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课堂实录及反思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课堂实录 2016-09-03 手机版 | ||||
华蓥中学 张娟 【授课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多种方式读来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验诗歌思想感情 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 1、体味诗歌思想感情,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并能表达出来 三、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清丽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四、课前准备 影像资料、MP3歌曲、图片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课前交流 师:面带笑脸走进教室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观摩咱们的课,同学们,说句心里话,你们此刻高兴不高兴? 生:高兴 师:我也非常高兴,是因为能和聪明的你、活泼的你、爱思考的你共同学习 师:学习伙伴的我呀,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不知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 生:想 师: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呢? 教师播放阎维文的《母亲》歌曲学生静静地倾听(时间大约一分钟) 师:听了这首歌,你有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1:我想念妈妈(生含泪) 生2:我认为母亲太伟大 生3: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 师:是啊!母爱无私伟大歌唱家用歌声来赞美母爱,那么作为文学家的冰心奶奶又是怎样用语言来传递这浓浓母爱呢?下面,让我与同学们一起共同学习她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荷叶 母亲》)(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打出课题) 师:同学们,将你们知道关于冰心奶奶资料,来介绍一下,让我们资源共享(大家纷纷举手) 生1: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生2: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 师:刚才两个同学真棒!养成预习好习惯(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们通过大屏幕来看看吧!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出示幻灯片展示冰心画像) 师:同学们针对散文诗,你们认为应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生小声议论一会) 生1:它是散文诗,具有诗的特点,应多读 师:这位同学真厉害,善于观察和思考,除了读以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课文的语言很美,还应品析 师:我们班上的同学很爱思考,综合你们的点子,本文采用如下方式学习(在黑板上出示学法指导:读—问—品——背——悟) (二)、初读课文,体验内容(15分钟) 师:下面就让进入第一步读,朗读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扫清语音上的障碍,能读准字音,用准确的普通话朗读,朗诵时还要读出节奏,情感,以及把握内容 师:下面请大家先尝试运用朗诵技巧自由朗读,并请找出生字并注音 (生小声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检查) 师:下面请大家先说说读出什么样的情感? 生:没感觉,读不出 生:读出来了,好像是母爱 生: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部分学生附和) 师:何以见得呢? 生:最后一自然段得知 师:用声音怎样才能将这种感情完美的表达出来呢?下面,让我们来听读,(出示幻灯片)并注意体会语调,语速及感情的变化看谁听得更专心 (生聚精会神地听,边听边做批注) 师:同学们听得很专注,而且养成做笔记好习惯,朗读时节奏,速度,语调的变化作好批注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谈谈朗读时节奏,速度,语调应怎样注意? 生:语调柔和、舒缓,语速不快不慢 生:要包含深情 师:刚才,听了名家的朗读,我发现同学们被陶醉在其中,那你们想不想模仿她美美地读呢? 生:想 师:好!下面,让我们带着美的情怀,用舒缓的语调,饱含深情来齐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哟!现在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任选一段来为大家展示一下?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男生:(配乐)朗读(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这位同学最高的肯定你觉得他读时,好在哪些方面? 生:他不把节奏把握得比较好仅,而且很有感情 师:噢,高山流水遇知音,你很善于倾听,点评很好看,哪位女生敢向他挑战 女生:(配乐)朗读(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是对这位巾帼英雄的肯定,请你们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生:她读诗的时候不但注重节奏的变化,更注重自己的心与作者的心想融,情感把握得恰倒好处(教室里不由自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看来同学不但对朗读技巧把握得很好,而且点评精彩那么现在,同学看看在读的时候有没有疑惑的问题 生:有 师: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互相协作、交流、解决、筛选过一会儿,我们在全班进行汇报 (生分组讨论,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交流)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已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对课文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求助呢?