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双管齐下拓展学生的思维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2016-02-24 手机版


   内容提要:

本文着眼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些文章以及古今中外的事例进行比较,立足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通过老师的点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以及空间范围内尽可能多的接触到广泛的知识,并且通过对知识的梳理,使杂乱的知识条理化,进而完成由知识储备,知识比较到思维形成的一个过程,最终形成思想。真正让语文回归生活,回归现实,让学生切实地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有用的,是有趣的,是快乐的。

关键词:联系、比较、思维、思想

正文:

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最多的感慨就是:语文的功夫在课外。更有些语文教师会感叹,如今的语文教学虽然经过千方百计的改革,似乎并没有跳出语文脱离生活的窠臼;而如今学生课外不能主动学习语文的问题已经成为痼疾。长此以往,势必演变成语文学无所用的悲剧,学习语文就成了一项应付考试的技能。既然学生课余时间不能主动学习语文,那么如何把握好课堂的时间,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够开阔思维,把语文真正与实际联系起来,就成了现今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语文需要说。其实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都有要说的话,有些是不知道如何说,有些是说不出来,有些是没有提供一个让其尽情发挥的环境……种种问题在现在的教学中普遍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天长日久,学生变成了一个只会听,只懂记的机器,变成了一个记录员。

语文是一门感性学科,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想象与联想的思维能力。所以调动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势必成为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我经常在教学中有这样一种困惑:老师讲了,学生明白了,做题错了,写作文更是捉襟见肘,缺乏独特的思维;在遇见现实问题的时候更不懂得里面蕴含着什么更深层次的问题,不懂得以史为鉴,往往就事论事,缺乏理论依据与事实证据。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不知道把大脑里已经储存的知识与面前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不懂得联想,只是在脑子里堆积知识,而已经学过的知识早就被压在最底层,毫无用武之地。

所以,我一直在教学中尝试着如何利用书本知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抓住学生思维,使学生由此及彼地联系实际;并且利用古今中外的纵横对比,开拓学生思维,挖掘出学生潜在的思维价值,让其真正能够学有所用。这也正是于永昌老师倡导的“用教材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教材”,然后“跳出教材”。①

一、横向比较。横向比较主要是中外比较或是同一类型的比较,可以忽略时间的限制,主要通过中外文化背景来探讨形成不同现象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认知更加深刻。横向比较首先要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而其中一方需要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把二者联系起来,增加对两者的认知。当然更重要的是找出两者的不同,让学生能够分析出两者的不同之处甚至找出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在《长亭送别》这篇文章中,崔莺莺的形象至关重要。分析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出了一个与之比较接近,学生又比较耳熟能详的一个文学人物——林黛玉,让学生利用自己平日储存的知识将两个人做对比,重点是对二人的性格做一番评价。站在这一个广阔又熟悉的平台上,通过对林黛玉不拘常理的性格认知,学生就会更深地理解了崔莺莺这个中国古代封建女性的传统性格。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在封建社会这个大的背景下,无论是逆来顺受还是桀骜不顺的女性结局是否有一致性。这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娜拉走后怎样?”②

通过对一个人物的学习,学生不仅深深地理解了这个人物,而且懂得了其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与此相关的女性,探讨就比较深入。

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将二者的爱情与崔张以及宝黛等中国古代的爱情观作一番横向对比,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文艺复兴对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而处在封建观念浓厚的历史时期的中国,能产生这样性格鲜明的爱情观更是让人可赞可叹。

通过联系实际可以看出,如今学生讲求个性,讲求特立独行,与罗朱以及宝黛比较,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番思考,从而有助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导向。

横向比较,既植根于文本,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一举两得。

二、纵向比较。纵向比较包括古与古、古与今、今与古。通过朝代的变迁来看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进而联系实际,以史为鉴,从古人的思想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渔夫》这篇文章一直以来是以宣扬屈原为国捐躯的高洁品质为主题的,在讲课时可以另辟蹊径,要学生讨论屈原是否只有毅然赴死这一条出路?这时需要结合一些古代复国的事例,如项羽、张良,以及金庸笔下复国心切的慕容复,要求学生思考屈原如果选择复国在当时是否意义会更加重大。有的学生说屈原只此赴死这一条道路:一是他的理想遭受重大打击,已经心灰意冷;二是当时秦国强大而六国各自为政这一社会现实,复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三是屈原是流放之臣,无论是朝内朝外都缺少强有力的支持。有的学生从屈原自身角度考虑,大胆评价他思想狭隘,有点颓丧,并且举出李清照惋惜项羽“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诗句来佐证屈原复国未为不可。也有的学生认为屈原太固执,古人言“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屈原如果站在为民而谋的历史高度就不会这么顽固不化了,而秦如果得到屈原这样的良才也不会历经短短二世就亡国。众说纷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如果缺乏,对文章的理解会形成障碍,而历史如果脱离现实则会让学生不知所以然。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为了让学生对鲁迅那种深刻的愤怒以及鼓励民众血战到底的观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将鲁迅搬到了建国之后的社会历史当中,假设鲁迅活在当世笔锋是否还会这么犀利?有的学生说鲁迅会经受住各种考验,仍旧是骨头最硬的人。因为鲁迅最关心的是民众的精神,而现在中国民众的精神的发展远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多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像贪官、民生等尖锐的问题,所以鲁迅先生是不会闭嘴的;有的学生说鲁迅会隐居,不问世事。因为面对一个政权稳固的社会,虽然有些瑕疵,单凭他一支笔是不可能撼动的。既然不能改变社会又不想改变自己,像渔夫一样悠游世外是再合适不过地选择了;还有的学生单纯从文学方面来说,认为鲁迅会成为文学界泰斗,因为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地位无人可及,当代文学界更不可能有人超过他,文坛领袖非他莫属;有的学生甚至大胆假设他会变成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因为一个社会的制度会改变一个人,鲁迅也会在所难免。

