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个性的误区(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张兰 自古以来好学生的标准无外乎听话、听教,在此基础上,若能学习成绩优异,则在老师眼里就完美无缺了,因为有了这无形中存在着的标准,所以一直以来大部分学生都努力朝这个标准方向发展自己,使自己长期的学习、生活处于一种“听话”的状态,泯灭了自己的思维与个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个性”几乎在所有学生的眼里变成了一种很时髦的事物,“听话”则被他们嗤之以鼻。这一戏剧性的变化,使教师觉得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学生追求个性发展则变成了个性的泛滥。稍一留意,你就会发现形形色色的“个性化”妆扮:染的五颜六色的头发,宽得可以挤下三个人的裤子,男生一披长瀑布,女生一顶刺猬头,崇尚离子烫,喜爱响指、口香糖,不一而足。前不久校园里流行将腰带耷拉下来一大截,视为“酷”,称为“有形”,真叫人大跌眼镜!将时尚当个性,这岂非是对“个性”的曲解滥用!更有一些人总以自我为中心,说话尖酸刻薄,别人抗议时,他们总会耸耸肩,摊摊手:“没办法,我的个性太强烈了。”真会推卸责任!这种伤害到他人的“个性”,岂非“任性”! 笔者对此身感忧虑,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社会的影响。 现在是信息时代,学生再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体育明星、歌星、影星扮靓妆酷的包装深深吸引了学生,贝克汉姆的个性化发型变幻纷繁,罗纳尔多标新立异的头型在绿茵场上也是独树一帜,加上他们在足球场上的飒爽英姿,出色表现,几乎为所有的学生所倾倒,自觉与不自觉中加入了模仿的队伍。 许多明星或想引起社会轰动效应或想突出舞台效果,都刻意进行了独特的包装,而媒体大肆地褒奖与渲染,也给学生以错误的导向。 “ 有个性”几乎成了对现代人最好的赞赏。社会中一只耳朵吊着耳坠的古惑仔装扮随处可寻,人们的评价不是“帅呆了!”就是“酷毙了!”手链脚链,腰里别着“大哥大”,更是司空见惯,这种种妆扮也如一股浪潮悄悄涌入了校园,严峻的表情、冷漠的眼神令学生着迷,而性情温和心地善良却被视为“老土”,“没品位”,“没个性”,不为学生所认可,《流星花园》如一股旋风席卷了校园里的角角落落,冲昏了学生的每一根神经,这就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学校的事吗? 可爱的“新新人类”们,以为戴上墨镜,穿上前卫的衣服高傲地从别人肩膀擦过是一种很酷的行为,以为双手在键盘上按个不停,嘴里叼着根烟的是一个很帅的pose(造型),却忘却了自己还只是个未成年的人。 有些自诩的“新新人类”,“另类”们,不但追求外表的独特,有的还爱追求生活的离谱。在象征着团圆的中秋节,一个女还只因妹妹说了几句偶像谢霆锋的坏话,竟一气之下割脉自杀,最后抢救无效而呜呼哀哉。大概这就是她所谓的“个性”,为自己的一份“执著”,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只可惜女孩为偶像而死,偶像却连女孩是谁也不知道。像这样的悲剧的发生,又怎能不令人悲叹,不引起社会上的人们的重视? 二 教师的作用 如果说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那么老师就是学生的第二个模仿对象。教师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如今教师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几乎人手一机(手机),男教师腰里别着手机,是一种酷;女教师的离子烫,长发披肩随风飘飘,是一种美;枣栗色头发是一种时尚,有色眼镜更增添了一种妩媚。 对倔强的学生,老师给予的评价是“个性很强”,对任性的学生评价是“有个性”。教师的形象怎能不引起学生的注意且模仿之心?教师对“个性”的错误理解怎能不深深影响着学生,强化学生的“倔强”,“任性”,“没有礼貌”等不良行为? 要发展学生的合理个性,教师首先要完善自己的个性,注意自己的形象要符合教师的身份,并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 家庭的作用 社会的影响,教师的作用,学生在耳濡目染下深受影响,而家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对着装是否适合于课堂还有所顾忌,而家长却无此必要,于是妆扮上更与社会的潮流接轨,言谈举止,思想观念上都使孩子深受影响。不仅如此,家长对子女过分的宠爱还助长了孩子的任性等坏脾气。如今几乎都是独身子女,父母祖父母宠着惯着,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老师更是厚爱有加,寄予了深切的希望。学生心目中惟我独尊,以我为中心,蛮横霸道,将任性当个性,以“个性”为自己的挡箭牌,无法融入学校、社会的大家庭,怎么能不令人担忧呢? 针对种种“个性”的片面理解,我们不能不思考:究竟什么是个性? “个性”,顾名思义,就是自个儿独有的性格。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也是这样,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心之官则思”,每个人整天都在想些什么,有怎么可能完全相同呢? 因此,所有的人首先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别于他人的个体,不必要刻意模仿他人,也不是靠几件前卫的衣服可以表现出来的,更不是穿几件前卫的衣服就是个性。它是一种内在气质的体现,它是自然表现出来的美与独特,而觉不是刻意追求出来的表里不一。 