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之歌》:一首民族风情的狂欢之歌 (作品赏析)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作品赏析 2016-08-29 手机版


通州区实验中学   狄袁辉

《火把节之歌》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王充闾所写的一篇反应彝族节日——火把节的散文,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作品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彝族重大节日——火把节的盛况,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的艺术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描画火把节的盛况,来展现民俗风情,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激发读者兴趣。第二,寓情于景,通过对火把节适值盛夏,农田里秧苗正处于旺盛的生长期,这时,点燃火把的景象,异常恢弘,“到处都有金龙飞舞,起伏游动,浩荡奔腾,人们仿佛置身于火的世界。城市里也同时施放礼花,把光明送到天上,让暗淡的长天也大放异彩”。这样的写法,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读来如身临其境。第三,感悟深切。文章的结尾写道:“火把节自始至终体现了一种狂欢精神,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从更为广泛的集体心理来说,人们都愿意借助这个节日,一反平日那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生活秩序,营造一种规模盛大的自己也参与其中的欢乐氛围,使身心放松、亢奋,达到精神上的升华。”含义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情趣、民俗风情和语言美感,让他们获得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呢?我确定了《火把节之歌》的教学理念:以散文来教学,以诗歌来诵读,以画作来品味,让学生读之于文字,感之于形象。具体来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品读、感悟:

一、借助媒体,引人入“画”。

我抓住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生动形象的画面,特有的音质,动态的视觉效果,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彝族古老的火把节的狂欢之美。让学生看到了火把节上彝族青年男女衣着之美;看到火把节上整个选美的过程,看到最美的彝族姑娘,看到火把节上的盛况……从而激发他们对民族风情的向往。

二、巧用人称,展开叙述。

作者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即在文中作者叙述的是亲眼看到、亲身经历过的事实,也就是“我”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这种叙事角度的选择,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的感觉,给读者以真实感和亲切感。在作品中,作者描述彝族的火把节时,始终以“我”或“我们”的角度在看、在听、在想,这样就让读者产生一种作者在跟自己在一起的实在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三、尽显“人在画中”,力求“景情交融”。

茅盾说:“人是最伟大的风景。”在文章中,紧紧扣住彝族人民在火把节之中的活动,更能帮助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1.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彝族火把节,人们的穿着打扮有什么特色?

2.彝族女儿的“朵乐荷”的演出,给你留下怎样深刻的印象?

3.彝族的选美活动是如何展开,又有怎样的条件呢?

4.作为火把节上的重点节目:摔跤、赛马、斗牛、斗羊,呈现出了彝族人民的怎样的精神风貌?

这一系列的提问,从平面的、立体的、彩色的、动态的画面,到“意境——触发——联想——感悟”,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火把节风情图。通过反复的阅读让学生领会。

四、品析本文语言的朴实雅润。

作品中散发出一种古香古色的味道,作者常常把古典诗词中的字句,用现代语言的语法规则表达出来,使他们融入行文里,不露痕迹的化入他的散文整体话语之中,化为自己表情达意的语言因素,却丝毫不显孤兀。例如文章中“我也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化用了《诗大序》:“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语言,借以表达自己的难以言说的欢乐之情。另外,中外诗文片段直接引文也是作品语言的特点。作家常常在散文创作中,随手拈来一句或一段中外诗文片段,融入行文里,然而却丝毫不显孤兀,因为它不露痕迹的化入他的散文整体话语之中,化为自己表情达意的语言因素。比如,作品中运用了古人的诗句:“云披红日恰含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落人间。”再比如,作者借用了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的诗句:“我们生动,我们自由,我们雄浑,我们悠久。一切的一,悠久。一的一切,悠久……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这使得火把节所体现的狂欢精神达到了高潮。

当然,本文介绍火把节时不仅介绍了火在彝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火在彝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介绍火把节的盛况,而且在第五自然段中还巧妙的插入了有关火把节的传说,既解释了火为什么在彝族人民心目有如此重要作用,又能有力的突出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这很是符合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狄袁辉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