下面来分组进行汇报 小组代表1:文章的标题是《荷叶 母亲》这些字眼在文中9段落出现, 其它的段落又是主要写什么景? 生:看风雨中红莲(争先恐后的举手) (板书看红莲) 小组代表1:那么开头就是写的就是写它吗? 生:不是(齐答) 小组代表1:而是什么呢? 生:(沉默一会儿) 师:(引导)请边读边抓关键的一些词进行梳理归纳 生:先写父亲的朋友送莲引起我忆自家院里的莲花重点写看在风雨中的红莲变化师:同学们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吗? (学生纷纷点头) (板书:送——忆——看)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组代表2:有人认为“荷叶 母亲”这个标题不是冰心自己取的是编者加的,不好,应该改为红莲,请问你们看法是怎样?, (生前后左右展开激烈的讨论) 师:(引导)注意从文中找依据 生1:不能,前面写景是为下文的情作铺垫 师:哇!概括的非常准确佩服、佩服 生2:全文采用的写作手法借物抒情 师:通过刚才的读,我们读出了浓浓的爱意,读懂了这篇文章是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 (三)、纵情的读,体验文美 师:刚才读的这一环节,我们在了解内容的同时又欣喜地发现这一篇景美情美美文好!下面就让我们边读边勾画出美的语句并细细品尝它的醇香吧! 师:寻美活动开始吧! (学生积极,纷纷边读边在书本上勾画美的语句并圈圈点点,写出自己的点评) 师:在品味美的语句时,采用“点评式读书法”即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用词方面、表达情感、并由此及彼,展开联想等方面进行赏析所写评语,大多都比较简短,三言两语,随手批出(幻灯片展示“点评式读书法”) 师:刚才,同学们寻美很投入,下面让我们共享一下你们所发现的美 生:第4自然段中“从窗外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小船儿般散飘在水面”它美在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将花谢的凄美情景写出来 师:观察与感悟能力不错,掌声鼓励(掌场响起) (学生情趣激起,纷纷举手回答) 生:“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中“立”用得传神,与“谢”作对比突出红莲顽强地生命力 师:用你的声音来传递它蕴涵的生命力,好吗? 生:朗读 生:我认为“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这句很美,因为采用拟人写出荷叶勇敢无畏 师:嗯!这位同学很棒,从修辞角度分析 师:而且如此美画面会自然产生联想到母亲爱儿女的情景下面在座的一朵朵红莲用声音将荷叶勇敢无畏展示出来吧! 生:朗读 师:刚才同学们不但品出景美,而且也读得很美,同学们,如果你能再用心朗读,你那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就会发现文中的情也很美!请去寻找吧! 生:我觉得有些烦闷———仍是不适意——我不宁的心散尽了这些是“我”的情绪变化,说明“我”是有感情的人 师:刚才这位同学有一双慧眼,很快发现情,那一位同学来谈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关注花的命运的情感 师:一个有爱的人,才能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爱的真谛 生:(主动举手)我认为最后一段美,直接抒发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师:说得太好了,老师都被你们的理解感动了,原来作者的感受里包含了这么深刻的思想 师:你认为这段应该怎样读呢? 生:这是作者抒发感情的高潮,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感情由舒缓到激昂的变化 师:你能为同学们表演一次吗?让我们再次体会一下其中的情感 生:朗读 师:读得有声有色,还真有味道(生鼓掌鼓励) 师:请喜欢这段的同学站起来放声朗读并把所体会对母亲赞颂之情都读出来 生:全体站起来读这段(配乐朗读,激发学生情感,增强气氛) 师:读得太优美了,感情真深下面老师跟同学们一起来,试着把这一段记下来,好不好? 师生:有感情的背(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就照这样背,不用堵起耳朵,一句一句去背是记忆当中有感悟,感悟当中又有理解,就这样背下面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加以背诵 (生自由选背,情绪格外饱满) 师:看那位勇敢的同学当堂试背一下 生:背7,8,9自然段(生鼓掌) 师:背得太美了不但准确而且注意朗诵技巧 (四)、拓展延伸,体验情美(5分钟) 师:通过刚才的品析我们已经被荷叶母亲的伟大所感动时,现实生活中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的,请听一则真实的故事(出示幻灯片) 师:当今物欲横流,母爱的博大、温馨是何等的可贵或许,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曾发生过如此撼人的事情,但母爱却无时无刻不洋溢在你的身边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请大家谈谈(大家纷纷举手) 生:我每天上学时妈妈不烦其烦地叮嘱“路上要小心” 生:我妈晚上为我准备水果和夜宵 生:我在餐桌上狼吞虎咽时,我妈一边为我拍脊背一边说:“慢点慢点,别咽着” …… 师:是啊,母爱如春光,沐浴着孩子的心灵;母爱如甘霖,滋润着生命的幼芽世上没有一个母亲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可是作为孩子的你,是否知道母亲的生日呢?(两三个学生举手) 师:有没有说过:妈妈,我爱你!(无一人举手)看来我们同学们平时把对母亲的爱是深藏在心里不过我觉得,我们同时还要学会沟通与交流,并有所行动借此机会,倘若将这束鲜花送给母亲,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学生埋头创作) 师:各位同学现在请用最真挚的感情,表达心中的爱吧! 生:母亲,你是雨露,我是禾苗,感谢你对我的滋润 生:妈妈,我爱你!妈妈,我想回家(女生哽咽) 师:情郁于中,发之于外还有很多同学有不少的话想对母亲说,请接着讲! 