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习观念 促进课程改革——语文“双五自”协同教学实验综述(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   朱国云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背景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肩负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重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文道结合,以文悟道”,在思维、研究、巩固、更新等方法观念上,通过主体感知,形成系统的创新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终身发展和受益,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走出重负的深渊,引来清如许的源头活水。

但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仍是一种远未落实的口号,许多学生只能被动地充当“听众”或“观众”,去欣赏那些热衷于“主演”角色的老师们说教。即便是一些公开课,往往也难免将讲台当成戏台,气氛热闹,“主演”尽显风采,实际上大多数仍是“一言堂”的变种,课堂的“主人”大多成了衬托红花的片片“绿叶”。语文教改从重视“教知识”到重视“教方法”,这是一大突破。而“新课标”则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可谓是一大飞跃,它强调了学科教学中的“情意修炼”和“观念确认”。

2.理论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其核心是自我实现理论,人的各种需要都围绕“自我”,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赋予人类的特性,最大限度地自我展示,释放潜能,是人的天性。因此,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学生学习观念出发,创造必要的自主发挥潜能的条件就显得尤为必要。

“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凡有两个要素以上的事物都自成系统,教学作为一个大系统,就“学”一方面而言,其实施步骤就含有几个子系统。在一个有大量子系统的大系统之中,在控制参量的巨大影响下,通过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序参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系统形成一定的具有自我组织功能的结构,其间的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即相关系统共同变化发展的规律就是新三论之一“协同论”着重研究的对象,运用“协同论”原理指导教学,实际上是全面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

人们的思维,由于重复训练、巩固,存在着具有某种趋势的倾向,这种倾向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时,就被叫做“习惯”,心理学称之为“定势”,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就是“观念”(即思想意识)。叶圣陶先生说过:“凡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他还说:语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这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观念,追求增强“自能”意识的目标与境界。

3.课题要义

以“培养学习观念,挖掘学生潜能”为宗旨的课题实验,立足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从读文和作文两方面着手,采用“双五自”协同教学法(分为:学程“五自”和观念“五自”),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程“五自”,即“自问”、“自构”、“自测”、“自评”、“自馈”。“自问”是指就学习、测试、温习、巩固的内容及写作的对象、范围作自我规定,这是整个学程的端点(生长点);“自构”是针对“自问”的全部内容,进行自我构建知识结构(作文的构思成文)的过程;“自测”是对知识结构的自我检测与彼此交流;“自评”是对知识结构及自我形象的分析、评估及优化;“自馈”是知识结构上升为观念的形成过程。形成的“五自”观念是学程继续进行的新的端点。这样,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中, “五自”学程循环互动,相互作用,并不断培养学生相应的“自主、自悟、自省、自律、自觉”等五种观念,使之互相渗透各有侧重,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能(其关系见下图所示。)

语文“双五自”协同教学图解

 学程五步     培  养     观念五种

  

 自 问                  自 主     循

循 

                             环

 自 构                  自 悟



  

自 测                 自 省      渗                                 



                                  

自 评                 自 律

动                                       透

自 馈                 自 觉 

     

二.实验的过程

(一)“双五自”协同教学的操作程序(五步)

1、关于读文的操作程序

(1)运用“双五自”协同教学,学习新课文、掌握新知识(五步)。

A.自问:在学习新课文时,首先要养成标小节、注拼音(扫除生字障碍)、读全文、明大意等习惯,还要求学生根据不同文体及其学习重点,自己主动设定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设计成题目(称为特定题目),外加一些基础知识题(称为常规题目),组合成一套“自问”训练卷(称为诊断性训练卷),整理在专用的“预习训练本”上,这就是“五自”中的“自问”。自问(或称自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发现一个问题有时比发现一个真理更重要。”善疑好问,于无疑处生疑是人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B.自构:“自构”几乎和“自问”同步产生,教师为主的预习模式称为“预习”,学生为主体的预习模式应称为“自构”,是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结构的一个过程。整个出题和确定标准答案的过程,就是自觉主动学习并完成知识结构的过程,因为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为此做了潜心的探索和尽力的尝试。

C. 自测:由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不同,各自题目均不相同,设计完成时间为5—8分钟,在学习新课前,学生当场交换答题,彼此互相监督,称为“自测”。

D.自评:“自测”既是对“自问、自构”的评估,也是对自我构建知识结构进行交流并调整补充的学习过程,答完后“物归原主”,当场“诊断”即批阅(标准答案由出题者确定),称为“自评”。

E.自馈:自评他人所答自己的题目,他人答案与自己标准答案的差异是对自己构建知识结构的检验与校正,也是对学程中自我人格形象的评估与优化。完成后,再重新交给答卷人,并将写错的内容订正到“信息反馈本”上,称为“自馈”。

