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中语会第八届年会论文 湖北红安一中 胡焕荣 陈和器 【内容提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主张,对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和仓储式储备,由于其具有单一性、被动性和机械性的特点,这一方式正逐渐丧失其应有的活力,使其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语文学习的需要。语文学习方式急需转变。 自主性学习是学生主体自主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不断地自我调控,对学习效果能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反聩的一种学习方式。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自主性学习方式的认识基础。长期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的习惯是自主性学习得以形成的关键。自主阅读、个性化表达是自主性学习的重点。 合作式学习是指为完成某项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学生相互之间,开展既独立又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开展合作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生师互动、生生互动是合作式学习的主要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独立或合作地质疑发问、分析研究,不懈钻研和探讨来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学科的特殊性需要学生对学习材料(如教材、课外读物、声像材料等)进行个性化解读,因此有必要提倡探究式学习方法。未来社会是一种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成为每一个人不断适应社会唯一正确的选择,探究式学习也显得十分必要。 探究式学生具有问题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特征。要提倡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围绕学习材料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要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探讨、交流,要具有宽广的视野、探究的精神、扩展迁移的能力。 语文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以及与学习能力交相互动的学习方法等诸多因素的总称。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下称《标准》)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根据社会对所需人才的全新要求,根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主张,对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势必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革命性影响。 一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和仓储式储备,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语文教育长期驯化的结果。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受升学教育的影响又进一步得到强化,并由传统方法与现代考试的结合,产生“机械化训练”这一怪胎,这种方式在语文教育战线上的广泛普及和传承,在语文大众化和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确实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具有被动性、单一性和机械性的特点,这一方式正逐渐丧失其应有的活力,使其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语文学习的需要。 被动性 传统语文教学重教轻学,重认知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甚至轻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有意无意地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的从属地位,在教学目的的确立、课程和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基本上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很少或基本上没有自主权。如阅读教学中讲读成为基本课型,写作中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都要求学生循规蹈矩,不重视个性化阅读感受的交流和自由写作的实践,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尴尬状态。 单一性 自古至今语文学习方式循着“刺激──反馈”的单一模式,相延成习,恒久不变,缺乏变化和创新。 机械性 忽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过分强调工具性和基础性,将语文和数学、物理、化学等逻辑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混同起来,用大运动量的、单调重复的训练来代替阅读和表达;重视积累而轻感悟,强调对语文材料的机械性识记,使语文学科逐渐丧失其应有的美感。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语文继续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民族优秀文化,通过语言交际达到和谐交流的重要责任,在这种背景下,急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习方式,以适应现代语文教育的需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和推广便顺应时势,成为新的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 二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师主学习和被动学习而言的。它主要表现在学生主体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能不断地自我调控,对学习效果能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反聩的一种学习方式。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自主性学习方式的认识基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辅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毕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平等的参与者;但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甚至认为这种作用是决定性的,是极其错误而且十分有害的,因为学生是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内因,学生对学习的认知程度、情感判断、思维水平以及方法技巧等直接决定了学习、掌握语文知识形成技能的可能和限度。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审美和创造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难设想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他会掌握好某一门学科的知识,进而形成能力。 尊重学生主体意识,长期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的习惯是自主性学习得以形成的关键。在自主学习问题上,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主体意识的增强能够克服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增强自觉性,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长期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训练。在传统学习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老师“牵”着走,学生只要明确老师提出的任务,遵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即可;自主学习环境下如何选择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进度,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如何评价和判断学习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都需要学生自主独立地完成,而这种学习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讨、总结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它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能力问题、习惯问题,离开长期的实践锻炼奢谈能力的培养是一句空话,相反,只有不断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得以培养、张扬和提高,自主性学习才真正成为可能。 