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说课稿 2017-02-06 手机版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下面我准备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上阙描绘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则紧承上阙,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了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的第一课,这也是高中语文中唯一的一个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单元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

同时这节课的教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接触的正式的第一堂语文课,在这以前,我们虽然已经对高中语文的编排体系、教学内容、学习要求和高考语文的一些特点给学生讲解过,学生已初步明白了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些要求,可能对高中语文有了一定的新鲜感和较浓的兴趣,但这毕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所接触的第一课,这堂课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高中语文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在加之《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高考的《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尤其是对高考题的第二卷中诗词的鉴赏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也仅此这一个单元,所以不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3、教学目标: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 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同时语言精炼具有表现力,往往一个词就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在欣赏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体味诗歌的意境。《沁园春·长沙》 是一首很出色的抒情诗,诗人借用古诗词的体裁抒发现代的革命激情,使古代的体裁焕发时代的生机。毛泽东的诗词不仅常常借用古诗词的体裁,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是独具特色。根据课标和教材感悟诗情诗意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学会欣赏诗歌的画面美、通过吟诵、点拨,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帮助学生依据文本建构秋景图。

(3)做到知人论世,为学生补充讲解毛泽东早期的革命战争经历,把握作者情怀,激发学生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4)把握本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即事抒情的手法。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以及一年级学习诗歌时只要求解决字音形的问题和诗歌的主旨即可,而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划新教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不仅应掌握有关的诗歌的基础知识的运用,还要重视提高学习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要达到以上目标,就要求学生能够体味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而意境和情感往往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因此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意象。 

由于距离革命的年代有些远了,学生对有关革命的诗文有抵触的情绪,导致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且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 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 我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1)准确理解诗歌的意象。(2)掌握本词借景抒情的手法。

难点: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5:课时:两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学情

从情感上来说,同学们对毛浙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么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浓厚的兴趣。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说教法

诗歌有节奏和音韵的美感,要培养学生体味诗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要使学生切身的体会诗歌最直接表露的美。而中职学生不爱朗读, 对诗歌感情的体悟也比较肤浅。出于对诗歌体裁的特点及学情的考虑,我采用诵读法为主其它教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首先,采用诵读法。在课堂上播放示范朗诵、学生自读、个别学生试读、 全体学生齐读,穿插进行。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完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关于诗歌语言方面的要求,同时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从而唤起他们的真情。另外,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其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通过直观的展示湘江秋景图等相关图片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最后,就是提问分析法。在诗歌的分析过程中,我围绕教学的重点向学生提及有关意象意境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如“看” 字所领的意象色彩鲜艳,景色开阔, 生机勃勃,让学生体会诗人不同于“悲秋” 的主题,体现出对作者乐观态度与积极的心态。通过意象意境的分析,从而完成教学的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到诗人积极昂扬的情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堂课我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本课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情感教学法。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感氛围。 具体到本课的教学:我准备采用我教学诗歌的方法,“读——悟——写”的教学方式,尽量营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投入到诗词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以朗读为主,进行背诵。在读的过程中,去领会和感悟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最后就是让学生把对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用自己的的语言描绘出来。

3、说学法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还应当注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思考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鉴于此,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意境绘制“湘江秋景图”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评点谁的画更符合词的意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 

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联想其它有关“秋” 的诗句进行比较,比如:将杜甫的《登高》和这一首诗作比较。毛泽东是一位有政治家胸怀,军事家气魄,独具魅力的诗人, 仅凭一首诗歌是不足以了解他的。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我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比较。学生在课堂上联想《沁春园·长沙》,有助于体会诗人广阔胸襟和磅礴的气势。比较一些其他写“寒秋”的诗词与课文进行比较(比如与杜甫的寒秋名作《登高》 相比较)。另外,“知其人, 知其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对于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在课外查找有关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提高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学常识。    

三、说教学程序

1、导入

人们常说:“心有多宽,天有多高。”纵观古今伟人,无一不具备宽广的胸怀,能见人所不能见,想人所不敢想。就连一只小小的青蛙,在他们眼中也足以用来抒豪情、显壮志。现在我们就来看一首《咏蛙诗》。(教师点击展示该诗)想不想知道他是谁?他就是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他的一首词 《沁园春·雪》。

(教师引导明确“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相同词牌名的词 《沁园春·长沙》(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

   2、分步实施     

第一步: 解题。沁园春是词牌名,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沁园春·长沙》,对沁园春这个词牌名有所了解,所以只做简单的介绍。同时由题名、括号内的时间及小注我们可以知道这是诗人的1925年在长沙写下的。 进而对作者些这首诗时的相关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本诗。    

