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II详解(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山东省垦利 魏名宝 第Ⅰ卷 本试卷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D A.唾弃 沉睡 千锤百炼 捶胸顿足 B.憔悴 粉碎 猝不及防 出类拔萃 C.啜泣 拾掇 缀玉连珠 苦学不辍 D.悼念 泥淖 绰绰有余 掉以轻心 解析:Atuò,shuì,chuí;Bcuì,suì,cù,cuì;Cchuò,duō,zhuì,chuò。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A.班配 藏污纳垢 草菅人命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B.凌厉 怙恶不悛 不落巢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懵懂 挺而走险 流言蜚语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D.怄气 徒有虚名 鬼斧神工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解析:A班配——般配,B不落巢臼——不落窠臼,C挺而走险——铤而走险。 答案:D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D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 。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 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A.终止 蜕化 难免 B.中止 退化 难免 C.中止 蜕化 不免 D.终止 退化 不免 解析:“终止”“中止”都有停止的意思,“中止”侧重中途停止,“终止”侧重结束、停止。句①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应选“终止”。“退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指虫类脱皮,比喻腐化堕落;句②说环境污染,羊绒品质由优变劣,应选“退化”。“难免”不容易避免,“不免”免不了,再次回到故乡,免不了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句③选“不免”。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B A.和煦的春风带来生机盎然的季节,学校社团的招新活动再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学生纷至沓来,踊跃报名。 B.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C.东方大学城在短短四年内就以2.1亿元自有资金获取了13.7亿元巨额利润,这种惊人的财富增长速度确实匪夷所思。 D.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 解析:B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与语境不符,使用过大。A纷至沓来,纷纷地到来;C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所能想象的;D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A.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实施:一是“绕”,即卫星绕月飞行;二是“落”,即探测装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B.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国产化商业核电站“秦山第二核电厂”的2号机组核反应堆首次临界试验获得成功,将于年内并网发电。 C.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D.《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确立了:“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解析:B双引号给为破折号,C“发展”“扩大”后的逗号改为顿号,D去掉冒号。 答案:A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C A.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多余元。 B.美国2003年调整了签证政策,规定申请留学签证的申请时间要在所申请学校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 C.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D.面对有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美国队,中国队并不怯阵,整场比赛打得气势如虹,最终以三分优势战胜对手。 解析:AB D三项都有歧义。 答案:C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一10题。 白 鹤 梁 白鹤梁是一段长约1600米、平均宽约15米的石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北面的长江中,因从前经常有许多白鹤栖息于梁上而得名。白鹤梁多数时候隐没在江水中,只有在枯水期才显露出来。从唐代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来,先人们以在石梁上刻石鱼的方法记录了长江的枯水位;石梁上还有许多诗文碑刻,也写到了石鱼出水的时间和石鱼距离枯水线的尺度等。这些石鱼和碑刻是非常珍贵的水文资料,为探索过去1200年以来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准确的科学依据,因此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加上白鹤梁上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白鹤梁因此成为三峡库区惟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的表层由硬质砂岩和软质页岩组成,由于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砂岩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再加上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因此尽管白鹤梁的石鱼和题刻保存尚好,但也开始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同时,白鹤梁的标高是138米,而三峡工程坝前水位将达到175米,白鹤梁在三峡工程最终竣工以后将永远沉没于水下,如此高的水位也将使它经受不住强大的水压而导致损坏。如何保护白鹤梁成为水利专家们心中的一件大事。 从1994年起,国家开始组织专家们为保护白鹤梁出谋划策,先后有天津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建设委员会和武汉大学等提出了各种方案。天津大学的“水下博物馆”方案认为,可以建一个密封的椭圆形双层壳体,罩在石梁上,人们可以通过隧道进入壳体内进行参观、考察和维护。但是这一方案技术难度大,费用高,而且被放在水下几十米深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一旦破损,就会毁坏石梁,因此被否决了。最后提交审议的是三峡建设委员会的方案:将白鹤梁就地淤埋,等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能力时再去发掘和利用,而在岸边水位变动区仿造一个白鹤梁。 不知什么原因,向来与文物保护工作没有接触的葛修润院士被邀请参加了专家评审会,于是他在出差路过北京时专门去国家文物局查看了有关资料,发现即将接受评审的惟一方案不妥,实际上没有很好地实现保护文物的初衷。葛院士在总结各种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方案。新方案与天津大学的方案类似,不同的是天津大学采用的是有压容器,即罩住白鹤梁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而新方案是无压容器,即把过滤后的江水注入壳体内,使壳体内外的水压达到平衡。