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7-09-11 手机版


▲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用描写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意在抒发“情性”以求“善”(美),为此使用许多方式方法构建和呈现出一个“虚拟世界”,包括留下空缺、有意违反语言规则和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来传递某种体验和情绪。◎其思想内容深邃,主旨潜藏文中,比较隐晦曲折,其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往往有很大的差距。  “审美”在与文学作品对话中不可能只有一种唯一正确的理解,应当“百家争鸣”。(但孙悟空不能是猪八戒)

(简言之,如果文本靠近“科学文本一极,那么阅读解释当以“原意”追索为主;如果靠近“文学文本”一极,那么阅读理解当以“意义”(言外之意)构建为主。)

▲文学的本质是情感。诗歌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分领悟诗歌感情。

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 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2)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 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 化实景而为虚景。(宗白华《美学散步》) 由此可见,意境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 (1)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意象、画面、场景。 (2)我们能从这个意象、画面、场景中感受到有一种情绪感受在弥漫。 

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主观的)之“象”(客观的),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就是 “意”和 “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沁园春是一种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呢!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 

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如本词的长沙是小标题。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诗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的流派分为豪放派、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一代伟人毛泽东被誉为“奇人”“奇杰”,是他创造了中国革命的奇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有一个绰号叫“毛奇”,毛奇是普鲁士国一个很有学问的将领。青年毛泽东曾说“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于是同学们就叫他“毛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写于青年时代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感受青年毛泽东的奇伟之处。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过毛泽东:他并无心成为诗家或词家,但他的诗词却成了诗词的顶峰。他更无心成为书家,但他的墨迹却成了书法的顶峰。”

▲目标:节奏、意象、情感——背诵

▲写了什么?(节奏)自由读(字音),诗歌诵读必须有节奏感,示范朗读。想象着自己就是年轻的作者,大声地诵读诗歌。  第一印象应怎么读?(热情奔放昂扬豪迈)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上片湘江秋景、下片往昔同学;上片写景,下片叙事抒情;上片写景,下片写人;先总写环境,再具体写景,最后转入抒情议论)。

▲怎么写的?(意象)  上片:怎样写景?开头三句语序显然不符合汉语语词排列规律,为什么?【见◎“有效读懂诗歌”课件;为合乎“沁园春”这一词牌的格律要求;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作者“独立寒秋”看到了哪些景?【景:万山层林漫江……】

“看”以下七句写景很有层次,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具体视角变化是怎样的?

提示:常见的写景顺序有三种:(1)以时间为序(2)以空间转移为序(3)以逻辑推理为序。【“看”以下七句写景以空间转移为序;具体视角由远到近、由上到下、动静结合。从景物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枫林,有动态的“百舸争流”等】

想象进行描述(扩写):远望层层叠叠地枫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天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能主宰你的命运?

这些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万”写山之多,“遍”写枫林之广。“层”写枫林之茂,“染”写树色之浓,“漫”写江水之满,“透”写江水之清,“争”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抒什么情?【见◎“有效读懂诗歌”课件;】

作者笔下的秋天与古人笔下的寒秋有何不同?为什么?【】

古典诗词中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风萧瑟天气凉”等。可见古人诗句中的秋多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写秋景的诗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是染红的秋叶,比春花更红、更艳、更美的秋叶,由此我们 可感受到诗人对秋叶的喜爱。诗人的情感在景物上得到了体现】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 林醉?总是离人泪;【天高云淡,寥廓苍茫,孤独渺小之感。满地菊堆,写出了无心摘花的郁闷,借此透露了惜别 的情怀。西风瑟瑟,使人感到一阵寒意和凄 凉。每逢秋季,雁就从北方飞向南方避寒过 冬,而张生就要北上。这种对比,更衬托了莺莺的离愁。红红的枫林是她伤心的血泪染红的。这就是移情于景。秋日的天空、秋花、 秋风、秋雁、秋林,每一个意象都充分地表现了愁绪,五个 意象就像电影蒙太奇一样拼合在一起,就更加有力的表现了 令人黯然的离愁别绪,更强烈地渲染了阔远萧瑟的悲凉意 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

景与情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决定的】

作者却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写得如此生机勃勃,意境高远,为什么?

这首词作于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由此可见,此时的毛泽东应该是豪情满怀,希望大有作为的。于是在他笔下的秋景也变得如此欣欣向荣!

补充: 1925 年1 月11 日至22 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1958 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中作的一些“自注”中,曾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1925 年8 月毛泽东回到韶山养病,并利用这段时间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还秘密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韶山支部。这些举动惊动了省城长沙。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密派快兵赶赴韶山捉拿毛泽东,要求“立即逮捕,当即处死”。幸亏毛泽东老师的儿媳妇从朋友那里得到了消息, 毛泽东扮作乡下郎中,被人用轿子抬出了韶山,来到了他老师的儿子郭梓阁开的食品店,军阀随后就追到了这里,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郭梓阁把毛泽东藏到店铺的夹壁里面。两天以后,追兵撤走了,毛泽东才从夹壁里面走出来,马上一个人秘密地回到了长沙。

“1925 年10 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写下此词。

词人在如此境遇下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度!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等等。通过山红水绿等静景的色彩美 和动态的雄壮美反映了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正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乐观豪迈(昂扬向上)】

即使是毛泽东这样伟大的领袖人物,他的人生也有失落的时候,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如意。然而,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原因之一是他在逆境中能看到希望,能始终保持一种愈挫愈进的人生态度。这才是这首词作我们最该汲取的精神养料。

▲下片:怎样写人?毛泽东在长沙度过了13 年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涯。在他的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此次重游橘子洲,自然唤起对年轻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与追忆。因此,下片开头两句自然引出往昔同学。

“恰”字领起的七句表明这是一批怎样的往昔同学?

扩写:回忆往昔,曾经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年轻有才华有战斗性有社会责任感)】

材料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社会和人生问题,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自己,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学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朋友。   材料三:在长沙求学时,毛泽东经常与同窗好友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最后三句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此时此刻,我们正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无畏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最后三句展现的画面令人惊心动魄,含蓄地表明要投身于风起云涌的革命潮流驾驭乾坤的志向和气魄,气概豪迈,胸怀远大,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上片写景,下片写人,两者看似毫不相干,实则浑然天成,作者是怎样把两者连接起来的?  【上片,作者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的浩问。下片,作者作了巧妙的回答,应由“百侣”来“主沉浮”。因“百侣”生机勃勃,以天下为己任,所以足堪大任】

写作此诗的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 如何体会这个“独立”的“独”字 ,你想到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里的“独立”,与其理解为实指作者孤身一人,还不如理解为虚指作者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与其空言他昂然独立的革命家的形象,还不如理解为傲视天下,雄视六合的大无畏气概;与其理解为交待了当时词人情思勃发的时间地点环境等情形,还不如理解为因为“独立”而产生了浮想联翩、心游万仞的蓬勃思绪。所以,“独立”二字在形式上还领起全篇。】

《采桑子 重阳》人之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 重阳节又年年都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辉。却胜过春天的光芒,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七律 长征》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红军战士渡江后,内心无限喜悦;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浪淘沙 北戴河》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全被汪洋所遮没, 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往事已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吟咏过诗篇。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 

朱丹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