生:母亲啊,母亲, 我是河流,你是堤坝, 没有你,我将流向何方? (全场掌声)…… 师: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 (下课) 布置作业:今天,让我们回家后再用行动唱响感谢母亲的赞歌 课后反思 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以学为中心,以教导学,以教助学,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所以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要求尽最大可能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使教与学成为一种生命的活力 于是在讲授《荷叶、母亲》时,我考虑到借班上课,师生初次相识,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再加之有很多的听课老师,学生会有心理压力,于是课前我微笑着与谈话交流,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并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用送礼物的方式激趣,即播放阎维文的《母亲》,歌曲里熟悉的画面使学生很快进入情景体验之中,也为整堂课酿造的浓浓的母爱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并激活感性认识和已有的知识储备,为突破重、难点作好铺垫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同样,学无定法,但学须有法“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只有教与学双方能往一点上交汇,才能为教改营造出一片美丽的图画记得叶圣陶说过:“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在进入新课时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习散文诗需要怎样的方法,才能迅速有效地掌握它?于是与学生探讨学法,得出“读—问——品—背—悟”学法,重视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按照“读—问——品—背—悟”这样的思路,去体验课文的文质之美,体验诗文的情感之美,而没有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会,对词语的理解,为学生设下框框,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以及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有所提升 “读”在课堂上,让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 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听读或引读、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让学生通过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走向文本,一面课文的丰富内涵对学生熏陶、感染一面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做出多元反应因而,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 “问”——是突出体现了探究、创新的特点学生在听读、自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没有灌输学生什么,也没有照搬教参限制学生思维,而是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在探究过程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 “品“——语文是美好的对话,使得语文阅读更神奇更美妙!我让学生用心灵去与文本对话,走进文章的境界中去,读出文章的景美情美,我鼓励、点拨、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抓关键的字词和重点词句,从写作手法,用词方面,表达情感或者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品出景美情美来并动笔写自己的感受和体悟,学生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于是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教师改变以往教师烦琐、系统、面面俱到的分析课文教学方式,把学习的机会和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拥有对文章感受和理解的主动权,逐步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技能,发展思维和感悟能力 “背“——新大纲”特别强调背诵,强调语言的积累于是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领悟、读中欣赏,善于积累”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优美、生动的句子、段落,在课堂上背诵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口才和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悟”——真情”永远是创新的语文课堂的魂在教学中我做到动之以情,用真情实感一步一步地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开启家庭生活 “仓库”中的母爱故事源源不断地倾吐出来使学生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从而激发学生,要用最真挚的感情,表达心中对母亲的感激感恩真情喷薄而出,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思如泉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不攻自破 当然,课堂教学没有十全十美的,在有些环节上我仍没有把握好如灵动生成或小组活动不够充分,团体合作意识不强等等,这些都有待改进请各位同仁帮助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