这样技术难度小了,费用低了,最重要的是不再存在毁坏石梁的危险。2003年2月13日,葛院士为白鹤梁专门度身定做的“水下宫殿”正式动工,白鹤梁也可以“永见天日”了。 7.根据文意,下列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D A.古人在石梁上刻画的石鱼,记录了1200年以来长江的枯水位。 B.石梁上许多古代诗文碑刻反映了石鱼的出水时间和距离枯水线的尺度。 C.为探索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D,石梁上反映长江水位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 解析:D项可作为文化价值保存,不能成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原因。 答案:D 8.根据文意,属于白鹤梁急需保护的理由的一项是 D A.白鹤梁上的石鱼和诗文碑刻所记载的水文资料可能会遗失。 B.白鹤梁表层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 C.由于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白鹤梁已经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 D.白鹤梁将会承受不住三峡工程完工后高水位所造成的强大水压。 解析:ABC三项属于已有的损坏,但是急需保护的因为修建三峡的保护白鹤梁,选D。 答案:D 9.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白鹤梁平时都隐没在水中,每年在长江枯水期才露出水面一次。 B.白鹤梁上的石鱼和题刻不但出自历代名家之手,而且是珍贵的水文资料。 C.直到三峡工程开工的时候,白鹤梁上的石鱼和题刻保存得还算完好。 D.“就地淤埋,岸边复制”也是保护白鹤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 解析:A白鹤梁多数时候隐没在江水中,只有在枯水期才显露出来。“每年”才“露出一次”与原文不符。B白鹤梁上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石鱼”不出自历代名家之手。D葛修润院士发现即将接受评审的惟一方案不妥,实际上没有很好地实现保护文物的初衷。 答案:C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D A.在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即使在长江枯水期水库的坝前水位也将高于138米。 B.天津大学的方案之所以被否决,最重要的原因是存在毁坏石梁的危险。 C.在葛院士的方案中,人们可以进入罩在石梁上的壳体进行参观、考察和维护。 D.除了葛院士的方案,其他各单位所提出的方案都不能使白鹤梁“永见天日”。 解析:D项说太绝对,其他方法是费用高,技术难度大,并不是不能见天日。 答案:D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解析:A凶,年景不好。 答案:A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D A.①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②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①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①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①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②以此知之,故欲往 解析:D以,①介词,用;②介词,因。A表顺承;B于是;C给。 答案:D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B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解析:②他夜查少年家,③写少年的,④写他不行贿。 答案:B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 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决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解析:C“外表柔弱”不恰当,原文说“亦自修为威仪”,说明外表并不柔弱的。 答案:C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第Ⅱ卷 本卷共11小题,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文: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 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杷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老 家 孙 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仲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那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二日,晨起作。闷热,小雨。 18.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19.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4分) 答: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 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20.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6分) 答: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 作者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D】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C.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深长。 22.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4分) 由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组织的、紧密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热点和市场消费环境,围绕打击假冒、信用建设、质量兴国、名牌战略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诚信·科技·质量·名牌”为主题,聚集各个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互动交流的“中国3.15论坛”,将于3月9日在京拉开序幕。 答:由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组织的“中国3·15论坛”将于3月9日在京拉开序幕。此次论坛将紧密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热点和市场消费环境,围绕打击假冒、信用建设、质量兴国、名牌战略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诚信·科技·质量·名牌”为主题,聚集经济、科技、学术、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互动交流。 23.请拟一条以“公民义务献血”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个字之间)(4分) 答案略。 24.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第一题 春晖盈大地 例①正气满乾坤 科学能致富 ②勤劳可兴家 第二题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例: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作者邮箱: wmb89@sohu.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