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6-09-28 手机版 | ||||
自主预习 一 目标导入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重点) 2.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重点) 3.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特别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文字。(重点) 4.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感情,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景物,从平凡中发现美,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难点) 二 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三 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课堂探究 步骤一:对照译文 原文: 从小丘西行 百二十步,隔篁竹①,闻水声,如鸣②佩环③,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④清⑤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⑥,为屿⑦,为嵁⑧,为岩。青树翠蔓⑨,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⑩百许⑪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⑫不动;俶尔⑬远逝,往来翕忽⑭。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⑮,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⑯差互⑰,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⑱神寒⑲骨,悄怆⑳幽 邃○21。以其境过清○22,不可久居○23,乃记之而去○24。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25者,崔氏二小生○26: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 ①篁竹:竹林。②鸣:发出的声音。③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④尤:格外。⑤清:清澈。⑥坻:水中高地。⑦屿:小岛。⑧嵁:高低不平的岩石。 ⑨翠蔓:翠绿的藤蔓。 ⑩可:大约。⑪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可译为“来”。⑫佁然:呆呆的样子。⑬俶尔:忽然。⑭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迅疾的样子。 ⑮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⑯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⑰差互:交相错杂。 ⑱凄:使……感到凄凉。⑲寒:使……感到寒冷。⑳悄怆:忧伤的样子。○21邃:深。○22清:凄清。○23居:停留。○24去:离开。 ○25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随从。而:表并列。○26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步骤二:课文感知 1. 《小石潭记》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步骤三:深层探究 2.“小石潭”中的“水”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 体句子分析。 3.小潭源流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突出其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5. 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请参考下面的背景资料谈谈。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积累 1.字音 篁竹( ) 为坻( ) 佁然( ) 寂寥( ) 翕忽( ) 幽邃( ) 犬牙差互( ) 卷石底以出( ) 2.古今异义 ①乃记之而去(古义: /今义:往。) ②崔氏二小生(古义: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③闻水声(古义: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④不可久居(古义: /今义:住。) ⑤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 /今义:副词。 ) 3.一词多义 心乐之( ) ①乐 似与游者相乐(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可 不可久居( ) 水尤清冽( ) ③清 以其境过清(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④从 隶而从者( ) 记之而去( ) ⑤而 隶而从者( ) 参差披拂( ) ⑥差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下见小潭( ) ⑦见 明灭可见( ) 以其境过清( ) ⑧以 卷石底以出( ) 全石以为底( ) 4.词类活用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 ) ②心乐之(动词的意动用法, ) ③似与游着相乐(形容词作动词, ) 文言联想: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 ④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 ) 文言联想:其一犬坐于前(《狼》) ⑤ 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 ) ⑥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 。蛇: ) ⑦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 ) 文言联想: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⑧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 。寒: ) 文 言联想:忿恚尉(《陈涉世家》) 5.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译: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 ①( )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 ②日光下澈( )。(省略宾语) ③( )斗折蛇行。(省略主语) 参考答案:1.huáng/chí/yí/liào/xī/suì/cī/quán 2.①离开 ②青年,后生 ③听到 ④停留 ⑤大约 3.①以…为乐/逗乐 ②大约/能 ③清凉/凄清 ④自,由/跟从 ⑤表顺承,不译/表修饰,不译 ⑥长短不一/交错 ⑦出现/看见 ⑧因为/用法相当于“而”/用4.① 向西②以…为乐 ③嬉乐,逗乐 ④向下 ⑤在下面 ⑥像北斗一样/像蛇一样 ⑦像狗的牙齿一样 ⑧使......凄凉/ 使......寒冷 5.(2)①余 ②潭水 ③ 溪泉 课后拓展 一 比较阅读 龙井题名记 秦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注释】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霁:雨后放晴。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⑧惠因涧:山涧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书邀余入山 (2)比出郭,日已夕 (3)濯足于惠因涧 (4)谒辨才于朝音堂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3.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课堂探究 1.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凄清。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清澈透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 3.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运用生动的比喻,极其形象的写出了小石潭上溪流曲折,或隐或现的情景。 4.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 5.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 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课后拓展 1.(1)书:信。(2)比:等到。(3)濯:洗、洗涤。(4)谒:拜访。 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3.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悦耳悦耳,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景的概述和作者情感体验的分析都要有。) 【参考译文】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的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谒辨才大 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