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指瑕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2016-11-03 手机版 | ||||
广东省惠州市光正实验学校 吴定刚 高考,是我国最重大的考试,试卷的命制质量当然要求就非常高,特别是全国卷,由于使用覆盖面广,又是体现国家水平,质量要求更是非同一般。但今年的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的命制质量却不尽人意,卷中有多处失当甚至错误,显然与“全国卷”的名头有些不符。在此,我不避浅陋,一一指出,以就教于大方。若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促进全国高考试题命制质量的提高,则喜出望外了。 一、论述文阅读 甲卷第1题B项: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该选项应该是一个正确的选项。这项作为“不正确”的答案,错误出在“本质差异”,出题者以为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是没有本质差异的,根据是原文“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一句。 这个选项正确的原因: 其一:原文说“本质区别并不明显”,并不等于没有本质差别,只是“不明显”而已。B项所说的完全可以作为传统故事与早期小说之间“不明显”的本质差异。 其二:“本质区别”在不同的语境中,可理解为“根本区别”或“最大差别”,那么说“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最大(根本)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完全不违背原文的意思。 其三:原文和B选项所比较的层次不同。原文是在传统故事、早期小说//传统故事、现代小说之间在进行比较,结论是早期小说和传统故事没有明显的本质差异,现代小说和传统故事有明显的本质差异。而B选项则是在传统故事与早期小说之间进行比较,单纯地在这个层面进行比较,就不能简单地用原文来套,比较的层次变了,结论也会不同。在原文比较层面中不是本质差异,在B选项的比较中就可以作为本质差异。 乙卷第1题B项: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这是一个错误的选项。 根据原文意思,《尚书》就成书于商代。原文说:“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完全没否认《尚书》成书于商代,只是说后来西周时被改造过,不够原汁原味罢了。 乙卷第1题C项: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这个选项命制不合理。 “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是从原文引用的胡适原话“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转化而来的,“缩短二三千年”涉及的是历史知识,“诗三百篇”涉及的是文史知识,要凭借历史知识和文史知识解答论述文阅读考试问题,有失偏颇。 丙卷第1题C项: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第一,这个选项命制不合理。 该选项是根据原文中引用的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的一段话来进行命制的:“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很显然这考试的是考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作为现代文阅读考试,以文言文作为阅读材料来命制选项,显然不合理,尤其作为答案选项不合理。 第二,这个选项命制错误。 这个选项对王国维的原话诠释是正确的。 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这段话,显性意思是:有些史学家疑古过了头,精神是可取的,但可惜的是没有充分地处理古史材料。王国维为什么替他们可惜,不就是他们出错了嘛。错在哪?不就是疑古过头了嘛。所以,隐性意思:如果充分地处理古史材料,就不会疑古过头了。如果加上文中紧挨王国维这段话的一句补充说明——“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 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王国维这段话的隐性意思就更加明显,认真研究了《山海 经》、《穆天子传》,就不会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了。 本选项的错误点是不是“就不会‘疑古’”与原文的“疑古之过”的不同呢?其实,出题者的文字排列顺序,使前后句之间有了互相诠释限制的功能:“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后句对“就不会‘疑古’”进行了诠释限制,使之与王国维原话表达的内涵外延完全相同了。 丙卷第3题C项: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这个选项命制错误。 这个选项应该不正确。该选项错在“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这是典型的无中生有。 其一,该文讨论的论题是“文学作品中有历史”,至于文学作品的手法问题通篇未曾涉及,完全不在讨论之列,与本文议题无关,所以,对于本文来说,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就是“无”。 其二,即使讨论“文学作品中有历史”隐含了一个前提——文学作品处理题材的特殊性,这已被本文作为一个人所共知的已知前提,也是本文论题提出的基础,在本文中,史学研究者们根本不用想也不会想什么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问题。加之选项的命制者在前面用“在他们看来”领起,强加之嫌昭然若揭。 其三,即使本文讨论“文学作品中有历史”与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有关,那也只是关联到一个体裁类——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共性问题,与具体的作品之间的艺术手法差异完全不在同一个层次。 如果把这个选项换成“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倒还勉强说得过去。 综观今年全国新课标题甲乙丙三卷,整体上还存在下面三点严重不足: 1.出题多着眼局部细节,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考试不够。 2.出题多着眼对文句一般语义的理解,对文章的体裁特点——议论文特质照顾不够。 3.出题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试显得单一,题目之间能力的层级、角度变化不够。 二、古代诗文阅读 甲卷第6题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这个选项命制不合理。 其一:本选项考的是“帑”字的理解,“帑”字在初高中课本里没有,而考生根据前后文也不能够猜测出正确意思,来认定“筹措”的错误。 其二:寺丞锺化民拿库银,说成“筹措”虽然不是很合理,但也不是完全不通。拿库银也是可以认作“筹措”的途径之一的。如果选项作这样陈述——“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多方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才算完全错误。 甲卷“古代诗歌阅读”选诗不合理。 本诗造句怪异,毫无规则可寻。一是“画工如山貌不同”句,无论是把画工比作山还是把画工画的马比作山,都不合适。再说,“画工如山貌不同”按诗歌表意脉络写的应该是别的画工画得不好,但“貌不同”应该是写画得好才对,难道都画的一样才是好吗?二是“一洗万古凡马空”句,关键词“空”字怎么安放怎么理解都不能落实。 尽管诗人的诗歌造句因概括简练的需要可以有各种个性化造句的自由,但流于怪异就不适合作高考阅读材料了。 甲卷第8题: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该选项命制不合理。 第一,设问不合理。“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一问,可以有三种理解:其一,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方法是什么。