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挑战教师素养(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四川省遂宁师范学校 翟玉泉 629000 提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从小学到高中都要开设研究性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什么特点,它对教师素养有什么要求,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语文 研究性学习 教师素养 《纲要》规定,从小学到高中都要开设研究性学习并作为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有两个概念,即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本文所称研究性学习指学习方式,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采取自主探究和发现式的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研究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既有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式学习。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实践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现代语文观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无处不语文,吕叔湘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习语文。”语文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探究性。语文内容丰富广泛,不管是已知世界还是未知世界,都需要学生去探究。同一内容内涵多样,就如一个人物形象,不同的人由于其学识水平、生活经历等差别,往往理解千差万别,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学生面对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疑问,许多东西需要学生自己去研究,老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语文知识教给学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只有学生自己探究发现,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机部分,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问题的结论。 第三,开放性。一方面,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内容无边无际,不再局限于课本,研究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体现出开放性。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老师只是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控制者,从学习内容到形式都显示出明显的开放性。再者,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突飞猛进,网络的迅速发展,不仅使语文知识迅猛增加,而且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多、速度不断增快,更显示出学习的开放性。 第四,综合性。语文既是基础学科,又是综合性学科,内容包含一切已知和未知世界,一切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世上已有的和没有的,都可能进入语文教材,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迅猛发展,许多新科技知识已进入语文教材,语文学习资源涵盖世界一切,因而语文研究性学习必然涉及到世界一切。即使就某一个具体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也常常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比如理解一个文学形象,就会综合运用哲学、美学、文艺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理解小说结构,就可能涉及文艺学、美学、建筑学、数学、美术等理论。 第五,自主性。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参与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完全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学生想研究《红楼梦》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就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方言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研究性学习自主就自主在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方式。整个研究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表现形式等都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 第六,体验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语文学习重在学生领悟、体验,对已有知识的再认识、再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意识和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往往不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所追求的结果。学习一个知识,不要求所有学生答案一致,更不可能要求学生达到相同程度;很多问题不可能有唯一结论,只要每个学生有所领悟、有所收获就可以。比如欣赏诗歌,欣赏的过程就是读者的生活经验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创造新情境和新形象的过程,结果就是读者获得某种体验。这种体验过程就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追求的目标,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和结果。 第七,基础性。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研究性学习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它着眼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基本素养形成的基本途径,必然对其他学科学习起到基础作用。 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素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将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上海市普通高级中学研究性课程的实施指导意见》指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职责是:“教师要承担起指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和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职责。要注意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年级组在组织、统筹、协调上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分享。”面对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师应该在这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素养。 第一,具有现代教育观,包括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重过程、重个人体验而不重结果,看重学生个人独特体验,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知识灌输给学生。传统教育观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学生的学习就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是一种以被动性、接受性、封闭性为特点的接受式学习,把内容丰富、情感浓厚、富有情趣的语文材料变得支离破碎、枯燥乏味,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评价注重知识掌握的结果的考察。现代教育观认为师生都是主体,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建议者、指导者、促进者,学习方式应该是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探究的。教学注重目标的整体性,注重学生体验的独特性,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观才能真正履行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职责。 第二,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生活中处处时时都用到语文,必然遇到各方面问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更决定了学习研究的问题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教师树立“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才能扮演好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 第三,成为高水平的研究者。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燕国材教授说:“教师要有一桶牛奶的高业务素质,才能使学生形成一杯水的业务素质”。如果说,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产生了经验型教师,那么,要适应研究性学习,就需要研究型教师。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十分珍惜教师这种特殊的师表作用,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的研究成为自觉的行动。研究性学习是植根于语文实践的,技能性、操作性很强,教师必须亲自实践而不是纸上谈兵,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研究。如学生要研究某个文学形象,教师对文学形象的研究方法、途径、规律等缺乏研究,又怎么指导呢?研究型教师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思考独特、思想开放、兴趣广泛、知识广博、善于摸索、勇于探险、善于与同事合作、尊重科学、坚持真理等。 第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语文内容的广泛性、外延的无限性决定了研究性学习必然涉及广泛的文化背景,教师不仅要有深广的语文素养,还要有跨学科素养,如政治、经济、天文、地理、艺术等素养,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否则难以很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教育家蔡元培说 :“习文科各门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中的某种。” 德国化学家希腾贝尔强调:“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正懂得化学。”语文教师同样如此。其实,不难发现语文与音乐、语文与书法、语文与绘画等都有很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师需要学习的包含一切知识,不可能给学生说老师只懂语文知识,其他的都去找别的老师吧,即使可以,总比不上你能解决好吧。 第五,具有合作意识,学会合作。尽管一个教师可能具备广博知识,但远不及语文涉及的范围之广,不及学生学习范围之广;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知识,对多数老师而言,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的所有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比如,研究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描写艺术,不仅涉及文学知识,还涉及音乐、美学、科研等知识,语文教师可能懂得一些,但一般不及该专业教师那么系统和深入,如果与相关学科教师合作,对学生的指导必然更有效。 第六,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虽然有教师指导,但学习组织形式不同于以前那种单一的班级授课,而呈开放态势,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组织管理难度。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才能使学习有条不紊,使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第七,有较强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离不开信息的搜集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知识、方法、能力等很有限,而且不同学生知识的多寡、方法的优劣、能力的高下有所不同,他们各自遇到的困难不尽相同,教师要能够及时有效地给予帮助。同时学生收集的信息真伪互杂,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去伪存真。互联网迅速发展,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特点,无疑非常适合语文研究性学习,网络的使用和信息的处理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有用的信息。因此,较强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师生角色,对教师素养提出了全新挑战,教师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才能适应新角色的要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参考: ①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②刘邦凡 何光全《试论教师素质教育》,《师资培训研究》1999年第3期。 ③《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育部教基[2001]6号。 ④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⑤《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⑥燕国材著《素质教育概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⑦吕世虎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7。 作者邮箱: sncdjy@126.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