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原貌的不可重复性与原生态的不可直接观察性——由一则注释触发的久蓄想法(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马豫星 今天阅读《语文学习》2004年第4期的《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作者是王荣生 张孔生),文后的一则注释引起我平静的浮想,这则第21页的注释是这样: “支玉恒著《支玉恒阅读习作典型课例全辑》,……上述《全辑》记录的是广州江门公开课的实况。本文笔者之一在另一时间、地点也观摩过支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公开课,发现教学几乎与上书中的记录相同,包括上课的细节和师生的言辞。” 注释中的黑体字是我特意加上的,在我十五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是绝对做不到:A班甲堂课的教学过程,换了B班的学生时,能够重复A班的甲堂课的过程的。 为什么我会做不到呢?耐心的人,好心的人,请听我有条理地胡乱说说,或者是胡乱地有条理的谈谈吧。 语文教学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情境化、个体化、感性心理化贯穿其中,犹如活体血脉里奔涌翻滚的红色粘稠液体,流淌于身体的不同部分,流淌于生命运动的不同时间,流淌于生命个体情绪理智表现的不同场景,都会有迥异的速度、浓稠、温度,犹如秋空下枫树上悬挂的一枚红叶,时而柔媚娇艳于秋之朗日纤云,时而怜爱辗转于秋之寒风凄雨。怎会产生相同无易的面貌呢? 我可能明白《只有一个地球》的公开课为什么会这样,但我上不到这个境界?我非常明白,有许多这样的公开课如此,但我做不到这样;——尽管我以本色示人。 关于“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历来争论不断。施良方先生的论述于我有如醍醐灌顶,谨请转录于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实际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或思维取向:‘教学科学’所关心的往往是相对静态的结果或结构,针对教师在作出决策前的形成过程,或者说为教师的决策提供实证依据;而‘教学艺术’所关心的却是作为整体的教学的实际运作,针对教师在面对教学情景中的不确定性作出决策时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摘自《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第432页)实际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件艺术品,在科学决策之后的艺术活动,怎能重复发生呢?如果能够反复地原样进行,那么“教学情景中的不确定性”的因素就化偶然性为必然性,就可以按照固定的流程由机器来控制了;如此,教育的费用也就大大降低了,岂不快哉? 语文教学更具有艺术特性,因为语文教学方法策略技巧的选取和运用,同语文教学内容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而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策略技巧。 在这里,我还必须提到卫灿金与行恭宝所著的《谈谈语文学科的非科学性》,——详见《语文建设》2003年第1期,——文章里的真知灼见如灿烂星辰,闪闪烁烁,而“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非规范性和随机性”的论述更印证了语文课堂教学原貌的不可重复性,——人只能一次踏进一堂语文课堂教学。 即使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来考察,语文课堂教学也具有不可重复性。以我粗浅的认识,一个系统,由要素和结构构成,并同系统所在的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要素、结构、环境三者或之一发生变化,这个系统还会照旧运行吗?还会是原来的系统吗?师、生、教学内容是要素,作为要素之一的学生不同,语文课堂教学系统还会依然如故否?教室布局有时也会因班而异,——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系统的环境之一,教学环境变了,语文课堂教学系统还会依然如故否? 真正的科学,就是高超的艺术;真正的艺术,就是实在的科学。不知阅者以为如何? 接着系统科学理论的分析,当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另外一个要素——听课者,一般通常状态下的原生态语文教学定会“容颜”大便,不对,应该是“大变”。听课观摩者,有教育行政领导,有教学理论权威,有教学实践行家,有天天见面的同事,还有怀着各种目的和意图来的学习者(无贬义啊),——这些来者,试看教坛杏林有几人胆敢视之如无物?这么多人,试看学子孺儿有几人坦然笑谈目之如亲人? 一个平静的池塘,丢进了一块巨石,没有波纹起?一片绚烂的桃林,刮过了一阵春风,洒过了一场春雨,没有落英缤纷? 变了,变了,一切不再一如往昔;家中来了贵客,谁不打扫厅堂整理衣物呢? 艺术性极强的语文课堂教学,随机性极的语文课堂教学,是难以直接观察研究的;只有施教者课后无私心杂念的“反思”,才是教学研究的真实素材。否则,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理论的大厦,永远建立在漂亮的沙坛之上!永远打造在虚幻的蜃楼里! 作者邮箱: mayx27@hotmail.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