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三首:相见欢、醉花阴、破阵子 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6-12-09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情感。

3.能总结词的意境,体 会 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古有曹操,今有毛泽东。他们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 在 文学领域均有建树。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位国君在文学领域被 称为词中之帝、天才的词人。他就是 南唐后主李煜。然而李煜在政治上却是一个昏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唐后主李煜和他的《相见欢》。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自由读

四、学生范读,师生共评

五、齐读

六、内容分析

1.通过反复朗读,你读出了词人的何种情 感?

明确:用词中的语言表达就是“离愁”。然而,此词的“离愁”,沉重哀伤,不是单纯的男女间的离愁别恨,而应该包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这还得从李煜的人生经历说起。

2.李煜的人生经历(或本词的创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 南唐中主李 第六子。961年6月李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15年,史称南唐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975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 ,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被送解到汴京,宋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为违 命侯。太宗即位后,晋封他为陇西郡公。

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 ,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这种药,人吃后状如机弩,前仰后合,就 像被拉开又放手的弓,一会儿直,一会儿弯,如此数十回,便一命呜呼)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作为降王,宋太宗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但是他们却剥夺 了李煜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晌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长歌当哭。

3.在了解了作者之后齐读(语速稍慢)。

4.再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抒发了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5.词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

(1)分析上阕所绘之景。

词人独自凭栏,抬头是残月一钩,俯首是寂寞梧桐。梧桐, 在古典诗词 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 的物象,“梧桐 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 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等等,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是由君主沦为囚徒的李后 主呢?想当年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是“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 萝”(《破阵子》)。而如今  ,却被锁在深院之中,怎不生亡国之痛。

(2)你从“无言独上西楼”一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苦闷、孤独之感了吗?

词人独上西楼的“独”字与从前形成鲜明对比。从前上“凤阁龙楼”陪伴着的是“春殿嫔娥 鱼贯列”。爱妃宫娥,前呼 后拥。还有 大周后、 小周后的陪伴,其乐融融,欢声笑语自不待言。而如今却无人共语,有一肚子的苦楚没处诉说。凭栏远眺,“三 千里地山河”均成了别人的,何时还我自由之身。想罢不禁泪如雨下,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一齐涌上心头。

(3)下阕直抒愁情妙在何处?

愁本是抽象的,如何把抽象之物具体化,让读者可感?很多诗人词人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愁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 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6.总结。

这首词作者善于用平常、朴素而又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表现出深刻而又真挚的思想感情。虽然 这个亡国之君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词作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读读李煜的词吧,也许你也会“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七、布置作业

1.读李煜的《虞美 人》《望江南》《相见欢》《破阵子》《浪淘沙》。

2.摘抄名句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被作家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确,她不仅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的词更是令人爱不释手。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和她的《醉花阴》。

二、 教师范读

三、学生自由读

四、学生朗读,师生共评

五、齐读

六、内容分析

这首词表面上写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 实际上,它所表现的是词人在重阳节深切的思夫之情。李清照与赵明诚在青州归来堂生活 了近十二年,赵明诚于宋徽宗宣和二年到莱州做官,李清照暂留青州,又作一次分别,再添一份离愁。这是一种出于伉俪情深而又不得不多次分别的别绪离 愁,是人世间恩爱夫妻分别时所常 有的“愁”,只是情感丰富的她对此更为敏感,表达得更细腻、更形象、更婉妙。她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感情。

《醉花阴》是一首怀人词,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孤独 寂寞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处不在。那么词作是借助哪些内容抒发孤单、思念之情的?(学生 自由表述)

明确:

1.思念恰逢是重阳节。

此词一题为“重阳” 或“九日”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共 同饮酒赏菊,如今只有自己,怎能不倍加思念在外的丈夫?“佳节又重阳”既点明了时令,也暗示 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2.思念是由白天到 黑夜。

(1)“薄雾浓云愁永昼”,发愁的是词人,而 词人 却说是“薄雾 ”和“浓云”发愁,白昼如此漫长。这种 拟人化的写法实在是妙不可言。使人感到不仅人在愁,物在愁,天也在愁,地也在愁,简直愁满宇 宙,不写人愁人更愁!

(2)“瑞 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天气阴沉,香已燃尽,渲染寂寥无聊的环境氛围。漫长的白天终于熬过去,可怕的长夜又在等待。

(3)“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句中的“凉”如何理解?