“自馈”不仅是调控学程的依据,更是知识结构上升为观念的关键。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强化了积极主动自学的观念意识,而且减轻了学习负担。各知识点巩固所花时间和精力、题目的量与度都由学生自己确定,既因文而异又因人而异,学习效率则会大大提高。

虽然“作业”是巩固已学知识的主要手段,但一直不为学生所欢迎,如果让每个同学主动去寻找自己未知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自觉地巩固,是否成为可能呢?事实证明,只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观念和“自能”意识,这不仅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能减轻师生双方的负担。为此,我们不以作业作为督促学生温习的主要手段,而是取消学生机械的语文作业,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观念,树立主动学习意识,抓好“五自”环节,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2)每篇新课文学完后,运用“双五自”协同教学,检验学习效果,进行查漏补缺(此处略)。

2、关于作文的操作程序(略)

(二)相应侧重培养的学习观念(五种)

1、在“自问”中培养自主观念。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儿童的情绪生活与儿童的独立探索性思绪是活生生地有机联系着的。所谓“情绪生活”即情感活动,“探索性思绪”即思维活动,两者同时发生发展,在学程中互为作用。他还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历来有: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哀叹,其实这是“果”而不是“因”,关键是我们有无重视营造乐学氛围,使其情感活动在学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并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此,我们同样从读文和作文两方面,在实验操作上注重一个“实”字。

对新课的学习,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避免同学们在自学中走过场,因为一旦自学不到位,特别是课文内容不了解,不仅会影响课堂学习气氛,更会影响学习效果,其“自问”的质量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为培养自主学习的观念,我们除了在学生思维空间的开拓、思维流向的控制、选题量与度的把握、知识系统深化的认识上进行引导外,还根据课文的长短、难易、文体及重点的不同,提出了课文的“五读”方式,即:泛读、速读、默读、朗读、精读,并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阅读要求则强调“五到”,即: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做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以达到“操千曲然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艺术效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美、感受美。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感情真挚,脍灸人口的佳作,为培养自主训练的观念,我们要求学生将该文作为训练的突破口,制作成自己的朗读“标本”——录音磁带,其程序也体现“五自”:

自问:听——听范读或录音,选择自己认为最能体现朗读水平的语段。

自构:练——结合课文内容,以表达思想感情为目标,反复练习朗读。

自测:录——将代表自己最高朗读水平的部分录制成朗读“标本”,时间1—3分钟。

自评:赏——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阅读课,将同学们各自的朗读录音放给组员互相欣赏。通过欣赏比较,分析成败得失,选出代表作品供全班欣赏交流。

自馈:补——针对各自朗读的情况,比较得失,重新调整,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整个朗读训练的过程,就是发现、感受、欣赏、提高的过程,也是增强自主意识的过程。

另外,为了体现“自问”的梯度,活跃学程气氛,我们还在“预习训练”中增加了有关对课文熟悉情况摸底的题目,这些题目非常简单,只要读过课文,均能作准确的回答。如《最后一课》一文设计的题目为:最后一课听课者仅是学生吗?“我”在最后一课中的学习态度如何?为什么?等等。开始两次有少数同学由于重视不够,往往答错类似的题目,由于答错该题有特殊的订正措施,即在家长帮助下朗读(熟悉)两遍课文,并由该生在新课学习时复述该课文。此后出错的现象就很少了,基本上树立了自觉预习(学习)课文的观念,这就为学生热烈的课堂讨论创造了主观条件。

当然,仅此还不够,为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觉活用知识的意识,我们还注意创造客观条件。如在“预习训练”中,要求每位同学出一条利用前面已掌握的规律解决本课问题的题目,作为共同讨论解决的问题。学生对这类题目的讨论兴趣十足,争相发言,轮番辩论。这样,由于学生自觉观念的增强,就为充实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创造了主客观条件,学生在积极、主动、活泼、愉快中掌握了知识,真可谓“寓学于乐”“自觉成自然”。

 “自主”学习观念不仅注重在读文中培养,同时在作文训练中也不例外(此略)。

2、在“自构”中培养自悟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仅局限于教会学生知识和方法,目前已不能适应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自悟观念,不仅从中悟“意“,更要悟“法”、悟“道”、悟“情”。在总结“规律、方法”中接受新知识,丰富“自学”的内涵,优化知识结构。 

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具有个性特征,带有特殊性,但如果重视培养学生自觉的感悟意识,并从个性中寻找共性,从特殊性中归纳出普遍性,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是“劳动密集”型的高负低效劳动,而是“高附加值”型的低负高效劳动,学到的这种知识就会“增值”,这样,静态的知识就成了动态的知识,平面的知识就变成立体的知识,死知识变成了活知识,使已学到的整个知识结构得以优化。