自主性学习涉及语文学习的诸多方面,但无疑地自主阅读、个性化表达应该成为实施的重点领域。自主阅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读物、自主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重视个性化阅读体验的阅读。因此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标准》),使阅读这种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真正成为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学写作文时,要防止八股论调和人云亦云,就必须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标准》)。 三 合作式学习是指为完成某项共同的学习任务,在班级或小组内部,学生个体进行合理分工,开展既独立又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依据一定的目标任务的设计,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互动,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实验、分工查阅资料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以个人和团队成绩为双重评价标准,既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又培养和锻炼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有效地避免传统学习方式的单一性缺点。 开展合作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说的就是合作式学习的必要性。在语文学习中无论阅读与鉴赏还是表达与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都可弥补自主学习中的某些不足,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例如阅读文章时,不同的体验和感受的交流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写作教学中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既可取长补短,互为借鉴,又可提高文章修改的能力。 开展合作式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当今时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人与社会的关联程度不断增强,加强人际交流和协作,促进共同发展和提高正成为新的时代潮流。随着人的不同社会化分工,为完成某一共同任务,作为个体的人离不开他人和集体的帮助,因此,培养社会成员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某些单位对职工进行考核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甚至成为重要的素质评价标准。因此,语文教学应该顺应这一潮流,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生师互动是合作式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要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特长,通过质疑求教、平等讨论的方式与教师进行对话和交流。教师在指导学生从事语文学习时也应该将学生视为平等的对话伙伴,少一些居高临下的说教,多一点温情的交流和理性的碰撞,使“传道授业解惑”能够畅通高效地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将形成融洽的气氛,促进教学相长。 生生互动是合作式学习的主要方式。相同的年龄层次,差不多的知识背景使学生间很容易沟通。要鼓励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狭小圈子,在语文学习中善于与同学和谐相处,学会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情感共鸣,方法互鉴,以达到共同促进提高的目的。语文阅读活动中,要善于交流阅读感受,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共赏艺术技巧和交流语言感悟。写作中通过互批互改、欣赏评价同学习作等形式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习作水平。课堂教学中,借学习小组这一活动形式共同质疑提问,讨论切磋,既形成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活跃个体思维,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又能在学习中增进了解,增长见识,锻炼和提高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健康的人格基础。 四 探究式学习是指创造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条件,通过学生独立或合作地质疑发问、分析研究,不懈钻研和探讨来解决问题,并进而增加知识、增长技能、开启智力,最终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的对立面是接受式和仓储式,二者的共同表现是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性,把学习仅仅看作一种“发送──接受”的机械性操作过程。而事实上受个人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对学习材料(如教材、课外读物、声像材料等)的认识和体验既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区别。如何通过材料形式理解其思想内容,如何理解和评价一定形式所蕴含的理性依据和美学价值,对不同的学习者而言在认知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方面会千差万别。因此学习者就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利用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学习材料进行个性化解读。参考书的分析,老师的讲解都是对材料的一种解构,它需要学习者在个人分析综合的基础上重新拼装和建构,以形成自己的知能体系乃至一种素养。这种解构是无法替代学习者个性化解读的,因为,参考书和老师的意见也是一家之言,而且还未必全都正确,况且即使这些意见是正确的,学生接受也未必是“高保真”的,因此有必要提倡探究式学习方法。 现代社会需要知识基础扎实,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劳动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决定了社会生活的“高科技含量”,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某些刚刚掌握的知识很快就可能被淘汰,只有高素质、宽领域、强适应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这一变化。而那种读死书、死读书,成为“两脚书橱”的书呆子将很难适应。加上未来社会是一种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成为每一个人不断适应社会唯一正确的选择,因此,学校教育不仅应该教会学生适应工作生活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探究,使他们在离开学校环境后,具有独立学习、探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意义上说,探究式学习也显得十分必要。 探究式学生具有问题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特征。问题性是指开动思想机器,大胆质疑,提出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古人说“学则须疑”,能否提出问题是学习质量的重要参数,因此,要首先提倡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围绕学习材料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为学习设置一个探索研究的情境条件,最大限度地激活学习者的思维活动。研究性是指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收集材料、思考分析、探讨交流的工作,将思考不断引向深入,不断寻求问题的解决以达到探求真理形成素养的目的。开放性指质疑探讨不受学习材料和老师、教辅资料等外来因素的干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交叉,具有内外结合、左右联通、知行统一的延展性和迁移性,做到既不囿于成见,又不过分钻牛角尖,因此研究探讨应具备宽容的态度,宽广的视野,探究的精神,扩展迁移的能力。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教给学生系统的语文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更为重要。因此,传统的教授式语文学习方法有必要向更具人性化、更注重效率、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转变。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历史责任。 (本文已获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2004年4月20日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