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语文教育”(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七大山人 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用语言来表述的文化。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语文就有“大语文”和“小语文”之分。“大语文”对应的是广义的文化,其范围甚广,“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语文”对应的是狭义的文化,而狭义的文化,按胡绳的说法,就是“意识形态的总和”。 高中阶段,笔者认为,应实施“小语文教育”,即意识形态教育。何谓意识形态?《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注解的:“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因此,实施意识形态教育,就要摒弃“语文=语言+文学”的偏狭理解,“跳出语文教语文”,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道德全面开花,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语文教材应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变“语言”本位为“意识形态”本位。 近年来,我国语文教材已由“义理”本位逐渐过渡到“语言”本位。“义理”本位容易使语文课泛政治化,其弊病有目共睹。而“语言”本位,虽然较“义理”本位进步,使语文的学科特征得到彰显,但语文课却变得僵化了。初中语文抓“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语言”本位的副作用还表现得不明显;而高中语文在“听说读写”之外更强调“思”,但“语言”本位的教材却提供不了“思”的广阔素材。加上高中教师由于长期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习惯于以教材为纲,其教法也大体上沿用初中语文的那一套。其结果是语文课贫乏无味,语文教师出力不讨好。笔者的许多初中学生自云上高中后语文学习收获甚微,有的根本懒得听高中教师那种味同嚼蜡的讲解,此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是“意识形态”本位的具体要求。高中语文教材不能仅限于“语言+文学”,还应综合历史、艺术、哲学,甚至自然科学。美国的语文教材从小学起就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综合,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之后都有一个“connection”,即“和其他学科课程的联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二、语文教师应是“杂家”,语文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 针对当前的课改,有人批评说:“语文老师不要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此种批评笔者不敢苟同。从历史上说,语文本来是地主,土改以后,才只剩下一亩二分地的。在我国古代,语文就是一切,知识分子学的是语文,考的也是语文。《论语》、《史记》、《本草纲目》,在古代都属于语文的范畴,而今天则分别属于哲学、历史、中医学了。打个比方:古代语文就象一个大筐,筐里面装满了东西;后来废除了科举制度,引进了西方的格物致知,连人家的筐子也引进来了;新筐子比老筐子多而且“科学”,于是人们开始分拣,把老筐子里的东西按照新筐子的标准归类;最后剩下的,就成了今天的“语文”! 今天的语文,说得不好听一点,是屠夫卖完了肉剩下的几块骨头!能把骨头烹饪成美味的高手,真还不多,魏书生算一个! 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只有反璞归真,打破学科界限,实施笔者所说的“小语文教育”,才能摆脱当前的困境。只有将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各类学科知识融入语文课堂,才能打造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语文新课堂。而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就必须是“杂家”,文史哲皆通,天文地理广泛涉猎。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一桶水”乃至“一口井”,而应努力成为“一条河”。一条宽广而又充满活力的河流,哪怕浅一点,也比“一桶水”乃至“一口井”作用更大,影响更深远! 三、抛开“例子”说,把每一篇课文都当成“引子”。 曾有人请教已故著名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数学怎么教”的问题,孙老师说:“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这是一种非常高的教学境界,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该如此?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受叶圣陶“例子”说的深刻影响,把教材当典型,“吃透大纲,吃透教材”,成了广大教师的不二法则。语文教学研究成了教材研究,以及适应教材的教法研究,鲜有超越教材“另立山头”的举动。“例子”说在规范语文教学的同时,客观上剥夺了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抑制了教师的聪明才智,理应遭到抛弃。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能把一堂语文课囿于一篇课文的单纯教学,而应变“例子”为“引子”,在教学中广纳百川,充分发散,让学生能学习、吸收到更多的知识营养。唯有这样,才能做到“举三反一”,才能让学生走进真正的语文,培养出真正的语文能力。 作者邮箱: qidashanren@hotmail.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