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7-05-18 手机版 | ||||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目标: 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①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习的故事导入。其实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你还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索相关故事 (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萤映雪;成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 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于劝学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文题背景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明初文学家。年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文集》。 关于“序” 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东阳)一位姓马的晚辈(马生)的临别赠言(序)。这是一篇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易错字 嗜(shì)学 砚(yàn) 逾(yú)约 叱(chì)咄(duō)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烨(yè)然 持汤沃(wò)灌 以衾(qīn)拥覆 绮(qǐ)绣 俟(sì) 缊(yùn)袍敝衣 多音字 容臭(xiù) 既加冠(guān) 僵劲(jìng) 2 四支僵劲 支---肢 “肢体” 皆被绮绣 被---披 “穿” 学生自读,梳理文意 重点字词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 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走:跑。 逾越:超过预定的期限。 以是:因此。 既加冠:已经到了成年。 患:担心,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曾经。 趋:奔,快走。 叩:请教。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稍降辞色:言辞放委婉些,脸色放温和些。 叱咄:训斥,呵责。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2.一词多义 以衾拥覆(用,介词)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 / 拿,把,介词)无从致书以观 (来,连词)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的,助词) 走送之 (代词,指借的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弗之怠:之:指抄书。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3.词类活用 笔.录 用笔抄写。(名词做状语) 腰. 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热水 今——菜汤 走送之 走:古—— 跑 今——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奔,快走 今——趋势卒获有所闻 卒:古——最终 今——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借 今——假期 5.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具体研习 (一)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二)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明确:得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之苦。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三)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四)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三、深入思考 (一)课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如第一段中一开始就运用对比,“嗜学” 与“家贫”这对尖锐的矛盾,意在刻画作者能克服困难勤勉好学。第二段写求学的艰苦情况。写家中穷苦、路途险恶等衣、食、住、行,这一切都表现一个“苦”字,目的是与同舍生形成对比,也表现自己外表虽苦,内心却乐。对比中无不是从正面教育勉励马生。 (二)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四、延伸拓展: 宋濂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李建国 |
·语文课件下载
| |||
![]() (可直接打印)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