其次不否认外表的新颖不重要,但过分的独特未免招来了一般化。其实,他们所谓的“个性”,正是靠许多共同支撑起来的一种局面,坦白地说,那是一种“共性”,或者简单一点,送一个词“各性”,也许更为合适。 个性,是一种内在气质,一举手一投足便如缕缕不绝的花香,从身体内往外渗透。从某种意义上,个性美绝不仅仅是我们的外形留给别人的印象,它包含着更多的意味。倘若把人的心灵比做一面镜子,那么我们的形象便是在这心镜上的影像。李白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潇洒;鲁迅则“横眉冷对千夫指”;梵高则会令人惊叹那深黄整个画面灿烂而又疯狂的金黄;在我们华夏的心目中,文天祥永远是身躯挺拔,面容坚毅,因为他已让自己成为民族精神的化身;在新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周恩来的形象则永远是高大而清瘦的,因为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而在俄罗斯女诗人吉皮乌斯的心中,永远记得那诚恳谦虚、心胸宽广的文学泰斗托尔斯泰的一头微风中轻轻拂动的白发,那是一头白发吗?不,那是一个因为高尚而伟大的灵魂! 所以,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留下的形象是美是丑,是亲切还是狰狞,是怎样的一个个性,并不取决于我们的外表,甚至在绝大多数的时候,它与我们的外表毫无关系,真正勾勒它的,是我们本身的举动、言行及品格。 那么我们如何追求个性美呢? 一般说来,在较好地融入社会的同时展现独特的“我”才是真正的“个性”。 一 较好地融入社会 台湾作家吴淡如曾戏说:“爱不能妨害到别人的自由,否则你炽热的爱对你爱的人而言,可能会变成他家门口地上的一口浓痰”。个性也是如此,个性也应该是理性的,不能伤害到他人,否则“个性”便成了“任性”。 任性的核心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不是因一时一事表现出来的,而是作为一种性格影响着学习。克服任性,首先要正确的自我评价,正确评价自己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其次要锻炼自己能容纳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行为,要学会容纳和借鉴,积极地听取别人的意见,甚至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这会有利于自我的发展,增加同学间的友谊,而不会因过分任性而被集体孤立;再者,培养自力精神。任性的最原始根源是父母的溺爱,从而形成依赖心理,生活上自力,学习上独立,体验劳动成功的喜悦,克服任性的毛病。最后提高自我克制能力。任性也是自我失控的表现,有效的驾驭自己的思维、语言和情绪情感,就会把任性爆发力降到最底限度。 作为教师,对任性的学生,就应该更加关心耐心教诲和劝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其情绪激动暴躁时,应极力控制自己,不可义气用事,以“暴”制“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和说出更不冷静的话,做出更过激的行为,再去做思想工作更始难上加难,此时需更加冷静、从容、耐心,甚至和颜悦色或面不改色采用“冷处理”,事后在找学生谈心交流,达到教育的目的。 作为父母,不应对子女过分爱护,对任性的孩子,要逐渐培养其自力精神,从事一定的家务劳动,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减少依赖心理,关心父母,逐渐克服任性的毛病。切忌用打骂粗暴等达到制服子女的目的。 二 展现“独特”的我 个性美,首先表现在丰富的内心世界,理想是内心丰富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理想是人生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内心空虚、精神贫乏的人是谈不上个性美的。品质是个性美的另一个方面,为人诚恳,心地善良是不可缺少的,文化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性与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个性与气质看似无形,实则有形,它通过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个性特征,言行举止等表现出来的。 热情而不轻浮,大方而不傲慢,表现出一种个性与气质,良好的性格,文雅的兴趣则会为你的个性与气质锦上添花,执著的追求,奋斗不息的意志品质,又会为你的个性晕染上一层独特的美感 美好的东西往往易逝,保持独特的个性也是如此。社会这股激流每时每刻都对个性的棱角进行“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失其雅枝;锄其直,谒其生气”的腐蚀。于是有人放弃了“琴棋书画诗酒花”,渐渐平庸于“柴米油盐酱醋茶”,成了韩寒《杯中窥人》中那浸透了水的布。这是一种可悲的局面。有个性的社会才会又有进步。哥白尼不随意附和“权威们”的地心说,提出独特的“日心说”,天文学才迈进了新的境界,邓小平不信奉教条,而从实际出发,才创定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为中国开拓了新的局面。 也许,我们都该向丁远峙在《方与圆》中大加赞赏的那枚外圆内方的铜钱学习,温和地与他人相处,善待自我的个性,让自己是独特的,又是出色的,形成一道“我就是我”的独特风景线。 作者邮箱: pcliu000@mail.china.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