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赵明诚。婚后的 头两年,夫妻形影不离,日日相守。而今离别虽然短暂,但对于新婚不久的李清照实在是难以排遣。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也许她又想起上元佳节那一天,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 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太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  袍,足登粉底缎靴,眉清目秀, 风度 翩翩。赵明诚连忙起坐,惊问尊姓大名。那书 生举止潇洒,还了一揖,答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 谊。 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来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国寺。游过了大相国寺, 踅进一家外灶内堂的小 吃铺里,赵明诚专拣那市井之人惯吃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 小泥人之类的玩物。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回忆是甜蜜的也是痛苦的。因此, 愈发觉得自己孤  独寂寞,无限思念涌上心头。

3.思念让人消瘦。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词人以花喻人来表 现思夫的深切。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词人睹物思 人,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 评点,不 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 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

(2)扩展。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 龙吟》)等等。李清照的《如梦令》中也有一妙语。“绿肥红瘦”,既形象又新颖。绿意肥得逼人,花瓣瘦得揪人。一个“瘦”字将惜春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深切关怀。

4.总结:这首词用叙事的方式,表达出 作者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得沉重而高雅,写法上值得借鉴。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李清照词中名句。

2.阅读梁衡的文章:《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 

第三课时

一、导语

和范仲淹一样,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  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词“悲 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 与同时代的大 多词人风格迥异。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的《破阵子》。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自由读

四、学生读,师生共评

五、齐读

六、内容分析

1.分析词的标题“为陈同甫 赋壮词以寄之”的意思。

(1)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

(2)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 ,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与世长辞。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3)壮词:雄壮的词。

2.结合作品来理解壮词。

这首词题为“壮词”, 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和豪 迈意 气,道出了英雄的 一片壮心。词按照一般写法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首词完全打破了这种格式,前九句一气呵成,语意连贯,构成一段。末句大转折,理想在现实中破灭,自成一段。

(1)“醉里挑灯看剑”一 句是写现 实的,如何与“壮” 字联系起来?

作者挑亮灯火,红光四射;抽剑出鞘 ,寒光逼人。红 光和寒光交相辉映,渲染出征前特有的壮烈气氛。用“挑灯”“看剑”行动的壮来反 映气概的壮。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表现了场面的 壮观、热烈。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明确:八百里连营场面阔 大,气派非凡,仿佛看到威严如山的军营内,刀斧林立,直指苍天;旌旗飞舞,哗哗作响;红灯高照,光华四射。金盔铜甲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刀枪和盔甲不时发出摩擦碰撞的声音;将士们求胜心切,雄姿奋发,雄壮的军乐和响彻长空的号角声汇成一片。浩壮的军容,雄壮的军乐突出了士气 之壮。

(3)“ 沙场秋点兵”,使人感到这支士气高昂的队伍的赫赫军威。到了秋高马肥,正是用兵杀敌的好时节,战场上正检阅军队,准备长驱出征。只用五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

(4)作者带兵出征,可写的东西很多。但作者并没有兼收 并蓄,不分主次。那他选择做文章之物是什么呢?

明确:军队生活中常见的马和弓。

(5 )“的卢”,良马名。据《世说新语》载,刘备在襄阳遇难,的卢载 他一跃三丈,脱离险境。后来用“的卢”形容 善战的良马。

(6)“弓如 霹雳弦惊”,“霹雳”比喻响声 如雷。 

以上两句仿佛让我们看到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战马,手持劲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历历在目。这是壮词壮景的进一步烘托,是壮词壮意的进一步生发。

(7)“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字里行间 洋溢着爱国激情。

3.词的前九句话通过想象写军容的雄壮威武,写作者的 壮志豪情,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4   .“可怜白发生!”由想象回到现实。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 作者为什么只能在梦中回到沙场杀敌建功立业。而现 实 中作者又是怎样呢?

1181年,辛弃疾42岁时被免职,闲居江 西农村二十年。他本可以过奢华的生活,终了一生。然而,他把收复失地,洗刷国耻作为毕生的 事业。最终也无法遂心愿。在词作中,作者壮志难酬,却将一腔热血熔铸成慷慨悲壮的词作中,表现出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结尾一句表现了壮志难酬的 无限感慨 ,揭示了理想与 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 ,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 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七、布置作业

背诵《青玉案•元夕》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