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都市化给教师带来的思考(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黄德献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结构也稍然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于农村的生活方式、生产格局等模式的改变。他们已经改变了长期以来仅靠农业收入的单一经济来源,更多带来了工商业、信息业方面的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多,消费结构和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和优化,其中吃、穿、住、用更为突出,根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10年到20年间,将有两亿左右的“乡下人”变成“都市人”,中国的城市也从目前的600多座发展到900多座。必然,所有这些变化都将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内容、模式等的形成,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工作者如何站在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农村人口都市化深层问题的适应、认同、关注、支持和配合,是决定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由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带来文化环境的不断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同胞们的旧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也在不断的更新,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以社会为依托,以学生家庭、学生个体、学校课堂三结合的教育形式是较好的方法之一。 “课堂小天地,社会大课堂”,首先、积极深入农村,调查每个学生家庭的现状。学生家庭的生活环境,在不断变化,学生的生活环境也不例外,应顺着每个孩子不同的生活环境,与社会多渠道接触并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一切墨守成规、生搬硬套只能使教育走向死胡同。我们辖区的一位语文教师由于没有了解民族地区农村生活现状,把学生在作文中描述的家庭生活的上网冲浪的内容视为抄袭之作,除了对这位学生严厉批评以外,还在全年级把其作为典型警告全体学生。结果呢,那位同学哭着跑回家……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现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广大农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走向小康生活已不足为奇,家庭电脑在前几年对他们来说是稀罕物,可如今已变成不可或缺的家用电器。作为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多深入农户,任何质变都是量变的结果,你对一个学生的各种情况感到不理解,你到他家中一看,一切都明白了。因为农村人口都市化它深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中。 其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要围绕着“都市化”的内容方法去进行。随着农村人口都市化,学生变“洋”了,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通过不同渠道影响学生,特别受都市社会那些不良因素影响严重,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学生的思想、行为呈现出如下性质:1、助人为乐、礼貌待人等传统道德减弱;2、逃避学习、逃避困难,对学习失去应有的信心;3、学生学习内部动力下降;4、集体观念淡薄;5、喜欢高消费;6、有养尊处优现象,缺了吃苦耐劳的农村精神。针对以上情况,教师除了按照常规的教育方法教育他们以外,还应做好农村教育与都市教育的衔接教育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简单的应用“纯都市教育”或者“纯农村教育”的教育方式,要挖大气力深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更重要的是还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这里的素质是泛指对社会深层观查和分析研究的能力)。认真分析乡村文化与都市文明的异同,有针对性的并用人文关怀的方法去教育学生。比如,对学生进行家庭历史教育,让他们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等一些问题,让学生客观、全面了解自己家庭及自己本身,看到不足之处,明确努力方向。 还有,在主战场——学科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快改变教育教学观念,要注意加强都市化信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探索都市化了的农村教育教学方式,课堂上的语言也应都市化,给学生营造多彩的都市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辖区随堂听课中发现,大多数教师把过时的、学生陌生的事例和术语(词语)搬到课堂上,课堂上没有都市化的一点气息。比如一位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讲词性的内容时,举了这样的例子:公社 斗资批修 贫农等, 学生茫然,课堂没有吸引力,达不到效果。这些信息与学生今日的成长缺乏内在的联系,课堂成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隔绝的一个专门的领域,好像属于另一个世界。 另外,考试试题的选材也应富有都市化特色,体现试题与农村都市化紧密联系的特点。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农村人口都市化的局势已不可阻挡,但是,这只是都市化了的农村,诚然,从家长到学生,他们多少仍保存着农村那特有的各种传统理念,因此,不能一刀切。 总之,处在都市与农村的交合时期,教育教学是相当困难的,它需要理想、勇气和信念,需要广大的农村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鲜活的富有“农村+都市”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中渗入时代整体教育教学,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作者邮箱: hxuem888@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