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发展 挑战未来--茶店民族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管窥(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茶店民族中学 向荣 近几年来,我校在“着力教育创新、创办特色学校”的大旗下,努力着手构建“以立志成材为主体的激励性德育模式;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个别化、个性化教学模式;以优质高效为标志的效率与效益并举的后勤服务;以科学民主为先导的柔性化人事管理模式”四大支柱管理模式体系,以目标管理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为依据,积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机制消化发展中的矛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给教育教学管理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进而激活了教师的创造力,增强了全体教师的凝聚力。 我们在不断完美与规范教师的教学常规的同时,针对新时期、新特点和教师教学的新需求,形成新生成的教育教学管理常规,通过落实岗位责任,力抓“四到位”,即角色到位、意识到位、管理到位和措施到位,积极推动教师业务素质的快速提升,激励教师跨越发展,挑战未来,上升品位,提高质量。 进行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本着“学习力是立校之源、创新力是发展之基、竞争力是制胜之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从我做起,做学习型管理者,带创新型教育家,建竞争型品牌校。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一、“立校先养德”润物细声 我们一直强调,培养学生,不仅要培养他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思想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以开展在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申报立项的“农村初中学校德育工作评价的深化研究”为中心,积极建立健全符合农村中学实际的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学校德育工作评价的科学性、序列性、规范性和实用性,与时俱进,保证学校德育目标的实施。启动“德育教育七大工程”,即“主题”思想教育工程;法制教育工程;卫生、安全与生命教育工程;社会、家庭和学校三结合教育工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教育工程;环境与未来教育工程;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程。这些工作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二、“质量求生存”重拳出击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底线。学校管理,尤其要正确把握质量标准,提升质量意识,要具有经济管理头脑,精心核算质量成本,时刻警惕质量滑坡。教育教职工树立“质量要稳步提高,急功近利只会欲速则不达”的坚定信念,追求实效,别无选择。学校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建设、教学与科研改革、强化目标管理、加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等措施,努力锻造“时时育人、事事育人、科科育人、人人育人、整体育人”的“五育人”教学品牌。 立足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素质的高低,是一所学校能否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我们积极倡导教师提升学历水平,并给予优惠政策,确保教师文化素质的提高。教职工90%以上的专科学历水平,35%以上的本科学历水平,可谓是我校的一笔巨大财富。同时,学校每周各一次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例会制度、适时进行的专业素质培训等,保证了教职工从思想水平到业务素质全面提高、与时俱进的态势。思想上不落后、业务上不掉队,成为每个教职工的生命成份。 抓紧常规落实,实行公平竞争。学校无大事,但事事皆不小,宏观上有规划、有制度、有规程,这还远远不够,关键在落实,抓好过程管理。我校各项规程健全而且系列化,常规具体而且操作性强,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在不断充实和完善。管理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①聘任制政策公开,聘任时不搞行政干预,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双向组合;②按需设岗,责任明确,公开竞争,签约上岗;③计划先行,周密安排,力避盲目作为;④扎实工作,尽职尽责,强化多向负责意识;⑤检查从实,督导从严,形式多样,增加透明度;⑥按期交帐,据实评价,落实奖惩。 执行课程计划,实现育人目标。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在我校绝不是空话。任课教师专职化,在我校已实行多年,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劳技等课程都专职专任。考查科目与考试科目并重,是我校办学宗旨上的追求,是落实全面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加班加点,不办重点班,给学生以均等教育机会,但又同时强化分层教学意识,培养特长生,对学生的将来负责,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科研促发展”注重实效 陶塑师资,理论武装教师队伍。 1,掀开神秘面纱,认识科研价值。大多教师一提到“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总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感。很多年来,我们只敢提教研教改,而不敢直击“教育科研”,这是由于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学管理者认识不足、眼界不宽、观念陈旧诸因素所致。事实上这层面纱禁锢了多少人多少年的思想、束缚了多少年多少人的手脚。鉴于此,我们抓住“继续教育”这一契机,紧紧抓住“转变教育观念”这根弦不放,实行领导干部率先学,带头学,辅导学,时时学制度,在全校掀起教育理论学习高潮。从各级科研规划到业务杂志的经验文章,我们都组织教师进行系统而有序地学习和培训。通过学习换脑换血,转变观念。 通过学习,广大教师愈来愈明确认识到,仅靠时间加汗水的干劲和死记硬背的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没有积极探究的创新精神是不行的。教师从单纯完成知识传授任务的“教书匠”向教育科研型的学者、专家转变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学习,教师有了危机感、忧患意识,达到了“忧而奋”、“奋则起”的激励目的。 通过学习培训,使教师认识到,普通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尤其是通过本校教研成果的实例,生发教师的教育科研激情,从而使教 师树立全新的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价值观,以教育科研作为体现自身价值的最高需求,增强科研成果意识,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强化机制,锁定学习时间。 我们学校除了有一套教学作息时间表外,还有一套教师学研作息时间表:(1)每周一次教职工集会。