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6-11-29 手机版 | ||||
一、教学目标 1. 复习所学,翻译课文,熟记重点字词; 2. 了解韩愈及其写作背景; 3. 欣赏韩愈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欣赏韩愈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使用讨论法、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 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2. 请学生快速翻译课文,发现学生仍没有掌握的地方,加以强调。 (二)导入新课 1. 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有关韩愈的介绍,强调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2. 介绍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并点明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为学习新课,谈论“传道”、“师道”做铺垫。《师说》里的“道”指的是儒家思想,“业”指的是儒家经典。 (三)学习新课 1. 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和韩愈的《马说》。 师说,就是谈一谈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 介绍写《师说》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更加了解韩愈及其生活的时代 古代教育史表明"唐朝尤其是前期"学校教育长足发展" 甚至早于西方一千多年设立了实科学校,“被誉为达到了世界上和中国空前的昌盛程度”。安史之乱后官学教育虽有些衰落,但经学、文学大家的私人教学和乡村私学反而有较大发展,韩愈就曾从独孤及、梁肃等学者游学,李翱、李汉、皇甫湜、孟郊,张籍等则均师从过韩愈。韩愈的好友柳宗元遭贬柳州,“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可见,当时并不存在一种普遍厌学、“耻师”风气。《师说》也承认童子“择师而教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所谓“耻学于师”究竟针对何人? 在韩愈的时代,虽然仍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高门”、“公卿大夫”一类用法,但在韩文中的“士大夫”除了与官位相联系外,却更多地与科举进士背景相关联。中唐以来,由于科举取士弊端丛生、得举者趋利忘道、攀附权贵。我们由此可以判定韩愈所谓“耻学于师”者就是指那些有进士背景的当朝权贵及其子弟。 众所周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独尊权威地位屡受佛道冲击。唐王朝为扩大统治基础,整合重构意识形态,佛道地位交替提升,儒家道统不断削弱。唐代官学虽也设有儒家经典课程,但由于“科举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遂出现“末学之驰骋,儒道之不举” 的“取士之失”致使“生徒不以经学为意”。如此一来,儒学经师地位自然每况愈下。 此外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垄断了政治和经济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上层士族子弟凭借其高贵门第就能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了韩愈所处的时代,这种风气依然存在。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写作此文予以抨击。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3. 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在说什么? 第一段是文章的主旨段,首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开门见山指出这篇文章要说的内容——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接着韩愈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框架对这篇文章要说的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的描述。 让学生从第一段找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原句,“是什么”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什么”即“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怎么做”的结论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了得到这一结论,韩愈在之前还进行了说明,即“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概括每一部分说的是什么,之后得出下列总结。 是什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的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为什么:去惑必从师 老师的必要性 怎么做:凡有道者皆吾师也 从师的标准 (2)又是怎么说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文章的第二、三段,在整体上是正反论证相结合,第二段使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第三段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文章第二段从反面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从师的重要性,开头首先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感叹开头,感叹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造成严重的后果——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接着以三个对比来描述现实社会出现的问题。第一个对比——“古”与“今”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第二个对比——“少”与“长”对比(“爱其子”与“于其身”)第三个对比,“贱”与“贵”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文章第三段从正面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说明从师的标准,呼应自己第一段倡导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用孔子从师的事例证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正确性。 (3)在论证过程中,语言上有哪些特色?(这一教学步骤主要是让学生对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A. 对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式整齐,增强了表现力。 B. 顶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C. 语气词:文章的第二段中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其可怪也欤”中的“欤”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这些语气词的使用,加强了语气,起强调作用。 五、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 议论文三段论: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提出问题):古之天下必有师 本论(分析问题):师道不传,严重后果 三个对比 结论(解决问题):从师标准 写作缘起:嘉李蟠,行古道 郜秋景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