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对“戏弄臣”的理解(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刘泉德  

   2004年6月1日的《语文报.高中版》登载了陈国泰老师的一篇文章《“戏弄臣”辨》,我看后颇受启发,也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与各位老师商榷。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句“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于)美人,以戏弄臣”,人教社的《教师教学用书》将“以戏弄臣”译为“以此来戏弄我”,陈老师认为应理解为“以此来戏弄我王亲近的大臣”,并阐述了三方面的原因。对其中前两条原因,我非常赞同。但对第三条原因我认为不够明确。历来的注家对此句有两种理解:一是现行教材的“以此来戏弄我”,二是原先老教材曾选用过的“拿它在亲近的大臣之间戏耍”。可惜的是第二种注解仅出现过一次,后来就没再采用过。对现在教材的注解我赞成陈老师的看法,古代的“戏弄”确实不能与现在的“戏弄”等同起来理解,古文中应该当两个单音词来理解,而现在它是一个双音词。但是陈老师把此句译为“戏弄我王亲近的大臣”,我认为不妥。

   其一,戏应为“戏耍,游戏”之意,非“戏弄”之意。其二,“我王”指代不明。如指秦王,则不合情理,似与和氏璧无关,且此句为廉颇所言,称秦王为“我王”难以理解;若指赵王,则此句只能是说戏弄蔺相如了,这样译法和教材意思完全相同,只是更繁冗了。所以我认为不妥当。我认为应该理解为“戏(于)弄臣”,即“拿它(和氏璧)在亲近的大臣之间戏耍”,这样理解符合文言文的语法习惯(省略介词“于”),同时更能显示语言的简洁,体现出司马迁作为史家的语言功力。

   此外,语文课本文言文中有许多像“戏弄”一类的古今异义词,课本没有加注,老师教学、学生自学时有较大困难,而一些参考书的注解又众说纷纭。建议教材编辑要对此类词语特别注出。还有一些较难区分的多音字(尤其是古音字)、多义字,课文也要注出为好。

以上只是一点粗浅看法,如有不妥,请各位同仁指正。

                                              作者邮箱: liuquande1969@sohu.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