如:学习《小橘灯》一文中关于制作小橘灯的动作细节描写部分,要求学生不仅要找出静态的动词,还要想象动态的制作过程,更要每人动手制作一盏小橘灯,从中悟“意”,并在班上交流评比。这样静态的课本知识就成为动态的活动体验,并走出课本,走向生活,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制作过程的同时,更进一步体会到文中“小姑娘”精神的可贵,并强调每遇到有关动作描写的内容,就应该采用类似的方法体会分析、体验悟“法”(我们常请同学在课堂上演示文中内容,有时则进行“课本剧”表演),这样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更透、更活、更富情趣。

3、在“自测”中培养自省观念。

“自测”实际是对“自问”“自构”的一个检测与交流,也是为以后调整学习提供依据,在整个学程中作为承前启后的纽带,对整个学程体系的完善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培养“自省”观念,主动发现不足尤为重要。

“自测”作为学程中的重要环节,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老师必须明确要求:拟题时要把握知识结构,既有题型比例分配和题量多少的规定,更有难易梯度和知识点迁移能力的体现,同时确定好标准答案。

其次是统一规定用时,各自交换测试,彼此监督,答完后统一交给出题者,然后各自评判,整个时间的分配全班统一。

第三,“自测”不仅是总结检验过去,更重要的是为了把握未来,因此,针对自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毫不留情地“爆光”,以便为“自馈”创造客观条件。

我们不仅在“预习自测”和“综合自测”中培养学生的“自省”观念,我们的单元及月度评估,更强调“自省”的作用,其要求和方法均上了一个台阶,为了使学生对自己的自学情况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我们设计了一份自测量化分析统计表(见附一),目的是让学生针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有效的定量分析(操作方法略);同时填写另一张自测技术分析统计表(见附二),对自测情况进行技术方面的定性分析(统计表的特点及操作说明略)。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检验自学技能和知识结构,为“自评”“自馈”找到科学依据,以利于裨补阙漏,完善知识体系,提高测评效能,使“自测”成为培养学生“自省”观念的有效载体。

4、在“自评”中培养自律观念。

“自评”不仅是对知识活动的评估和分析,也是对自我形象的优化和完善。严格自律,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材的基础,严格是外部条件的约束,而自律才是素质内化的高层次追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视学生自律观念的培养。为此,我们在“自评”中从以下三方面作手。  

(1)在时间上讲究效率。

(2)在空间上顾全大局。

(3)在形象上完善自我。

5、在“自馈”中培养“自觉”观念。

“自馈”既对已有的学程信息进行综合反馈,又自觉形成对未来学程的构思,它是一个新的起点。而“自觉观念”既作为学程中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又作为各种学习观念的基础,在观念的循环渗透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自馈”作为知识结构上升为观念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以作文的“自馈”(评讲)为例。作文的“自馈”,仍以学生为主,为锻炼学生识别判断能力,评讲时由各组推荐“代表作”,并与老师面批选定的作文权衡比较,选取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由学生在全班朗读,每读一篇文章,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自由讨论,然后全体同学竞相举手发言,评点得失,最后宣读该文批阅者的评语。善于思疑辩理是创新的开端。我们还规定,作者可在取材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对批阅有疑义的,当场主动地向批阅者咨询,并要求批阅者现场解答。这样,不仅使作者、批阅者从中受益,也使全班同学有了自觉展示自我的机会。锻炼了同学们的应变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至于总结,则是每位作者必须针对批阅者的批语,结合自己的文章谈得失,重点是对“失”提出修改意见,这就是“作后感”,要求字数100到300字,交批阅者审查合格后,该篇习作才算最终完成。这是落实“自馈”的最有效的措施。

这样,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不仅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使整个作文训练程序形成了立体优化的格局,而且使学生的自觉观念逐步形成,这就为各种观念的循环渗透、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更为进一步的成功自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取得的效果(略)

附一:     语文自测量化分析统计表(略)

附二:       语文自测技术分析统计表

因素失分 主   观   因   素 客  观  因  素   其  它因  素

方 法 态 度 能 力 试 题 老   师

审题不仔细 答题不完整 课文读得少 书写太马虎 听课不认真 复习不踏实 表达不准确 分析能力差 答题速度慢 题目难度大 要求不明确 内容超范围 老师未讲清 老师讲错了 重点未把握

各项失分

小记

总计

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   朱国云

Post:226005

E-mail:zhuguoyun@163.com

Tel:0513-3553083

〔附:朱国云,男,1986年7月毕业于南通师院中文系,后就读南京师大心理学研究生班,撰写的论文有近20篇获奖或发表,主编了《中考佳作》、《学生获奖征文集锦》,参编了《语文快速解题》丛书,出版了个人专著《花季集》。〕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