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准确把握诗歌意象(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河北定州市第二中学 王士欣 wshx222@sohu .com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意境总是先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高考诗歌鉴赏是综合性最强的试题,考试大纲对鉴赏诗歌形象有明确要求。从2002年高考开始,高考诗歌鉴赏题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难度进一步加大。2002年高考考查的是李白的一首《春夜洛城闻笛》,其中问道“折柳”寓意是什么。这便涉及到柳意象问题。从诗经中描绘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表达惜别之情的折杨柳曲,及折柳送别的风俗(柳与“留”谐音),古诗中柳已具特殊意象,“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如果把握住这一含义,此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准确把握诗歌意象对高考应试也极为有利。 下面谈谈准确把握意象的几种方法。 1、掌握特殊意象。 古典诗歌,由于历史文化积淀,还有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制约规定,某客观事物便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特殊意象。诗人借助特殊意象可迅速引起读者共鸣,达到造境之目的。读者也可由此探究诗人的情感意图。 下面举例说明。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梧桐大多表凄苦之言,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梅象征高洁,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杜鹃是乡愁乡思,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蝉指餐风饮露的雅士高人,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羌笛奏凄切之音,王之焕《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望云思友,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见月怀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水喻愁绪,李煜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凡此种种,见物见象,见象生情。 2、准确理解修饰词 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物象变为有倾向的意象,整个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效夕阳图。 3、从语境入手,捕捉诗人所选物象的层面,把握意象。 客观物象是多层面的,诗人总是依据自己的表达需要,选取某一层面,创造诗歌意象。有些诗歌中的意象倾向并不明显,或有些特殊意象超出特定内涵,这就需要在具体语境中深入体会,分析诗人选取了物象的哪个侧面,从而准确把握意象。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题菊花》诗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诗中菊花的形象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与以往菊花的特有寓意不同,这就要从语境中去把握。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开放,不同于文人诗中孤标傲世之情,第二句以开花正值寒秋为憾事,引起不平之气,三、四句作浪漫主义想象,要让菊花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由此看来,诗人选取菊花灿烂及所受不公平待遇这一层面,不再是高洁的象征,而是劳苦大众的形象写照,诗人在诗中寄寓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 温庭筠的诗《商山早行》中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语的偏正词组,但所流露出的情感倾向并不明显。当诗人把“鸡声”、“茅店”放在早晨月色笼罩之下时,“板桥”因霜而更显“人迹”,再加上诗歌中“晨起”、“悲”、“故乡”等语境,“鸡声”、“茅店”、“人迹”、“板桥”所道羁愁野况便溢于言意之表。 4、了解诗人惯用手法 有些诗歌形象经常出现在某位诗人的作品中,诗人赋予它独特内涵,如陶渊明之于菊,周敦颐之于荷花便是例证。下面以辛弃疾笔下的桃花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桃花在古典诗歌中往往象征美人,这源自于《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一位新娘。辛弃疾《鹧鸪天》中有一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此处桃李是没法作美人解的。 朱光潜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中这样评析:“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的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这样通过对诗人惯常手法的分析就能准确把握诗歌意象。 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努力去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从而达到欣赏意境,把握诗人跳动的脉搏的目的。 作者邮箱: wshx222@sohu .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