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从何谈起——谈苏教版《教学参考书》中《沁园春•长沙》的误读问题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2016-04-08 手机版 | ||||
王万祥 问题出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参考》第3页。 差错内容:对比手法。 我认为苏教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参考书》中第一课对《沁园春•长沙》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有误。原文是这样说的: 这首词运用了多组对比,使其所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态对比,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与被诗人视为粪土的“万户侯”是明比,“万类”的自由与民生的压抑是暗比。 显然,编者对这一艺术特色的解读是错误的,因为对比手法的定义和作用是这样说的: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沁园春•长沙》中的“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作者观察景物的空间顺序的变化和选取典型景物的角度的变化。这几个意象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突出哪一方面的意图。教参中说“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与被诗人视为粪土的‘万户侯’是明比,‘万类’的自由与民生的压抑是暗比”更是牵强附会。“同学少年”与“万户侯”在句子结构中是主宾关系,“万户侯”是“同学少年”蔑视的对象,怎么是对比关系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况自由”,是作者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诗中根本没涉及到“民生”的只言片语,哪来的对比呢? 作者在前半片精心选择的这些意象的目的是为了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后半片回忆同学往事,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是抒发作者与同学们英勇无畏的革命豪情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雄心壮志,与上片结尾的设问“谁主沉浮”互应。 人教社的教学参考书把“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为这一课的艺术重点。这一点在《毛泽东诗词鉴赏》的各个版本中都有解读,但唯独这个“对比手法”没有人讲。苏教版教参分别选录了公木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和藏克家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里的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对本诗的艺术解读,都重点赏析“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艺术,这些意象的选取体现的是一种宏大的气概和崇高美。 所以,苏教教参中讲的《沁园春•长沙》的“对比艺术”是一种误读,偏离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且妨碍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的领略。 北京百川菁华科技有限公司 高中编审 王万祥 手机:18753416068 2014年3月6日 王志远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