第二步: 朗读诗歌,品读鉴赏。诗歌的美在朗诵中得以最直接的感知,我在课上放朗诵的示范带,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气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接着让学生集体朗诵, 然后请学生谈一谈对全诗的感受。    

第三步:细读上阙,品读鉴赏。要求学生将前三句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明确前三句的信息——交代了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人物(诗人自己“独立”)。“独立”,表明是一个人,虽为“寒秋”,却独自一人伫立在微寒的秋风之中,体现了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也显示了诗人充当中流砥柱,顶天立地的气概。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同时也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与联想。

第四句的“看”字作为领字领起后面的景色,我重点从景物(山林江舸鹰鱼)及景物的修饰词入手分析。分析在写景中由远山层林到近江百舸,由仰视“鹰击长空” 到俯视“鱼翔浅底”,全方位的视角,描绘出一幅立体的风景画。在这些修饰词上,用语精准(如“染”字),大气(如万、层等),色彩鲜艳(如“红”),动作性强(如染、 争等)体现出蓬勃的生机。 接下来请学生描绘他们读过诗后在课前画下的秋色湘江图,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一幅从网上找来的秋色湘江图,让学生评比两幅图的优劣,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诗歌语言所营造的画面美。  

 明确:①概貌:“万山”,写山势之绵延;“层林”,写树木之深茂;“漫江”,写河水之充盈;“百舸”,写船只之众多;“长空”,写秋空之开阔;“浅底”,写江水之明澈。通过这些景物突出了秋之概貌———壮阔、深广、明丽。②色彩:“红遍”“尽染”“碧透”,写出了秋的绚丽浓重。③力量:“争”“击”“翔”写出了秋的强健自由。通过概貌、色彩、力量三方面的描绘,我们可知诗人笔下的秋天是壮阔、深广、明丽的,它的色彩是绚丽浓重的,它的力量是强健自由的。(学生此部分的回答是零散的、片段的,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合,得出综合性的认识。整合的方式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多种多样。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入诗歌意境。在鉴赏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整合、概括、提升的综合能力。)

 第四步:细读下阙,品味情感。诗人从“怅” 字转入抒情,带出下半阙忆事抒情。所以在这里要对毛泽东少年时期在长沙的活动作一些介绍。然后分析重点的词如:

明确:“恰”“正”“方”极写出他们的年华之美,“茂”“遒”极写出他们的才情之美。

明确:“击”与“遏”是两个充满力度的词语,吟咏这三句,我们感觉到一股强劲的力量扑面而来。这种力量不仅是来自身体的,而且是来自精神的。

“携”“侣”“同学”等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峥嵘”“稠”有时代特点,“恰” 字引起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重点分析最后一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会诗人的一番少年豪情。结合上阙“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要学生思考诗人在下阙是否已经做了回答。由此,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一腔少年拿云志,由象入境,由景入情,突破难点,完成情感目标。  

 拓展教学

《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

设计的目的:拓展教学环节只设计一个问题,将《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阅读,属于同一词人不同作品的比较。设计的优点:首先符合学生学情。其中《沁园春·雪》是初中学过的文本,然而《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语文的第一课,将两者进行比较,设计这个问题明显具有初高中语文衔接的作用,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其次,紧扣文本的关键词。虽为不同的关键词,但是在内容上有相似性。“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而“同学少年”包含词人在内“风流人物”,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

设计的缺点:拓展教学环节一般是课堂教学的尾声,设计的宗旨就是对高一的学生有激励作用,鼓舞他们要像毛泽东一样的青年有理想。如果是这样,就有“抓住课堂最后时刻进行填鸭式的情感教育”的嫌疑。

三、结课   

在结课前安排全班集体诵读,带领学生再次回味诗情,体悟诗境。然后对《沁园春·长沙》的情感、主题和艺术特色做简要的回顾和梳理,并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作业布置    

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要求学生背诵全诗,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体会诗歌的美。

2、结合本诗,将它扩写为一篇抒情散文,要求字数不少于五百字。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创作意图进而加强对本诗艺术层面的理解,提升诗歌的审美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预习第二课《宽容》 序言。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试着体会两首诗歌完全不同的审美倾向,两种不同的诗歌之美,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重点,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同时还要精练,才能有使用价值。  

五、教学反思

本课追求的是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展开,努力促成学生的精彩生成。

锻炼相应大胆联想和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

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

 

谢离陌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