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在环境描写中的艺术表现力(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  柴新宏  714000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文学作品中,作家为了真实地反映生活,常常有意识地运用对比的手法,使环境中的光明与黑暗、美与丑、乐境与悲境,在显明的映照中突现出来,从而起到深化情感与思想,扩大作品表现力的作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以写实的笔法,记录了自京城赴奉先途中的见闻:贵族豪门骄奢淫逸,宫门之外路有倒尸。咫尺之间,荣枯殊异,两组意象之间鲜明而清晰的对比,构成了作品彻底的批判精神,同时也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情感,使读者透过具体而鲜明的形象深刻地体悟到诗人的忧患和历史现实。社会环境描写中对比手法所产生的思想深度和悲剧之美,往往超过了单一角度的描写。正因为此,更多的作家自觉地运用这一技巧,让读者立体地感受社会环境,在典型环境中认识典型形象。姚雪垠在《李自成》里有这样一段描写:“从正月十四日起,全城以周王府为中心,大大的热闹三天。为着张灯结彩,燃放焰火,大摆筵席,全城花费的银子无法计算。周王府的花园中扎有鳌山一座,高结彩棚,遍张奇巧花灯,约有万盏,与天上星月争辉,如同白昼……元宵之夜,开封城中和五关,又冻饿死不少灾民,在大相国寺院中和热闹的州桥、寺桥一带,常有逃荒的父母牵着啼哭打战的小儿女,立在不会被看焰火的游人踏伤的街旁的灯光之下,在小儿女的头上插着草标……”元宵之夜,一边是焰火花灯、酒宴彩棚,一边是卖儿鬻女、饿殍流民,巨大的的反差客观而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显现了底层人民的命运,揭示了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和正义性,也为表现小说人物的性格作了有力的铺垫。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对比,使思想情感的表达以及人物的刻画显得间接含蓄,使作品充溢了让人玩味不尽的艺术韵味。孙犁在《荷花淀》开头的环境描写给人以清新、宁静、和平之美:“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作者用散文笔法描写家园之美的目的,恰在于和日寇侵略,山河沦丧这一社会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一方面为作品创设情境和氛围,奠定基调,另一方面为水生嫂们保家卫国、自觉成长及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从阅读的角度来看,作品犹如一幅充塞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硝烟的水彩画,让读者沉醉于宁静之美,激愤于凌侵之痛,强烈的民族情怀油然而生。假如,《荷花淀》一文少了开头的环境描写,毫无疑问,作品便少了一种浪漫和诗意,人物也少了一层含蓄和深沉。戏剧作品中也有这样的例子,《牡丹亭·闺塾》中作家描写了的春天景象:“蚁上案头沿砚水,蜂穿窗眼咂瓶花”“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春天明丽而充满生机,学堂之上无聊而死寂,一窗之隔,两重天地,自然的生机和封建礼教的压抑构成的对比间接起到了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的作用。

自然环境与心灵情感的对比,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技巧,元好问《颖亭留别》:“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诗人的心情是急于归去,而自然景物却是寒波淡淡,白鸟悠悠,很悠闲的样子。诗人采悠悠的物态入诗,与自己的心情形成对比,不但起到了深化感情的作用,而且使作品充溢了耐人寻味的意趣。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二)》“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诗人写了江亭春色、花开春风、莺啼嫩柳的欢乐景致,但因了一个“愁”字,景致和情感产生反差,诗人也就有了觉其无赖、感其造次、嫌其丁宁的心理。这种乐景写哀的技巧,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情感,加倍地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和忧愁,使作品充溢了让人玩味不尽的意趣。

环境描写中对比的运用角度是多样化的,它蕴含着作家的“苦心”。教学中关注体味环境描写的作用,会使我们对作品本身以及作家的理解更加深刻。

           

 作者邮箱: cxinhong6789@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