当学生各执一词议论纷纷的时候,我引进了郭沫若建国后的表现来对比鲁迅。郭沫若的文字大多是表现自己对祖国喷薄而发的激情,渴望一个新国家的诞生。所以一个新的政权真正诞生之时他热情地投进怀抱也就不足为奇;而鲁迅更关注的是中国人的精神灵魂,但是建国后中国人的精神灵魂还没有达到节节攀升的发展程度,还有不少精神灵魂不太高尚的人鱼目混珠,因此以鲁迅的一贯作风他是不会袖手旁观,更不会随波逐流的。但是鲁迅建国后的情况我们只是假设,只要有合理的依据每个人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学习《逍遥游》的时候,我特地给学生收集了一些《庄子》中的简短的故事,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逍遥的精神境界。有学生大胆地提出来庄子的逍遥境界是一种虚幻,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尤其是在当今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有的学生依据魏晋时期士大夫消极避世,迷恋清谈的生活作风,肯定这也是一种逍遥,只要与世无争就是一种逍遥;有的学生提出所谓的逍遥就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只要境界高尚,无论社会怎么更改内心的境界是不会变化的,这才是真正的逍遥。

这种争论也就很自然地被带到了《兰亭集序》的讨论之中,而且更加深入地讨论起了何为生,何为死的问题。令人惊讶的是,学生竟然一致赞同只要生而用世,获得内心的安稳与舒畅,死后就会“长已矣”的积极人生观。

“祖国土”这一单元可以把祖国与民族结合起来探讨,祖国与民族有什么共同之处。自古到今祖国是一方土地还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祖国的内在涵义,对古代的相互征战做一番深入地思考。

纵向比较,无论是着眼于古还是关注于今,都有其不可割断的联系,古为今用。今又可以追根溯源,既照顾了古代的渊博文化传统,又应用于当今的社会现实,不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铺设了道路,而且又为其指引了思考的思路。这样才不至于让语文越学越死,才能学以致用。

三、纵横交错比较。纵横交错比较就是古今中外都可以联系到一起,古在今与外都能找到验证,今到古与外也能究其根源。既可以横向比较,又可以纵向比较。

“月是故乡明”这一单元,为了让学生从小我的故乡中走向民族这个更大的故乡,联系犹太人遍布世界却永远笃信自己的宗教,所以犹太教虽然遍布全球却永远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本性,代代相衍;穆斯林虽然身处世界各地,但是每年都会到麦加圣地朝拜;中国的唐人街虽然落于异乡,但是依旧保持着中国的文化传统;清末的走西口、闯关东。这些都是故乡最高的升华,而且尽人皆知,有助于学生走出狭隘的故乡观,更加深刻博大地理解“故乡”。

《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两篇文章着重讨论仁政,可以联系“春秋无义战”③这个观点来探讨,进而延伸孟子的观点,思考什么是义战。二战中世界人民抗击法西斯,美国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又是什么性质的战争?让学生对战争做一个深刻全面的了解,进而联系到中国倡导的和平理念,探讨战争的根本起源是什么,思考战争是否会在这个世界上消除等等问题。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号角,为你长鸣”都可以看做人性光辉彰显的最好舞台,所以对人性的探讨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人性可以见仁见智,五义士的大义凛然是人性,屈原的心系祖国是人性,刺客的“士为知己者死”是人性,辛德勒的拯救是人性,老王的淳朴是人性,海伦•凯勒的热爱生命是人性,周朴园的伪善也是人性,外国父母逼孩子独立也是人性,古代的贞洁烈女也有人性……所以那句批评某人“真没人性的话”好像就有些错误了。这种探讨要求学生思考全面,而且要有理有据,从而培养其深刻的思想。

《像山那样思考》是关注自然的文章,当然教材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把它与《神的一滴》、《赤壁赋》归为一类,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人类一直在关注自然,一开始是从自然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与感悟;后来是取用于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生存的帮助;如今是从自然中获得教训。最终,人类终于醒悟过来了,知道应该如何对待自然。当今的气候问题就足以说明人类的担忧与懊悔。这些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对学生关注生活,体悟文学有很大的帮助。

纵横交错是比较全面、比较复杂的对比方式,对学生的全面思考有很大的挑战,同时又是训练学生缜密思维的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当然,双管齐下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配合,老师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见微知著,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且要适时地给学生以引导,与学生共同探讨,真正达到教与学的互通有无。学生也要储备大量的知识,就像胡适先生曾经说过的“参考材料不怕多,越多越好比较”,④才能够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所以缺乏相应的知识是无法达到这种要求的。这从另一方面也迫使学生在课下对所见所闻的社会现象进行积极地思考,主动搜集材料,丰富头脑,把想法演化成理论,才能在课堂上发挥得游刃有余,也就不会抱怨语文脱离生活实际,毫无用处了。

总之,这些千头万绪的问题都是源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既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又能够活学活用,避免了死知识的堆积,而且通过思考,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开发,如此下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定会越来越近。

 

岳毅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