其二,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的原因是什么。其三,“一洗万古凡马空”的含义是什么。考生究竟要回答哪一种呢?实在让考生无从下笔。 第二,问与答的联系简单直白,无法作简要分析,也不具有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难度。考生面对本题的设问,完全可以这样回答: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答:九重真龙出。 曹霸是怎样做到的?答:惨淡经营。 这算什么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你叫考生怎样“简单分析”? 甲卷第10题(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该题命制不合理。 这题作为理解性默写题,对理解内容的表述模糊宽泛,可填写多个答案。 答案一:一肌一容,尽态极妍。(这是试卷给出的答案) 答案二: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缦”就含有美丽的意思) 由于“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一句后面是逗号,句意断开不明显,以至答案二比答案一更准确。 乙卷第8题: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本题答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正确的理解应是: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 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诗的一、二两句是破题“望”汉江,写汉江的宏大与形态;三、四两句则是“想”汉江的过去,溃堤泛滥,浊浪如山,冲毁了中原。这四句诗写出了汉江的狂傲不羁,为害中原的灾难景象,暗示江中有“任公子”垂钓的巨鱼为害。只有这样理解,才符合“溃”“豁”的含义,才能落实“三吴不足观”的论断,才能和“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构成对比。 正确的答案是:前四句写汉江迂回万里、支流众多、水流浩大、江水溃堤、泛滥中原的灾难景象,暗示六朝灭亡前后兵连祸结、生灵涂炭、国家分裂的惨淡局面,和下文写江水平稳流淌,国家统一,国运昌盛形成对比,突出诗歌主旨,为颂扬唐朝圣功做铺垫。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甲卷第11题第(1)小题B. “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这个选项没有错误。 参考答案说是“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错,这是没道理的。第一,主人公“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一句,如果语境中没有明确的否定,肯定包含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话是人的特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能和人割裂开来。第二,恰恰相反,语境中倒是有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其人喜爱的注脚:“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这段文字就是对“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一句的诠释,表达的就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其人的喜爱之情。 倒是该项在语言表述上有逻辑错误。从语义逻辑上看,“话中有话”是该项的总起,是观点,而后面的“既……又……”这个并列复句是对“话中有话”的解说,但是,“既……”句是对“话中有话”解说,“又……”句却不是。像这样的语法错误是不应该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 第11题第(2)小题: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该题命制不合理。 该题出题太简单,不具备高考小说阅读题的难度,不具可考性。 在文中,作者通过男主人公的“想”,对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有直接地全面概括——“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考生可以直接抄答案。 乙卷第11题第(1)小题B. 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该选项是一个错误的选项。 该选项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错误。 本文的叙事背景是煤炭公司征地,而不是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谈判,换句话说,本文的叙事背景是我国在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土地的失去,而不是农民对卖地的“高价”追求(或者说对金钱的追求)。六安爷的“个人感受”是对土地对农耕生活的不舍,“时代的变化”是工业化对农耕生活的蚕食。 丙卷第11题第(1)小题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该选项命制不合理。 该选项的错误点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的分析结论,它的不合理有两点:第一,是不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读者无法判断,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第二,这种“无中生有”太离谱,到了可笑的程度,考生不用思考就能够洞悉出题者的阴谋,这不是考试,就是一个玩笑。 丙卷第11题第(1)小题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该选项应该是正确的。 作者之所以写这个细节,就是为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做注脚。没有这个注脚,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就是个神经病,有迫害妄想症。有了这个注脚,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才有了现实意义。至于是否“经常发生”,考生是无法判断的,只有现实作证;可是小说是虚构的,这只能是一个永远的迷。 丙卷第11题第(1)小题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该选项命制不合理。 该选项不合理有两点:第一,“伦理观念”和“诚信意识”概念有交叉。第二,“伦理观念”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对考生来说过于深奥,不如换成“道德观念”合式。 丙卷第11题第(4)小题: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该题命制不合理。 先看参考答案: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从本题的参考答案看,考生是要从法律的角度以法律知识为准绳来回答此题的,文本只是命题的一个由头,那么,该题作为小说阅读分量最重的一题,答题竟然和文本的理解关系不大甚至无关,显然和小说的阅读考试目标相悖。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甲卷第12题第(1)小题A. 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该选项是恰当的。 据有关分析,说“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一句中的“高明”有问题,属无中生有。文本中的原句是“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字面上是没有“高明”一词,但句中暗含了“高明”之意。