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是开发智慧、学习汉语的图画、积木和魔方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略评徐德江 《汉字是开发智慧、学习汉语的图画、积木和魔方》 广东中山师范学校 范俊军 这里只对徐德江《汉字是开发智慧、学习汉语的图画、积木和魔方》(《汉字文化》1996年第4期)一文略加评论,就可以知道其论著究竟是何等货色,我们该不该掀起一场在学术上的“打假”活动。 例 1:“汉字,只有汉字,才是开发智慧、学习汉语的图画积木和魔 方。” 这种荒谬的图画说、积木说和魔方说是贯穿该文章的中心观点。即使联系上下文,说成“汉字,只有汉字,才是汉族儿童和外国人开发智慧、学习汉语的图画、积木和魔方”,也是十分荒谬的,非语言界人士看了,也会啼笑皆非。照此推论,不但汉族儿童,就连外国人开发智慧也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实现。如此看来,世界上许多不是使用或者根本没有接触过汉字的人,他们的智慧还处在愚昧时期,还有待于用汉字去开发了。尽管“开发智慧”后面有“学习汉语”四个字,但行文是把二者作为两个方面分开并列的,这一点,稍有语法常识的人都明白。按上述说法,也不难推断:汉族儿童和外国人学习汉语,借用其他媒体或手段都不能实现,只有借助汉字。儿童可以通过观察图画学习汉语,可以通过积木和魔方来发展智慧。照上观点来看,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作者已经断定“汉字,只有汉字,才是……学习汉语的图画、积木和魔方”,而且该文章在下文中又断言:“汉字同时兼有图画、积木和魔方三大特点”,并引用外国人的话“汉字是图画”,大加赞扬。即使退一步分析,就算上面引文“汉字,只有汉字,才是……图画、积木和魔方”仅是一比喻句子,但其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无视其他语言事实、无视人类智慧发展事实,睁着眼睛说瞎话的行为,也足以说明作者的浅薄与无知:缺乏起码的语言学常识。 例 2:该文引用日本学者的话“汉字字数多,每个字的笔画多而复 杂,在教育上被人们视为不合适的。在中国等国,以妨碍教育为由一直在简化汉字(目前似乎已停止简化),但是从识别模式来研究汉字时,发现了一个相反的事实:即,越复杂的汉字越容易认识。因为对电子计算机来说,构成判断要素的信息越多,判断就越准确”,然后断定“过去一直认为汉字笔画多,难以认识和记忆,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科学”。 作者自以为引用外国学者的话能证明他的观点。但事实恰恰相反,作者对引文的意思都没有弄清楚,因而作了歪曲的应用。汉字难认难记,是就一般人学字和识字教学而言,是从各民族人民学习母语文字的比较中而言。在我国,小学六个年级都有识字任务,2500个常用字,实际要用六年时间才能掌握,最少也得三年。原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3000个字数,新大纲减少到2500个左右,正是考虑到小学生的阅读情况和身体负担过重。相对来说,用拼音文字的国家,儿童学习字母的拼写规则后,认识2000多个单词,就不需要花六年的时间,这是事实。 上述外国学者的“汉字越复杂越容易认识”的观点,是就计算机而言,徐却借此来指责一般人说的汉字难认难记,显然是偷梁换柱的诡辩行为。况且,不少专家学者对汉字识别模式进行了研究,结论也不一定与上述日本学者一致。例如吴安其在《文字识别的心理问题》中就认为,汉字识别主要是部件模板识别和字形模板识别(见《民族语文》1993年第3期)。计算机容易识别,并不等于大脑也容易识别。另外,从计算机应用来说,汉字编码一直是一个瓶颈问题。形码方案有数百种,真正被广大的操作者普遍接受的有几种?问题在于:笔画越多、结构越复杂,计算机越容易识别,但计算机汉字操作系统的设计者,谁也不会按照笔画一画一画地对汉字编码,也绝对不会对每个汉字的所有区别特征进行编码,因为大家都明白,如果每输入一个汉字要击键4次或4次以上,谁也不会买计算机来用。 例 3:由于上面所说的歪曲引用,作者进而对汉字“字形不必简单”持肯定态度,结合该文章的上下文,也不难推断,作者对汉字简化是持否定或者说是持怀疑态度的。汉字简化是国家的一项文字政策,汉字简化也是汉字发展的历史趋势。如果作者了解一点汉字史,就不会出现此类错误。照作者的观点推理,小学干脆不学简体字,学繁体字更容易,学甲骨文字、学篆体文字更好,因为“汉字越复杂就越容易认识”!从下文还可看出,徐对“有没有必要教孩子汉语拼音呢?”的怀疑也是大加欣赏的。在他看来,“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必要。但作者最好问一问,广大语文教师同意不同意?广大小学生同意不同意?几亿农民同意不同意? 篇幅所限,对该文提出的汉字图画说、积木说、魔方说中的种种谬误不再作详细分析。单上述几例,就能说明问题。上述常识性问题,一般读者都能看出来,更不用说语言学家了。至于孰是孰非,谁在语言学界造假搞欺骗,谁在打假、批欺骗,相信科学和法律会做出公正的裁判。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