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为什么姓“孔”(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何飞行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不是废话吗?孔乙己不姓“孔”,难道姓“洞”,或者跟你一样姓“何”?

我认为,鲁迅之所以安排孔乙己姓“孔”,决不是随意为之的,而是包含了一番良苦的用心。

我们先来看看鲁迅先生写作〈〈孔乙己〉〉的社会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喊出打倒孔家店、拥护德(民主)、赛(科学)两先生的口号,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文言与白话的论争仍然激烈地进行着。┅┅1916年初,教育部通令恢复辛亥革命后被明令取消的中小学“读经科目”。北洋军阀政府的所谓“宪政”明文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对于封建复古主义的种种倒行逆施,鲁迅甚为愤懑。科举制度虽已于1906年废除,像孔乙己那样的生活也渐渐为人们所忘记,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教育也还是“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的老古董(鲁迅〈〈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于是写下了这一篇针对性极强的小说。(以上引文见初中〈〈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之〈〈孔乙己〉〉篇。)

从上段引文中我们知道,鲁迅写〈〈孔乙己〉〉,正是针对北洋军阀政府颁布的所谓“读孔尊经”的通令而进行的反击。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孔乙己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不幸”和“不争”的生活。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孔乙己这位孔门后代,经过科举制度的浸染,是怎样的迂腐守旧、自命清高,却好喝懒做,甚至为了生计不惜败坏孔门名声而去做偷窃的事,最后在丁举人的拷打和酒店里无聊顾客的奚落取笑声中慢慢走向末路。这一艺术形象告诫人们,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实质是孔孟的儒学之道)是怎样地摧残和毒害了知识分子的。读了这篇小说,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在指着孔乙己对人们说,你看,孔乙己这个孔门弟子,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最后守灵人,在民主和科学愈来愈昌盛的中国,难道不是注定要走向穷途末路么?小说将孔乙己的最末一次出场安排在“中秋节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的“一天的下半天”,正预示了孔乙己之徒走向衰亡的不可逃脱的命运。

可见,孔乙己姓“孔”,是寄寓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是别具匠心的。巧妙的一“孔”,让人们洞见了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对反动的北洋军阀政府不啻是沉重的一击。

              2004.4.6

 作者邮箱: hfx3036@21cn.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