983年8期 )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