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原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2016-09-04 手机版


    摘  要: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探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效果逐渐显现,但是,笔者在一线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有明显的误读,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极大的误区,致使探究式教学不能有效进行。因此,正确理解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原则,有利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语文;实施原则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1]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式教学取得了一定实效。但是,笔者在一线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有明显的误读,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极大的误区,致使探究式教学不能有效进行。因此,本文就探究式教学如何有效实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觉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

探究教学需要教师转变角色,过去,教师是课程的被动解释者,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

者,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然而,“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2]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他们学习的最大潜能。而转变教学方式,打破陈旧老套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是探究式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3]这样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置身于动态发展、自由开放、平等多元的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中。

 如何为学生创造参与机会?我们需把握学科特点,丰富教学形式。如在教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戏剧单元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表演。“表演,能让学生暂时忘却自己的现实身份,设身处地的体验作品人物的生活,经历其人生,感受其情感,生产共鸣,同忧共喜,探究作品变成探究自身,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在一定生活经历、情感思想的交融中推进探究活动。”[4]还可以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会、读书报告会、读书交流会,指导学生办墙报,搜集资料开展调查研究等等。

二、探究的问题最好能密切联系生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当代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曾说“语文活动不

能理解为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相隔离。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5]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要从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活动时,如能设置密切联系生活的问题,势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刘征的《庄周买水》这一针砭时弊的杂文时,让学生就“你身边有哪些倒买倒卖的行为?”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对这样的现象并不陌生,“学校外面的包子5角钱,学校小卖部的包子却要7角钱”,很多同学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说到动情处还义愤填膺,“08年雪灾时,平时两毛五的蜡烛买到了10元一支”,联系生活中这些学生常见的现象,既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又能让他们深入理解文章讽刺的商品流通领域以权谋私、哄抬物价、凭空暴富的丑恶现象,还能培养学生思考生活的能力。

    在教授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一位教师让学生对“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很容易就联想起了身边的各种崇洋媚外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辩证的思考。如此,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深刻理解了鲁迅文章本身就晦涩难懂的内涵,从而,使探究式教学更富有成效。

    我们的探究式教学只有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富有成效。

三、探究的问题应有一定的难度和价值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6]现代学习方式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而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只有难易有度、松弛有法的提问,才能引发学生对知识的理哦解、认知、探索、发现以及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从而使知识转化为智力。而无效的提问只会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抑制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在一次听课的过程中,有一位教师在教授王实甫《西厢记》中的著名选段《长亭送别》时,设置了“长亭是不是他家?”这样的过于简单的问题,而后又问“该单元哪些课文属于杂剧?哪些课文属于传奇?”各个问题之间缺乏连接和过渡,也没有探讨的价值和必要,类似这样的较为简单的问题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是无益的。“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7]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是探究式教学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可以对文本的主旨进行探究,如在教授陆蠡的《囚绿记》时,可让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作者借绿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可以对文本的艺术手法等形式进行探究,如一位教师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让学生就“如何描写事物?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哪些借鉴?”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既让学生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文本是巨大的信息集合体,每个文本都有很多可供探究的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能很好地进行探究式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四、正确处理文本与探究的关系

文本是我们语文学习的载体。然而,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在进行探究

式教学时,完全忽视了文本的地位,在学生还未能整体感知文本的情况下,花大量时间去探究看似高深的问题。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巴金的《小狗包弟》时,并未给学生理清有关小狗包弟的故事,就开始探究有关文革时代人性泯灭的话题。在教授较难的文言篇目《逍遥游》时,学生并未扫清文言文字词障碍的情况下,大谈特谈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这样的探究活动很难发挥探究的价值。脱离文本,忽略字词句篇的具体品析,无视文本的具体语境,探究就会成为镜花水月,如入虚空无效之境。因此,在开展探究活动时,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探究,避免任意发挥,架空探究。

     探究式教学旨在转变学生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记忆知识的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8]改变教师教语文的方式,转变学生学语文的方式,将会让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焕发新的活力。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之下,语文工作者只有把握新的教育动向,课改的动态,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标准倡导的教改理念,开展富有学科特色的探究式教学,才能真正落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

[2][3][6][7][8]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4] 胡岭. 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1

[5] 刘国正.刘征文集:第一卷•语文教育论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陈梦婷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