“高明”与否,是相比较而言的,是一种主观感受,没有客观尺度。既然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而其他老师没有,那么,武崇林相较上海交大的其他数学老师,对吴文俊来说,就是高明的。 乙卷第12题第(1)小题B. 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该选项是正确的。 该选项唯一可出错的就是“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一句,但是它没有错。第一,“重要转折”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第二,这句关涉的文中原句是“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部分文字说到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他的小说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创作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二件,心理上有了重大转变,有了专业作家的自信——“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第三件,因为《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加入了文学创作的专业组织——中国作家协会,有了作家名头。难道这三件大事,还不能认为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大转折”吗?而文本恰恰是事事都在写转折。 乙卷第12题第(1)小题E. 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该选项是正确的。 何为“生涯”?《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经历。如舞台生涯、体育生涯。”指的是人的社会生活部分。陈忠实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对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作为生活经历,在被社会认可度上来讲,还真是一帆风顺。至于他在创作风格上的一次次“剥离”,一次次蜕变,与“生涯”无关。况且,出题者也是把“生涯”的理解限制在生活经历的层面——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说的就是他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种种赞誉,取得的社会学意义上的成功,是与他在文学创作风格上的艰难蜕变无涉的。 丙卷第12题第(1)小题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该选项命制不合理。 据有关解析,该选项错误,《音学五书》不是在旅途中所著。阅读理解题,判断其正确与否,不应该依据考生对传主的知识储备,而应该依据阅读材料提供的相关信息。该题所涉及的阅读材料,是这样说的: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 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先说总体,行路远,读书多——“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让人感觉到的是无所不看,无所不读。再说局部,将搜集到的无数资料中的一种——“地理文献资料”编成了两本书:《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这样的行文,这样的措辞,仿佛就在明确地告诉读者,《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并非完全列举。加上阅读材料中又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传主的游历时限,似乎他后面的大半生都在游历中,从出行始,直至终老;《日知录》成书历时长久,是游历中写成或不是在游历中写成,语焉不详,更让人无法判断传主在游历中写成了哪些书,仿佛他的著作都是在游历中写成的。 该选项之所以命制不合理,就是因为不能让考生在阅读材料中获得信息对选项作正误判断,只能依据对传主的知识储备。《音学五书》是否是在游历中所著,仅凭阅读材料考生是无法判断出来的,甚至连《日知录》都不能。 丙卷第12题第(4)小题: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该题命制不合理。 其一,这个题目的命制,只是把顾炎武的话当作一个命题的由头,偏离了传记阅读考试的根本——对阅读材料尤其是对传主的把握。从语言陈述来看,第一句“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核心是“后人……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意从传主身上做了第一次剥离,由传主的话变成后人的话。第二句“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相关知识”一说,语意从传主身上做了第二次剥离,向阅读材料之外延伸。第三句“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落脚于谈对后人归纳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说的看法,语意从传主身上做了第三次剥离,所谈的看法差不多就可以和传主无关了。 其二,这个题目毫无考试性更无探究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句,早已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中广泛流传成为真理,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积淀为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要考生谈对这句话的看法,除了人云亦云,别无其他看法。 五、语言文字运用 甲卷第14题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这个选项没有语病。 有关解析说,“自从……以来”这个结构里面,“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句的主语是“东方红一号”,而“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句却暗换主语为“我国”,故错。这个解析是错误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一句主语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这个主谓结构作谓语。所以,“成为”一句就不存在暗换主语的问题,是承前省略主语。 丙卷第13题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该材料命制不合理。 这句是考试成语“按图索骥”的使用,但出题者在造句的时候却造了一个病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一句中,“一举”和“全都”重复。用病句来考试成语,虽然不影响考生答题,但却影响试卷的质量。 丙卷第14题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该选项不是病句。 据有关解析,该项的语病是定语“历时三年”语序不当,它应该放在“开展”之后直接修饰“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这是把“历时三年”也当作“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定语看待。但在句中,“历时三年”并不是定语,而是放在“开展”之前做“开展”的状语,然后 “历时三年开展的”这个偏正结构整体做“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定语,用多长的时间“开展”的一项什么活动,是完全可通的。没有了两个定语,就不存在定语顺序不当的问题。 至于作文命题,举国上下,议论颇多,在此不再赘述。 吴定刚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