星期天晚上七点至九点为教职工集会时间,其主要任务是由校长、书记组织进行时事政治学习、师德风范训导、处室安排工作。(2)每周一次业务学习。星期三下午四点至六点由教务处组织教师集中进行业务培训,主要对教师进行教学常规要求、业务素质(含教育科研技能技巧)等培训学习。(3)每周两小时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星期二下午两点至四点,星期五下午两点至四点,分两班次组织教师在计算机室、多功能教室进行微机操作、课件制作的培训,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4)每周一小时的说课活动。选定星期一的某一个单位时间(一小时),分教研组或学科备课组进行每周授课内容的集体备课,每次由一个中心发言人就教材内容分析、教学方法选择进行探讨式发言,然后集体论辩,寻找科学的方法,并达成共识,从而运用到教学活动中。 这一份时间表,规范了教师学、研行为,统一了思想认识,强化了教育科研的指导性。 积极探索,课题研究步正轨。 1,摸石过河探路子。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在我校的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认识上的差异,教师个体素质的差异,以及经验不足等等,使教育科研工作在很长时间内没能形成气候。但随着汹涌而至的科研潮流,我们深知停滞不前的后果,认识到只有“动”起来,才会有出路。于是,我们开始了摸石过河的漫漫历程,在学校教研教改活动中,发现人才、培养骨干;在实际操作中,孕育“种子”、萌生“苗子”,以教研组为实体,抓好一学期二次的组级教研活动,一次校级大型活动。我们组织校级教研教改经验交流会,上校级大型示范课,举办校级教改论坛……,在教研教改一度陷入困境时,进行“教研教改自查自纠”。通过各种途径,统一认识,夯实基础。 2,挂靠科研撑架子。在没有任何基础的前提下,学校确立了“教研组、教师个人,要大胆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联系,直接挂靠拉课题”的工作思路,实行教育科研“上挂下连”。正是在这种思路的启发下,我校语文组率先于1996年与恩施自治州教科所联系,挂靠州“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开始启动科研工程,州教科所将我校确立为此项课题研究的实验点校,并将我校该课题研究负责人纳入到州课题组核心研究成员的行列,在州课题组的直接领导下,撑起了课题研究的“架子”,并按照州课题组的要求,积极研究,努力探索,请州、县专家到校现场指导,使课题研究在局部红火起来。语文组不负学校重望,积极开展研究实验,历时三年,流程清楚,过程详尽,成效显著,随州课题组一道于2000年获全国中语会首届“语通杯”教研成果大赛课题实验类一等奖。作为实验点校,其研究课题于2001年通过了州教研成果鉴定,获“A级”成果。这是一个很体面的架子,这一完满的成果,振奋了全校教师的士气,激发了全校上下的课题研究的欲望,为全员科研做好了心理准备。 3,建立网络组班子。为了使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学校致力于课题研究网络化建设,我们归纳为“点线面体”式的立体化网络。“点”是指以基础较好、激情较高的教研组、学科组为示范点,承担重点课题的研究,使之成为学校科研重心、经验辐射的核心、训练骨干的中心;“线”是指教育科研管理一条线,从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学科备课组-----教师一线贯之,便利科研业务的“线型”管理与指导;“面”是指形成一种群众性的全员科研局面;“体”就是形成以教科室为核心的课题研究实体。 学校成立由校长挂帅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建教科室,设立课题研究办公室,聘请专家与本校有教科研成效的教师,组建课题研究成果鉴定小组、学术研究指导小组。这样,在我校就形成了一个有实验、有指导、有管理的课题研究网络化实体,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系统化。 科学管理,全员科研竞风流。 近几年来,全校教师积极参加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为宗旨的教育科研活动,参与或立项申报了多项研究课题,其中,有中央教科所“十五”德育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农村初中学校德育评价的深化研究”;有在中央教科所和湖北省教科所立项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有在湖北省教科所立项的“农村初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有省电教馆主持的“利用宽带传输网,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学科教学水平的研究”的子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教’模式研究”;有在恩施州教科所立项的“农村中学生‘会学’教学模式研究”;有在县教研室立项的思想政治课“五步教学法”实验研究;参与县教研室组织的“学案导学”实验研究等等。 在一所农村中学申请立项和参与国家、省、州、县四级多项研究课题,真可谓工程浩繁。我们以省级重点课题“农村初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为依托,以“学案导学”模式研究为载体,在全校启动“全员科研”工程,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强校”方略。 “科研迈开步,管理要对路”。在教育科研管理上我们的作法是: 1,过程管理重实效。研究课题一旦申报立项,过程管理必须从实。(1)在大课题总领之下,每个实验教师必须认真论证,根据本人特点和学科特点确立好“子课题,制定好子课题的可行性实验计划。(2)实验教师每学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认真完成“五个一”(即拟一份可行性实验计划、上好一节研究公开课、编一份研究性学习学案、撰写一篇研究论文、完成一份研究总结)。(3)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三优”评比活动,奖优罚劣。(4)进行阶段性小结,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部署下一阶段研究任务,积累整理研究资料(含文字、图片、课件、音像资料等)。(5)举行隆重的结题仪式,推广、普及研究成果。 2,奖优罚劣动真格。课题研究需要投入,学校也应舍得投入,这是进行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在我校“目标管理方案”中对课题研究成果奖励有明确的标准:(1)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竞赛,按四级十二等分别给予奖分和对应奖金。(2)教师发表交流论文和交流经验,按四级十二等分别给予奖分和对应奖金。(3)设部门工作奖,即以集体形式(教研组、课题组)获奖者则按四级十二等分别给予重奖。 正是这样一股以科研促教育教学的不竭动力,促成了学校的长盛不衰,推动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展现了学校勃勃生机。 实践证明,智慧的教育需要智慧的管理来保证。智慧管理倡导“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教师视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资本,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教师,帮助每一位教师挖掘自己的创造才能,发展每一位教师的个性,激活内需,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管理,那是一种既“无为”又“有为”的智慧境界。我们的任务是创造出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的管理机制,实现学校管理模式上的超越和升华。 作者邮箱: chadianxr@eyou.con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